


[關鍵詞]歷史復習課,設計特點,對比研究,啟蒙運動
新一輪的高三復習又開始了,但是有些老生常談的問題依舊存在,比如認為復習課就是新授課的拼接和重復。高三歷史復習課有何特點,與新授課有何區別?既然談到特點,必然要有參照物。高三歷史復習課的參照物即指高一、高二的新授課。那么,二者比較,能體現出高三歷史復習課的什么特點?這些特點在教學設計中如何體現呢?本文擬以《啟蒙運動》為例,對比本人高二和高三的不同設計,并從中歸納出一些復習課共性的特點及設計策略。
一、整體定位:模塊立意和立體綜合
關于本課內容,《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所規定的學習要點是:“簡述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思想家的觀點,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把這一學習要點放在課程目標中去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價值與意義。高中歷史課程目標如此敘述:“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眴⒚蛇\動高舉理性主義的旗幟,用人的理性來衡量一切(法律、政治、宗教、道德、自然、人性,等等),主張個體的自由和權利,是西方人文精神的重大發展,對世界民主化進程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啟蒙運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的結尾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是古希臘人文思想,強調關注人而非神靈與自然;第二課中的文藝復興強調關注人的現世幸福生活,宗教改革則是人文主義在宗教生活中的延伸與發展,第三課的啟蒙運動則明確提出人權并影響后世。本課有三個子目?!袄硇詴r代的到來”講的是啟蒙運動的背景和簡要歷程,“法國啟蒙思想家”主要介紹啟蒙思想家及其主要觀點,“啟蒙運動的擴展”則是講啟蒙運動的擴展及其影響。本課教學內容抽象、理論性強,學生不易理解,擬采用的對策是運用一定數量的直觀材料幫助學生理解啟蒙思想。
基于這些分析,作為思想模塊的新授課應將教學重點放在法國啟蒙思想家的主要觀點及其內涵上,而對高二的學生來說,理解啟蒙運動對人文精神的發展是有一定難度的。
對于高三的復習來說,學生應該理解啟蒙運動前承文藝復興、后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是確立民主政治的理論基石。復習時不僅要關注到啟蒙運動這一內容與本模塊內第4單元第11課“物理學的重大進展”的內在關聯,更要將其與政治、經濟等方面緊密結合,甚至將中外歷史的進程勾連起來,從而建構起立體的歷史圖景,幫助學生形成靈活的知識組塊。因為“學習的本質是改變,即需要不斷地將新信息與舊信息組合,不斷建構屬于自己的新知,這樣的學習才有效,也才能不斷增強理解的能力”。經過新授課學習,學生對啟蒙運動的概況及主要概念有所理解和掌握,但模塊設置使學生不易掌握一段歷史時期的總體特征,眾多史實間尚未建立起有機聯系。因此建構并理解啟蒙運動與其他眾多史事的內在聯系無疑是高三復習中的重點,也是難點。
此外,我國學者皮連生提出了陳述性知識學與教的一般模型(圖1),它給我們設計教學提供了心理學上的依據和支撐。首先,任何有目的的學習都是以學習者有意識的注意為先決條件;其次,為了達到預期的學習結果,學生要同化新知識就必須在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上找到適當的原有知識,這需要來自教師的外來提示和幫助;第三,新舊知識之間存在相互作用,教學著重揭示新知識內在聯系和尋找新舊知識的聯系。而這三點都將在以下的行文中體現為相應的教學設計。
二、情境設置:單向縱深與多維關聯
學習心理的相關研究表明,知識是情境的,是要通過活動來發展的,即它們都是必須通過使用才能使人理解,否則就會變成“惰性知識”。
在新授課中導入時,我呈現了《啟蒙運動》一書扉頁的插圖,引導學生關注其內容,即在英、法、德三國的語言中,啟蒙時代這個名詞都與光有關,進而破題,何為啟蒙?——用光明照徹黑暗。在當時的歐洲,哪里最為黑暗呢?法國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從而自然進入到本課的第一部分內容“黑暗之國”的學習。
我首先呈現了一則政治漫畫(圖2)。漫畫中的人物是法國路易家族的成員——路易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漫畫中的他們神采飛揚,他們巨大的身影下匍匐著一個可憐的人,被路易們的手指緊緊地壓迫著。漫畫旁邊配著路易十四、十五、十六的政治名言。在指導學生觀察漫畫的同時,我引導學生歸納出法國政治統治的基本特征:君主專制和君權神授。為了與后續啟蒙思想相對應,我又簡要地介紹了當時法國宗教領域宗教迫害、經濟掠奪的狀況。
在此基礎上,我以《極簡歐洲史》中的一段經典描述為依托設計了一個小活動:“在啟蒙運動的學者看來,這(法國)是個受無知和迷信宰制的世界。社會有兩股非理性的強大勢力,一是教會,即天主教廷;一是法國國王,那位絕對專制的一國之君。教會和法國國王的地位之所以屹立不搖,靠的就是人民的無知?!边@段話用簡明的語言勾勒出了當時法國社會的基本狀況。在看完材料后,請學生們依據材料完成一個活動:如果把法國社會比喻為一棟房子,請描繪出這棟房子的結構。學生描繪的結果可能會有多種多樣。在學生活動結束之后,我給他們提供一個教師設想的結構圖(圖3),與學生一起分享。圖中有構成法國特權統治的支柱——王權、教權,而他們統治的基礎,就是人們的愚昧。出示這個結構,既是對當時法國社會狀況的一個直觀概括,也是幫助學生形象地了解啟蒙運動的背景,為后面教學做好鋪墊和示范。
而在高三復習課同樣講述“啟蒙運動的背景”,我從政治上的封建專制、教會特權、等級森嚴,經濟上資本主義發展受阻、貧富懸殊,思想上腐朽的天主教會的精神統治這三個方面呈現材料,把啟蒙思想家面對的社會的全貌作了全方位呈現。因為這些正是啟蒙思想家希圖改變的,也是他們思考的起點。換言之,這是法國啟蒙運動必要性之體現。
那么,啟蒙是否有可能呢?有哪些因素可以對思想家們主張的產生提供助力呢?我提示學生可聯系所學,從歷史和現實兩個角度思考。學生比較容易想到文藝復興之后科學的發展和英國光榮革命這兩個歷史因素,現實因素即宗教改革后耶穌會土成為中西交流的使者對于學生來說較難想到。之后,“啟蒙的可能”分三個小環節:牛頓的科學體系、洛克的自由學說和東來的孔子儒學。
在第一個環節“牛頓的科學體系”中,我主要設置了三個問題:(1)牛頓的學說會給伏爾泰哪些啟發?(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一樣有自身的規律)(2)啟蒙思想家對歷史發展會持怎樣的態度?(樂觀、進步)(3)盡管牛頓的初衷是以科學證明神的偉大,但他的理論對宗教信仰可能引起的效果是什么?(可能成為啟蒙思想家打擊天主教會的武器,從而淡化宗教信仰,甚至走向無神論。)這些問題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將啟蒙思想與牛頓科學之間建立起聯系,從而打通思想與科技這兩大領域。
而“在啟蒙運動的哲學家們看來,他(洛克)似乎像牛頓發現了自然世界的科學規律一樣發現了人心的科學規律,從而打開了在比較理性因而也比較愉快的方針上改造人類社會的途徑?!痹诤喴榻B和回顧洛克的主張之后,主要設置以下問題:(1)洛克的學說會給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哪些啟發?(人類社會應該是民主自由的。在洛克學說的基礎上再有所發展,從人民主權、三權分立等觀點可以看出。)(2)自然法理念是從哪里延伸過來的?(羅馬法。)(3)啟蒙思想家“改造人類社會的途徑”是什么?(用他們的思想照亮人們的精神,啟迪人們的心智,也就是啟蒙。)通過對比法國啟蒙思想家與早期啟蒙思想家洛克的學說,可以幫助學生整合學習內容,梳理啟蒙思想縱向的線索,從中理解思想發展的延續性。
在第三個環節孔子東來——18世紀法國的“中國熱”中,我首先以一則材料創設探究情境:當人們翻閱18世紀法國思想家、經濟學家撰寫的論文、游記或報刊文章時,會驚訝地發現中國一詞出現的異常頻繁,激起的贊譽之詞也異常之多。僅以此而論,中國似乎就比英國更受歡迎。1702-1776年間陸續問世了34卷《耶穌會士書簡》。伏爾泰在他的書中說,“我全神貫注地讀孔子的這些著作,我從中吸取了精華……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中國人的徒弟”。然后,提出由淺入深的五個問題:(1)為什么在18世紀的法國能夠出現“中國熱”?這與哪些歷史事件有關?(新航路開辟;宗教改革。)(2)此時傳人歐洲的儒學主要內容是什么?在中國主要發揮了什么作用?(宋明理學;成為官方哲學,統治者維持統治的工具,規范人們的行為和價值取向等。)(3)傳教士們向歐洲介紹中國的初衷是什么?(說明在歐洲傳播天主教的可行性。)(4)啟蒙思想家們為什么要如此推崇中國和孔子?(在天主教與王權結合的專制統治下,中國為他們提供了可利用的武器和資源。)(5)儒家文化在18世紀法國和今天的世界備受推崇,原因何在?(作為文化的精粹,中國儒家文化具有一定的普世性。)
這些問題的設計,意在引發和調動學生思考,激發探究興趣,從耶穌會士的初衷與實際結果的反差中體會主觀與客觀的含義;從中國本土業已僵化的理學在異域文化中大放異彩,換個角度感悟傳統文化中的普世成分,與后面環節中近代中國的“盧梭熱”相對比,學生能理解正因為缺少所以關注,對彼文化的關照正是為了尋找異質的資源和武器,從而改變本國山河日下的前途命運。而從人類歷史的長時段來說,這種不同文化的交流體現出了人類文明的多樣性,促進了人類文明在交融中共同發展。這不僅拓寬了高三學生的視野,更展現了文化的交融,揭示出優秀思想具有的普世性。
在啟蒙思想的影響部分,我還特意列舉了晚清中國的“盧梭熱”、嚴復據孟德斯鳩原本《論法的精神》翻譯的《法意》,并呈現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部分內容,這就與前面的“孔子東來”環節遙相呼應,體現出啟蒙思想對中國近代國人追求民主的思想和實踐的引領,將中外之間的互動關系揭示出來。
三、思維側重:形象具體和抽象深入
思維的種類,按照思維的本質屬性,可分為具體思維和抽象思維兩種。作為高中學生,整體上處于抽象思維發展階段。但是高一、高二與高三進行比較,基礎年級可以稍微側重形象和具體,這有利于保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高三階段雖然也有具體生動的素材、問題等設計,但這些應該不是課堂的主旋律,幫助學生培養和訓練廣闊而深刻的思維能力應是重中之重。
啟蒙思想的內涵非常豐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其內涵,理解思想家們如何針對時弊、構建理想國度,在新授課上我設計了兩個小活動:
學習活動1——連線。我以學習輔助材料的形式印發了以下五則材料:
材料1:在歐洲幾乎沒有哪個城市或自治市鎮沒有因為宗教爭端而流過血……我們的時代是該用寬容來撫平這累累罪行所造成的創傷了。
——伏爾泰:《無知的哲學家》
材料2: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之手,自由便不復存在了;因為人們將要害怕這個國王或議會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執行法律。如果司法權不同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材料3:放棄自己的自由,就是放棄自己做人的資格,就是放棄人類的權利,甚至就是放棄自己的義務。
材料4:他們(行政官或者國王)僅僅是主權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權者的名義在行使著主權者所托付給他們的權力,而且只要主權者高興,他們就可以限制、改變和收回這種權力。
材料5:為維護這一主權,必須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護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
——以上三則材料均據盧梭:《社會契約論》
如果要求學生從這些材料中概括出啟蒙思想的內涵,對學生的要求很高,操作起來難度大。因此,我要求學生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將材料與天賦人權、主權在民、分權制衡、法治、社會契約論、宗教寬容等六個給定的概念進行連線,并說明理由。在學生說明理由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發現學生對于材料和概念的理解是否正確、理解到什么程度,然后根據學生的狀況進行相應的指導。而這個活動實際是為下一個活動做鋪墊,這些“散點”狀的內涵概念到底有何聯系呢?
學習活動2——畫圖。在對啟蒙思想家的主張有所理解的基礎上,請學生進一步思考啟蒙思想的內在聯系,以“黑暗之國”的示意圖作為范例,設計出“啟蒙思想家心目中的光明之國”。這個小活動的想法,來自我閱讀法國《人權宣言》得到的啟發?!度藱嘈浴废到y整合了眾多啟蒙思想家的思想,按照其內在的邏輯勾勒出未來的理想社會。
學生在繪制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在學生互相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出示這樣的示意圖。為什么是民主法治成為支柱之一呢?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剖析和梳理概念的關系:社會契約是民主的理論來源、主權在民是民主的核心要義、分權制衡是實現民主的保障,也就是說這幾個概念都指向世俗生活中的民主,而民主法治和宗教寬容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保障“人權”。所以,民主法治和宗教寬容是支柱,人權則構成了屋頂。但是,光明之國的基石是什么呢?上述五則材料中并沒有明確闡釋。這就要回到剛才提供給學生的范例了。黑暗社會的基石是“愚昧”,與之對應的是什么呢?“科學”??茖W思維是什么?在學生思考疑惑之時,教師適時出示康德的不朽名言:“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這樣,學生自然就能理解啟蒙思想所設想的光明之國的基本構架:以理性為基石,以民主法治、宗教寬容為保障,以維護人權為旗幟!
以上新授課的這一環節以“建房子”這一生動形象的活動形式展開,從形象具體的思維為切入卻達到了深刻理解啟蒙思想的內涵及其內在關聯的目的。
而在高三復習課中,啟蒙思想的內容并未作為重點處理,主要采取的策略是引導學生關注“同樣的社會和各異的觀點”:閱讀教材,概括觀點;結合背景,發現共同點;比較經歷,理解不同點。在比較經歷時,教師在課前按思想家分四組查閱資料,在課堂讓每組派代表在限定時間內講述,再由同學互相討論,最后再由教師補充。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能夠在相對較短時間的活動中加深理解,之所以面對同樣的社會問題,每位思想家關注點和主張有所差異,與他們的人生經歷密不可分。正所謂“一張一弛,文武之道”,課堂節奏也需要張弛有度,才能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提高復習效率。本環節從內容上,以鮮活的人物經歷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與學習主題相得益彰;從形式上看,換老師為幾位同學各自講述,由“變”而帶來的新鮮感對于活躍課堂氣氛也極為有效。
復習課中注重學生思維廣度,前述“孔子東來”環節的問題設計可作一例證。在訓練學生思維深度方面,在講解啟蒙思想的影響時,我重點圍繞“啟蒙運動與法國大革命有何關系”這一問題展開。我先后給學生出示了六則不同維度的材料:
材料1:1733年伏爾泰:“假如這世上的人可以分為20類,我們將會發現其中由體力勞動者所組成的19類,是絕不會知道世上還有洛克先生這樣的人存在的。剩下的1類中,又有多少人會讀書?假如我們將讀書的人分為20類,那么其中的19類不過是從浪漫的傳奇故事中得到消遣,只有1類是會學習哲學,并真正進行思考的人。而這極少數的人永遠無法對世界的平靜安寧造成威脅?!?/p>
材料2:1764年伏爾泰:“法國人什么都要晚一步,但他們終于也趕到了。啟蒙之光已普照大地,日益深入人心,以至于稍有動靜人們就會奮起。那將是一場大熱鬧,年輕人真是有福氣,他們將看到各種美妙的事情。……我們所見到的一切都在為一場必將到來的革命播撒種子,可我恐怕是沒有福氣看到這場革命了?!?/p>
材料3:路易十六曾教導他的兒子們:“你們所享有的榮譽,不是自然賦予的。自然賦予的是人人平等?!?/p>
材料4:法國大貴族塞居爾議論道:“我們是蔑視傳統的習俗、蔑視我們的父親以及他們嚴格禮節的批評家?!覀儫崆榈負碜o由機智與勇敢的作者所宣布的哲學學說。伏爾泰吸引了我們的智力,盧梭觸動了我們的心靈。我們看到他們攻擊舊制度,暗中引以為樂……我們同時享受貴族階級的利益和平民哲學的愉快。”
材料5:溫和的保王派領袖莫尼埃在時隔很久后寫道:“不是這些原則的影響造成了革命,相反,是革命造成了這些原則的影響?!?/p>
材料6:啟蒙運動主要不是一個政治運動,而是一個思想運動。它尋求的是改革,不是革命,它的對象是受過教育的階級,不是群眾。除了盧梭以外,它對群眾是表現出一種既蔑視又不信任的態度的。
針對這些材料我設計三組問題:(1)以上六則材料可分幾類?請說明分類依據。(2)為什么伏爾泰在1733年和1764年態度有如此反差?你怎樣解釋這種反差?伏爾泰主張“君主立憲”,為什么又盛贊“革命”,他所說的革命是后來的大革命嗎?(3)你怎樣看待啟蒙運動與法國大革命的關系?
學生在解讀材料的過程中會發現,材料1和2是啟蒙思想家自己的看法,材料3、4、5是當時人主要是貴族的看法,而材料6是現代學者研究的結論,材料5、6,討論的是革命與啟蒙的關系。從伏爾泰在時隔30年后對啟蒙思想的不同評價,訓練學生構建歷史邏輯與形成歷史解釋的能力,他們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如:可能是30年中,啟蒙運動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他的不同看法反映了歷史的演變,應該都是真實的;他盼望的革命不是后來那樣激進的大革命等。綜觀材料和所學,學生不難理解:啟蒙運動確立了法國大革命的主旋律,啟蒙思想家們也許主觀上并不想引起如此劇烈激進的大革命,但他們的思想客觀上喚醒了民眾,盡管貴族們也受到影響,卻仍舊不愿意放棄既有的利益和地位,毫無政治經驗的群眾在實踐中盡管有所偏離,但自由平等的主旋律卻是值得肯定的。
四、基于兩個《啟蒙運動》設計的綜合分析
(一)兩個設計主要內容的比較
前文所述為對比式呈現,為了便于讀者宏觀把握兩個設計的不同,特將其結構整理如下:
從上述簡表的歸納不難看出,新授課和復習課盡管有一些相同之處,如主要內容環節的設置(背景、內容、影響)及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和發展這一線索的梳理,但是更多的是不同。
新授課立足于學生要知道啟蒙運動的時代背景和發展歷程,理解啟蒙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內涵,并感受啟蒙運動對人類思想解放和世界民主進程所產生的深遠影響。而高三復習課則重在理解優秀思想的時代性和普世性,在眾多史事之間建立起內在關聯,并嘗試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促進學生的知識發生有益于吸收、轉化為有益于生命的“酶化”。這種異同提示我們應關注復習課與新授課的區別與聯系,只有恰到好處地體現出來,才能實現復習課與新授課的完美對接。
(二)對于復習課特點與設計的剖析
首先,復習課應體現出更高的立意和更廣闊的視野。新授課如同帶領學生穿過一片森林,每一棵樹的高矮、粗細、甚至樹皮的紋路,樹根周邊的花花草草也許都會進入學生的視野。而復習課卻好像引導學生從高空中俯視這片森林,林中樹木的分布規律、道路的走向、河流的疏密等成為探討的重點。在《啟蒙運動》的復習中,我力圖站在文化理解的高度上,以啟蒙思想為載體,通過剖析背景凸顯思想的時代性,通過展現文化交融揭示思想的普世性,通過縱向比較呈現思想的延續性,通過精選史料對話體悟思想的生動性。其次,重難點的設置要與高三學生認知水平相匹配。
新授課時學生尚處于思想文化模塊的學習,因此理解思想內涵理所應當是教學的重點,在此基礎上理解啟蒙運動在西方人文主義發展中的地位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而復習階段,首當其沖的任務是為學生建立起立體的、宏觀的歷史圖景,需要把他們的視角從關注樹木的“平視”提高到鳥瞰樹林的“俯視”。因此,重點更多應放在理解事件何以發生(背景)、或發生后與周遭世界的互動(影響)上。為了突出重點,本復習課從政治、經濟和思想三個方面簡要分析了啟蒙的必要性,補充了牛頓、洛克和孔子三個立面詮釋啟蒙的可能性,揭示了政治(英國的“光榮革命”)、科技(牛頓的發現)對啟蒙思想的作用,追溯了思想的源頭與發展(羅馬法、洛克與啟蒙思想),切入了啟蒙思想受到中國優秀文化的影響等。
第三,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廣闊度和深刻性是關鍵。新授課中材料的選擇集中在啟蒙思想的內涵,學生活動設計集中在連線、繪結構圖等,強調深入淺出地建構理解模型。根據心理學上的耶基斯一多德森法則,為使學習最有成效,要避免過高或過低的動機,只有當學習動機的強度處于最佳水平時,才能產生最好的學習效果。因此,為了將任務難度與學習動機調適到比較適宜的狀態:一來復習課中材料的選擇應更加多維度,以啟蒙運動與法國大革命的關系這一環節為例,材料的選擇既包括啟蒙思想家本人不同時間的不同說法,也包括別人主要是貴族的看法,還有現代史學家的觀點,幾則材料的呈現既有利于體現啟蒙運動的影響對象,又有利于碰撞出學生對于啟蒙與革命關系的思考,并且提供了一些思考的路徑,對于學生進一步豐富和深刻認識啟蒙運動的歷史意義不無裨益;二來在設問上更加注意設置層層深入的問題鏈條,如在“孔子東來”環節的五個問題的設計,將學生的思考逐步引向深入,材料的多元和設問的層級將有助于學生思維的展開和逐漸地走向深刻。依筆者淺見,新授課基本上都把重難點放在相應的歷史事件及其理解上,而復習課卻在相當多的時候可以、甚至應該把培養學生的能力和訓練思維方法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以《啟蒙運動》這一教學內容的新授課和復習課的教學設計進行了對比分析,希望引起同行對于二者的區別與聯系(尤其是區別)的更多關注。復習課更需要精心設計,成功的設計離不開對于中外歷史的深刻理解,更離不開對于學生學習心理的了解尊重。曾有老師們問我,什么樣的課才稱得上是一節好的復習課。當時的我將其描繪為“學生覺得教師不可或缺的課”。現在我想說,好的復習課應該是:能夠為學生展現出立體的歷史畫面、能提供多維的觀察分析的素材和視角、能在眾多割裂的史實間建立起縱橫聯系、能設置梯度問題調動各層次學生與老師積極互動。這樣一節立體、多維、聯系、互動的課,怎么能不是一節好課呢?
[作者簡介]賈海燕,中學高級教師,北京市西城區教育研修學院歷史教研員,主要從事初高中歷史教學及教師培訓工作。
[責任編輯:李婷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