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

(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客家學校)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變化的發展過程,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多維度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難免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錯誤發生,但大多時候,錯誤也是一份難得的教學資源。課堂教學中,如何對待這份因錯誤而生的教學資源,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師生的錯誤是他們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為此,教學時,我們應巧用這些錯誤資源,有效激活數學課堂。
一、借用錯誤,明辨是非
課堂上難免會出現教師或學生犯錯的地方,真實的課堂正是因“錯誤—發現—探究—進步”的良性循環而充滿活力。學生的思維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現偏差和錯誤是很正常的,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巧用錯誤這一資源,有針對性地展開富有“活力”的教學活動。
在完成三個空格處的解法后,一位學生站起來迫不及待地說:“老師,我覺得這道題有問題。四班《快樂語文報》《小畫報》《童話王國》的本數一共是34+3+2=39(本),而題目中的合計數卻是100。”眾多學生像發現新大陸似的也隨聲附和:“是呀,是呀,老師您出錯題目了。”面對此情景,我首先向學生承認了自己的粗心,說道:“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謝謝你們指出了老師的錯誤。那你們覺得可能是哪幾個數字有誤?”我隨即又把問題拋給學生。此時,一位學生舉手答道:“我覺得可能是四班《小畫報》《童話王國》的本數有誤。前面三個班這兩種書的本數都比較多,四班只有幾本的可能性比較小。”接著,我說:“那假定四班《小畫報》《童話王國》的本數分別是兩位數,你能說出其中漏掉的數字可能是幾嗎?”我立即“變廢為寶”,順勢引導學生解答這道“錯題”。我的話音剛落,教室里立刻安靜下來,學生一個個陷入沉思。不一會兒,小手紛紛舉了起來。“老師,四班《小畫報》和《童話王國》應分別是34本和32本。”接著,我請這位學生回答為什么可以填上34和32。這時又有位學生站起來激動地說:“老師,還可以這樣想。假如《小畫報》《童話王國》的本數都是兩位數的話,我把3和2分別看成這兩位數個位上的數字,根據合計數分別求出十位上的數字。這樣也可以求出答案。”有的學生反駁道:“不行,不行。”“因為4+3+2=9,而100個位上的數字是0。”別看他們人小,反駁得可真有理有據呀!課堂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看到學生的表現,我不禁拍手贊嘆:“真是講得太好了!”
二、巧用錯誤,明白道理
課堂上,學生發言出錯是常有的事,每到此時,我們的習慣做法是糾正錯誤,讓學生獲得清晰準確的認識,這無可厚非,但這樣做的同時卻忽視了學生的感受。我認為學生發言出錯是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我們可以利用“錯誤”教學資源,激起學生不斷探究問題的意識,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如,在教學“24時計時法”一課時,在引導學生得出兩種計時法轉換的方法后,用游戲的形式加以鞏固,出示第一道題“上午7時,用24時計時法應表示幾時”。一名學生舉手回答:19時。我當時愣了一下,剛進入游戲的第一道題就有學生說錯,教學陷入尷尬局面,游戲被迫停止。這時,我沒有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而用了一句“我明白了,你是想考考老師,對嗎?”我以錯誤答案“19時”為題,說:“19時就是晚上7時,我說得對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對!”我讓學生當小老師判斷對錯,學生頓時熱情高漲,在判斷過程中,不僅發現了“19時”是錯誤答案,而且還能及時糾正過來。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拓展了學生的思路。
三、善用錯誤,保護自尊心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小學生各方面的發展都沒有成熟,“錯誤”會不斷伴隨他們成長。學生犯了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后,往往會特別心虛和自卑,如果我們能夠正確地評價,細心地呵護,并給予適當的鼓勵與引導,不但能使“錯誤”變成“創新”,而且也能保護出錯學生的自尊心。
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時,我設計了一個教學環節——折出一張長方形紙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顏色。此時,我發現一位學生把自己折的紙片悄悄塞進口袋里,然后又拿了出來。我安慰地問道:“你折的是什么意思,能告訴我嗎?”那位學生說:“我是把這張紙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就叫四分之一。”教師進一步問:“四分之一該怎么寫?請你把它貼在黑板上,并在下方寫出四分之一。”我將錯就錯,又讓這位學生說一說怎么得到的四分之一,還讓他領讀“四分之一”。接著,我才對這位學生折的紙進行評價,問:“剛才,老師讓大家折的是這張紙的二分之一,他卻折出了這張紙的四分之一,對這件事大家怎么看?”學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說“多折了”,有人說“跑題了”。最后,我幽默地說:“我覺得他很有超前意識,而且也說得很正確,我要感謝這位同學,他引領大家對分數作了進一步的思考和了解。”
有了這樣的呵護和鼓勵,那位學生臉上揚起了自信和微笑,教室里也一下子沸騰了,其他學生紛紛折出了八分之一、六分之一、十六分之一等不同的分數,黑板上也貼滿了學生得意的作品。可見,“錯”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只要合理地利用,巧妙地引導,積極地呵護,就可以讓學生在沒有斥責、沒有恥笑的氛圍中學習,這樣學生的思維就能活躍,并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進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也融洽了師生的關系。
課堂因“錯誤”才真實、鮮活。對于錯誤的資源,我們要巧妙地加以利用,讓學生在糾錯、改錯中領悟方法、明辨是非、感悟道理,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