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菊香
(上海市寶山區顧村中心幼兒園)
摘 要:在以往的集體教學活動中,缺乏有效的互動是最大的問題,但沒有去思考過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互動無效,專業能力一直停滯不前。一次王惠妍老師的實踐課引發了深思。
關鍵詞:瓶頸;突破;教育
事件一:關起門來預設和實踐,這樣能行嗎?
在教研組預設后,開始了第一次的實踐活動,我覺得自己信心滿滿,有把握把這個活動課上好。
我:你們為熊哥哥選擇快快的音樂還是慢慢的音樂?
樂樂:快快的音樂。(我轉身詢問另一位小朋友,忽略了樂樂的回答)
婷婷:我給熊哥哥選擇慢慢的音樂。
我:為什么?(我露出了笑臉,終于回答到我想要的了。)
婷婷:熊哥哥走路慢慢的。
我:哦,熊哥哥胖胖的走路慢慢的,所以為他選擇慢慢的音樂,熊哥哥謝謝你哦!
(終于有小朋友回答到我想要的答案了,這時的我如釋重負,心想:這回樂樂該為熊哥哥選擇慢的音樂了吧。)
我:樂樂,現在你為熊哥哥選擇慢的還是快的音樂呢?
樂樂:我給熊哥哥選擇快快的音樂。
我:為什么?
樂樂:我喜歡快快的音樂。(怎么回事啊,這可怎么辦?)
我:哦,你喜歡快快的音樂所以為熊哥哥選擇快快的音樂。(這時的我,不知道該如何幫助樂樂轉向我所預設的方向,只能是重復一下孩子的話,忽略他的回答。備孩子的環節還是比較粗糙的,只考慮到了表面的地方,沒有深入進去思考和預設,導致老師對孩子的回應比較強硬,還需要精細化設計。)
事件二:小組交流,陷入沉思
小璐老師:我覺得你很多互動都是在自說自話,沒有有效地回應孩子,比如:一個小朋友說:“我要給熊哥哥選擇快的音樂,你就不睬他,并沒有幫助他理解音樂。”
我:他亂說的,我不知道該怎么說了。
小蔡老師:我覺得我們的預設還不夠完善,所以老師遇到問題就不能很好地回應。上次,王老師那個活動,她和孩子們的互動非常自然,聽說是須老師幫她設計了很多回,孩子出現什么問題,老師怎么解決都預設到了,所以才這么成功。
我重重地點了點頭,陷入了沉思:我用心地去備孩子了嗎?我的問題到底在哪里?我不能再做井底之蛙了,我要借助同伴的力量幫助我的專業成長。
我:謝謝你們的意見,我們一起再仔細地預設一下教案吧。
在預設好教案后,我反反復復斟酌孩子會有什么反應,并針對孩子的反應預設出相應的回應。
我:小璐、小蔡,你們來當小朋友,我做老師來上一次吧,看看還有什么問題。
我:這首音樂從頭到尾一樣嗎?
小蔡:一樣的。
我:孩子不會這樣回答的。(我斬釘截鐵地說。)
小蔡:孩子的回答不是我們所能預料到的,萬一呢?你怎么回答?
我吱吱嗚嗚說不出來。(如果上課那天,孩子真的這樣說,我的互動又陷入僵局。)
在我們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后,終于盡最大努力預設好活動了。(我為我們小組的努力和成果感到高興和驕傲。)
事件三:有效互動,體驗成功
帶著興奮(到底我們的預設有效嗎?)和緊張(萬一小朋友的回答我們沒有預設我又無法有效互動)開始了我的第二次實踐活動。
我:你們為熊哥哥選擇快快的音樂還是慢慢的音樂?
貝貝:快快的音樂。
我:為什么?
貝貝:熊哥哥喜歡跳舞。(我暗暗自喜,這些我都預設到了,小菜一碟。)
我:熊哥哥長得怎么樣啊?怎么走路的呀?(我胸有成竹地提出輔助提問。)
貝貝:胖胖的,慢慢地走路。
我:那快快的音樂,熊哥哥行嗎?
貝貝:可以的。
我:那就請熊哥哥試試看快快的音樂行不行。
我學熊哥哥的樣子做出很累的、氣喘吁吁的樣子,貝貝終于理解了音樂與熊哥哥的關系,選擇了慢慢的音樂。
(我們的付出沒有白費,充分的預設是有效互動的前提,我終于在這個活動中能夠游刃有余地接應孩子的回答了。)
分析:
1.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受到教師專業自覺的制約
專業自覺是專業能力發展的前提,如果沒有驅動力,缺乏對專業自覺正確的認識和動機,也沒有自我發展的行為和情感,那專業能力永遠是原地踏步,從中可以看出:只有找準自己專業自覺方面的問題,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
2.借助團隊互助,是解決自我問題的有效措施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關起門來對自我的專業自覺和專業能力是沒有幫助的,還是原地踏步,只有充分利用團隊的力量,把其他老師的經驗和想法充分地思考和內化,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
3.自我反思是提高教師專業自覺的有效方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及時反思自己的行為。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幼兒教師要不斷剖析自己和反思自己,而且要不斷回顧、假設和驗證,總結自己的一切問題和經驗,只有這樣,才能為有效解決問題打開一扇門,從而使教師的專業自覺和水平不斷提高。
4.敢于正視自己的問題,才能專業提升
以前我一直不愿正視自己的問題,為自己的問題找理由和借口,導致自己的專業能力一直停滯不前。王老師的一次活動給了我震撼和觸動,讓我放下身段去尋找自己真正的問題,在一次次的實踐中去突破自我。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