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欣
摘要:根據語文教育的功能標準,素質教育的發展需要從美育教育出發,要提高小學語文美育教育的培養水平,將美育教育的思想內涵貫穿于語文教學中。本文從美育審美能力的培養、加強小學生的思維感知訓練、調動學生的情感認識等方面分析了小學語文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關鍵詞:小學語文;美育;功能
小學語文的教育需要與豐富的審美思想活動相適應。我們要通過培養學生的審美教育能力,讓學生經常親近自然環境,利用聲音影像資料提升學生對于事物的認識水平,改善學生對于教學活動的理解。同時,要重視學生的思維意識培養,調動學生的情感思想,從而提升學生包括審美能力在內的綜合素質。
1、審美能力的培養
美育審美能力是學生初步認識審美基礎標準的能力,通過對審美能力的認識,感知美學教育中人文、生活知識思想,充分認識審美能力培養的關鍵性。語文教師需要在日常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標準,對學生的審美視覺感知、聽覺感知進行準確的分析,欣賞大自然教育的美學標準,對社會生活的美學、藝術美學進行充分的認識,加強綜合視覺、聽覺的感知效果研究。通過培養學生的觀察感知能力,實現與語文教學內容的完美融合,提升語文教學的審美效果,培養學生實現綜合審美能力的提升。
1.1親近自然提高學生的感受美的能力
大自然創造了五彩繽紛的世界,透過大世界認識大自然的美,山河壯麗、輕松挺拔、春夏秋冬、生機盎然。氣象萬千的自然之美為審美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不盡資源,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大自然、發現大自然的美,透過自然之美,加強語文教學內容的學習。小學語文的課本內容大多以自然景致的描寫為主。我們要在教學中通過分析課文景觀的具體描寫,通過學習這種表描寫,學會自己描寫景觀,最終實現讓小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的思想與自然景觀之間的關系。在課外之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自然界中觀察自然景觀,認識課堂書本與課外自然界之間的景物,真切的感受自然事物的存在,從而有效的提升語文教學的教學效果。
1.2加強學生對事物的理解能力
受時間、空間的約束,小學生無法通過語言文字、圖片或聲音深刻的認識語文課本中描繪的知識。此時需要教師運用聲音影像資料,通過教師教學的講解,分析課文中的內容,加強學生對于課文中描繪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正確認識自然景觀的意識。學生需要按照一定的觀察順序,對客觀事物的整體狀態、突出特點,從上至下,從整體到局部的分析。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客觀事物的基本形狀、色彩內容、聲音特點等。另外,教師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學觀察方法,對以往的事物進行特征內容分析,充分運用比喻、對比、夸張等修辭手法,深刻的展示實際的思想內容,加強學生對于事物的理解能力。
1.3組織教學活動,實現對教學的準確理解
針對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一些內容學生不容易理解的情況,就需要學生加強對于客觀事物有具體的感受。例如,在語文課本中有一篇文章內容講述的是兒童放風箏的感受,寫的情景極美。但是,由于每個學生的關注度不同,對于文章中描繪的情致就無法把握。如果教師在教學前,事先舉行放風箏活動,學生有放風箏的經歷后再學習課文,就會憑借自身經歷充分理解語文中的描繪,對放風箏描繪的內容進行深刻的想象,由此產生連續曼妙的美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適當的組織與教學相關的活動是極其有用和有效的。
2、加強小學生的思維感知訓練
思維是人類思考的主要方式之一,思維的形成離不開想象,語文教學的美感是思維情感體驗的體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通過培養學生豐富的思維能力,加強學生思維感受的認識水平,確保學生的思維感知能力,這是有利于小學語文教育的。
2.1利用圖畫展示,訓練思維學生的思維感知
例如,描述一名小學生扶老爺爺過馬路的場景,引發學生按照圖形內容進行分析,想象風景狀態,人物語言的可能表達內容及動作點等,這種思維思想的培訓發揮對小學生的語文寫作具有良好的培訓意義。
2.2通過深入理解課文,訓練思維學生的思維感知
例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中寫到小女孩劃開一根火柴,靜靜的觀察火焰,她似乎在火焰中看到了奶奶溫暖的眼神。這種情景可以啟發學生深入的分析小女孩的內心思想狀態,對小女孩當時的處境,與奶奶的思念之情相互聯系,啟發學生加強認識對課文的理解。
3、調動學生的情感認識
每一個人對于不同的事物都具有不同的感受,根據客觀事物的美感,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于客觀事物狀態進行分析,以此來提高他們的注意能力和表達水平。小學生正處于事物的基本認識階段,對于不同的事物都帶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應當利用這一優勢,在語文教學中加強教學創新設計,提高教學情境的營造,利用不同的方式,實現對學生情感表達的啟發。利用圖畫、音樂、繪畫等方面,調動學生深刻的加強審美教學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美學培養效果,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基本審美能力,可以加強學生的情感表達,提升學生審美情致,準確的引導學生對基本善惡的判斷認識,實現小學生語文思想美育的目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