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寶君 薛 雷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口頭傳統的延續
——南京白局省級傳承人徐春華的音樂唱腔探析
段寶君 薛 雷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承載著草根曲藝發展的南京白局,歷經百年滄桑至今仍活躍著,并以其獨特的活動形式,建構了凸顯自己文化標識的民俗奇觀。本文以個案研究的形式,對南京白局傳承人徐春華音樂唱腔的傳承與創新進行分析和研究,揭示在不斷變遷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口頭傳統在代代傳承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力圖為南京白局口頭藝術的研究工作添磚加瓦。
白局唱腔;音樂創新
白局作為一門古老的說唱藝術,據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關于白局的名稱,行內藝人原稱為“擺一局”,又因在中元節盂蘭盆會中免費表演,又稱為“白擺一局”,簡稱為“白局”。
白局始于明代,興于乾隆年間,盛于清代晚期。清末明初江寧籍戲曲家夏仁虎在《歲華憶語 齋狐》中記述:“自七月七后,坊中多廷僧作佛事,謂之‘齋狐’,至中原始已,大坊小街,連臺諷誦……亦有高塔燈棚清音做唱者……以不受植,故曰‘走白局’,由此可見,南京白局盛行于清末晚期。關于白局的歷史發展脈絡,總體上跟隨社會經濟的變化,曾出現過“三起三落”。“三起”是指白局藝術最興盛時期,分別為太平天國定鼎天京時期,清光緒初期,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蒙貿易之路復通時期。“三落”是指白局藝術衰敗時期,分別是曾國荃破天京后,民國初年,以及“九·一八”事變后。
1960年前后,出于對民族音樂的搶救性保護,在當時南京市總工會主席夏冰流的力推下,創辦了南京工人白局實驗劇團。徐春華作為當時的學員之一,跟隨劇團里的白局老藝人紀鑫山和聶少庭兩位師傅學唱白局,現為非遺項目南京白局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任何一種流派唱腔的的形成,總是在吸收和運用前輩藝術家的美學思想、創作方法及藝術手段的基礎上,再根據個人條件、時代特點及觀眾審美要求而進行再創造,逐漸形成獨樹一幟別具風格的藝術流派”。由此可見,“繼承” 深入在每位藝人的學藝及行藝中。徐春華在師傅們傳承技藝基礎之上,進行藝術風格創新,逐漸形成獨特的唱腔特點。
(一)潤腔技術的多樣性
1.唱腔旋律的高起低落
傳統的白局唱腔旋律較為平緩直白,徐春華一改傳統唱腔中“一拖到底”的模式,
增加旋律的起伏。以曲目《梳妝臺》為例,首句的起腔偏高,隨著音樂的發展,其旋律呈回旋式進行,前后形成大跨度的音高落差,增強了唱腔旋律的對比性。縱觀整曲,形成高開低走,由上至下的旋律線條,俗稱“搬高落矮”。
2.大量波音、下滑音、滑腔、擴充等技法的運用
白局藝人在聲腔音樂處理方面,會通過“潤腔因素”等手段做進一步的藝術加工,以體現“動人的韻、醉人的音”。傳統白局的音樂唱腔較為單一,徐春華在保持傳統唱腔頭和尾的基礎范式上,運用波音、下滑音、擴充音域等技法美化了白局曲調,形成較為流麗委婉、表現力豐富的旋律特征。


以曲目《老八板》為例子,原本唱腔由15個小節組成,其旋律較為平和,難免給人拖沓的錯覺。徐春華在《老八板》的唱腔結構基礎上進行擴充,由原來的15個小節擴充為現在的21個小節的《新八板》。
以曲目《梳妝臺》為例子,在白局音樂的潤腔方面,大量波音、休止符及讀白的使用,旨在增強南京白局唱腔的靈動性及旋律層次的對比性。
3.以傳統的五聲音階為主,間接使用F、B音
以傳統曲目《王老頭配茶壺蓋》為例、南京白局傳統唱腔多以五聲音階為主,尾音在主音上結束。徐春華為了豐富白局旋律的音樂性,在保留傳統唱腔基礎上,由原來的五聲音階增設偏音F、D音構成七聲音階。在新編曲目《金陵遍地景》中, F、D音作為經過音出現的旋律之中,既不影響傳統音腔的主調色彩,又因偏音作為經過音使得白局旋律性更加豐滿。


(二)唱詞說表的獨特性
徐春華的白局表演,抑揚頓挫的聲腔處理、高低回轉的音域拓展、真假聲相融的演唱方式、南京腔的地道呈現,加之鼓和板靈活與得體的運用,形成了獨特的演唱風格。
徐春華所演唱的曲目達百余首,其中傳統曲目達30余首。徐春華在傳統曲目基礎上,進行聲腔二度處理,把作品人物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以《王老頭配茶壺蓋》選段為例,這是一首快梳妝臺的曲牌,徐春華在演唱中,通過大量裝飾音的運用、節奏韻律的把握,抑揚頓挫的處理,把王老頭接茶壺蓋的過程和內心變化,表現的淋漓盡致,形成別具一格的演唱風格。
在演唱方式上,傳統的南京白局演唱多以中聲區域“大本嗓”演唱方式為主,徐春華在傳統基礎上,拓展了白局聲腔的音域,以真聲為主,假聲為輔,巧妙銜接,天衣無縫,這種唱法便于傳唱,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南京白局作為地域性極強的說唱藝術,其旁白表演的地道與否直接影響南京白局風格的純正性。徐春華作為地地道道的老南京人,在她的白局表演中,保留著純正的南京腔。
現存的南京白局是老南京的“方言倉庫”,主要有三個方面:1.有音無字。 在南京方言中能夠讀出發音,但找不到恰當的字詞來表達。 比如樣子瘆人或肉麻, 叫“ yiguai ” ( 音“衣怪” );身上淋雨,叫“ duo ” ( 音“鐸” ) 等。2.入聲字。此類字發言短促,在普通話里不合轍,在南京話中卻押韻。 如《機房苦》中的一些韻腳:“薄”、“閣”、“腳”等1。3.兒化音。如《王老頭配茶壺蓋》中的唱詞,如笑面臉兒、小門口兒、茶壺蓋兒等,這些白局語言集中了南京方言的精華。
正是因為在白局表演中保留了地道的南京腔,2010年徐春華受邀擔任《金陵十三釵》電影劇組南京方言的指導老師;2012年8月,徐春華作為江蘇地方戲曲(南京白局)的發音人,入選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純正的南京腔是徐春華表演風格的獨特性之一。
(三)詞本創作的應時性
“應時”, 即順應時代潮流,反映時代背景,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形式性。傳統白局的唱詞多較為冗長,演唱的曲目短則20分鐘,長則達數小時,內容一般為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喜慶吉祥等。徐春華為了貼進老百姓生活,讓這項寶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并普及開來,在保留了南京白局語言詼諧的風格基礎上,賦予白局新生命,編創了40余首應時之作,按內容分類主要為:歌頌篇、和諧篇、新聞篇、民間傳說篇、金陵美景篇、民風民俗篇、少兒白局教材等七大類。
圍繞黨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徐春華以“和諧” 為主題,編創了《鄰里情》、《告別小平房》等作品。其中作品《告別小平房》,曾于2013年獲南京市總工會秦淮區群眾文藝比賽一等獎。
《告別小平房》詞本
說:我們都是老城南,城南生城南長,吃的是古井水,住的是小平房。最近呀,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要拆掉破舊危險的小平房,那好,今天我們就和大家唱唱告別小平房。
唱:改革開發春風暖,城市的建設要發展。
老城區逐步來改造,我們要告別小平房。
…… ……
本文通過對南京白局唱腔音樂的“傳統”和徐春華個人風格的“延續”做對比,歸納徐春華白局演唱風格的特點、探討徐春華在傳統音樂唱腔中如何進行傳承與創新,揭示在不斷變遷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口頭傳統在代代傳承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口頭傳統的延續,我們看到了文化變異的相對性及其問題的辯證性:一方面,不存在不變的傳統,另一方面,也同樣存在某種模式、某種時空中相對穩定的文化。徐春華對南京白局的的傳承與創新,是本土文化在歷史進程中尋求生存的機會,更是文化變遷的必然結果。
[1]薛雷.南京白局的歷史與現狀[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11(05):117.
[2]南京白局演唱中紀派的創始人.
[3]連波.徐麗仙唱腔研究[J].音樂研究,1984(02):21.
[4]高安寧.南京白局 [J].江蘇地方志,2012(39).
[5]段寶君.田野上的聚會[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65).
[6]楊曦帆.音樂的文化身份[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5:167.
[7]楊曦帆.《音樂的文化身份》[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5:167.
J60
A
段寶君(1986—),女,安徽界首人,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音樂學碩士,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薛雷(1966—),男,江蘇徐州人,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教授,音樂學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音樂。
本文系院“十二五”科研規劃第五期重點項目課題“口頭傳統的延續——南京白局傳承人徐春華的個案研究”(項目編號:JSNU2015ZD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