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有昌+鮑銀霞+李宇韜
信息時代的學校教育與教學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信息技術已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基礎支撐與創新動力。利用信息技術變革教學方式,需要從教學本質的角度解讀新技術的教育價值,需要將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現代教育技術與教學實踐進行有效結合。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隨著技術以及教學改革的發展而不斷深化,在行進的探索路上,應如何發揮技術的教育價值?
一、加大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深度融合的教研力度
教學改革的重要主體之一是從事課堂教學的教師。如果教師沒有不斷地自我更新和持續地主動發展,課堂教學的變革實踐就很難持久地開展,甚至會停滯不前、半途而廢。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深度融合的推進,離不開教研活動這一教師生命成長的“土壤”。
1. 豐富教研形式,“身臨其境”體驗變革價值
近十年來,基于網絡的“在線教研”打破地域、時間的限制,逐漸受到教師的青睞。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教研網站、微信公眾平臺漸漸改變著常規的教研活動,一些在線調查工具也讓傳統教研“互動”起來。如吳正憲教師團隊開設的“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研修網”,面向全國小學數學教師開展理論學習、課例觀摩、評課交流等系列活動,集培訓與教研于一體。基于信息技術的學科教研,讓更多的教師感受到優質教研資源的共建與共享,以及體驗到新型教研形式下個性化學習的樂趣,讓這些教師成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研融合的受益者。這種“身臨其境”的變革,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了教師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
2. 巧設教研內容,“知行合一”探索教學變革
據調查,影響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改革教學方式的主要因素集中在“技術應用”“教學資源”“教學模式”上,且不同學段、年齡、職務的教師的需求不同。因此,要面對不同的教師群體設計不同的教研主題,加強教研的針對性、實效性,讓不同教師群體在不同程度或層面上參與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探索與實踐。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深度融合的教研主題,既要重視實踐案例,也要注重理論引領。因為,教學變革實踐需要探究指向和行動設計中的理論滲透。實踐讓教師知其然,實踐中蘊涵的理論則讓教師知其所以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主題教研,引領教師在“知行合一”中探索教學變革,并以常態化的教學實踐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二、圍繞核心素養明確信息技術的教育價值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無論技術如何應用于教育教學,其本質仍然是促進學生發展。我們將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稱為“核心素養”。核心素養的培育并非獨立存在,而是融入在各學科教學之中。每個學科都有著獨特的育人價值,對發展核心素養有獨特的貢獻。數學素養是通過數學的學習建立起來的思想、方法,以及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質疑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應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根本目標,深入理解小學數學課程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數學學習。
正確把握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教育價值是合理應用技術的前提。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融合的方式不同,其教育價值也有所不同,結合教學實踐探索,我們針對現階段常見的融合方式,分析信息技術的教育價值(見下頁表1)。
三、根據教學需要合理應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進行數學學習
創新性的信息技術及相關教學應用的不斷涌現,是當前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現實存在,問題的關鍵在于它們是否會在很大程度上被應用于學習與教學之中。有些教師不容易理解技術對學科教學會有哪些幫助,對他們而言,信息技術無處不在,但卻還沒有被很好地應用于學習和教學。在實踐中,我們應以教學需求為導向,合理應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進行數學學習和交流。
1. 根據學生思維與學科特點選擇合適的內容呈現形式
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對抽象概括的數學知識的不適應,是造成數學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師若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按教學需要改變知識的呈現形式,將抽象的、靜態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動態化,將難以準備的實物數字化,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識的本質。例如,教學時可以利用動態效果展示算理與算法之間的對應關系,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清晰,易于理解;可以讓學生利用數字化學具進行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經歷公式的推導過程;用數字化“七巧板”拼圖,將作品分享、交流。
數學知識的呈現并非越直觀越好。因為數學的本質是抽象概括,是一種符號化的、簡約的美,過度的直觀與動態,會弱化學生想象能力與抽象思維的培養。
2. 利用網絡工具設計在線練習,豐富學習評價方式
練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既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獲取反饋信息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學生進行自我監控、調整學習的關鍵途徑。在傳統的練習中,學生要等到教師批改完并發下去之后才能獲得反饋信息,這就錯過了練習發揮作用的最佳時期。利用信息技術編寫的具有針對性的在線練習,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及時反饋,便于師生及時了解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例如一些在線作業平臺,或是在線調查工具等,都可以應用到網絡環境下的課堂學習中。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小學數學在線評價工具逐步突破現有以知識技能為主的評價內容,向問題解決、數學思考和情感態度等評價內容方面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將作業“搬”到了網上,學生通過在線評價及時了解自己的作業情況,教師也能精準地了解全體學生的作業情況。
3. 用好現有技術資源重建課堂結構,創新教學方式
傳統班級授課以“一對多”教學模式為主,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集體學習新知,課后通過作業獨立完成知識內化。這樣的教學方式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會學習”這一核心素養的發展。隨著網絡發展,各種突破傳統課堂的新型教學模式不斷涌現,“翻轉課堂”“項目學習”等新教學模式和新教學組織方式,構建出新型課程與教學形態。教學方式的變革,理論往往走在實踐的前面。目前,這些創新的教學模式仍處于實踐探索階段。實踐探索是檢驗理論的重要標準,是理論發展的重要來源,因此,作為教學實踐者的教師不應靜靜等待,而要勇敢探索。
理想的翻轉課堂利用網絡連接技術拓寬課堂時空,變革傳統教學流程,它需要集學習、評價、管理等功能為一體的在線學習平臺以及學生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當上述條件達不到時,我們可以利用現有技術和資源嘗試“校內翻轉”,重建教學結構,實現學生個性化學習。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