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鷹
高中信息技術是一門注重實踐探究和培養創造能力的學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高中學生思維活躍,有較強的求知欲,但由于其學習態度、基礎能力及個性發展上的差異,他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呈現的狀態有著明顯的不同:有的學生基礎較弱,喜歡教師多講多演示,但一到動手探究就縮手縮腳;有的學生喜歡照葫蘆畫瓢,缺乏自主探究的意識;有的學生動手能力強,但耐心不足,求“快”不求“變”。根據學生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習特點,結合“探究性高效學習”的理念,廣東肇慶中學信息技術科組開展了“信息技術校本課程促進學生高效學習策略的研究”的教學研究。其中,筆者主要從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角度,運用基于項目學習的教學模式,探索促進學生高效學習的策略。基于項目學習的教學模式,是指讓學生參與不斷深入的項目活動,使其獲得在真實世界中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和方法。
一、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探究活動
教學活動是校本課程實施的主要環節,所有的課程開發行為最終都將落實到教學活動中,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決定了整個課程開發的有效性。設計貼近學生興趣的、有挑戰性的、有意義的教學活動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能力的重要一環。
1. 關注全體學生,設計有層次的課程探究活動
動畫是學生童年時最斑斕絢麗的夢想。因此,筆者將校本課程的主題定為“精彩的動畫世界”,將教學活動項目主題定為“從現在開始,一起來實現我們的動畫夢吧”。在設計探究活動任務時,充分分析教學活動目標和學習者特征后,筆者決定以制作動畫為探究任務,并對課程探究活動進行梯度設計,以有效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 關注個性發展,細化多角度的課程探究任務
設計一個精彩的動畫作品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需要一個詳細的設計方案。因此,學習小組需制定方案,并按照方案的要求通力合作。為確保小組內的合作成效,筆者從設計流程、任務類型、個體水平等方面對課程探究任務進行細化:根據動畫制作的分工,明確各成員動畫制作的主要任務;按照動畫作品設計的不同階段,將項目活動分解成若干個階段任務;再根據涉及的知識點及角色分工,對各階段任務進行分解,形成了若干個系統的、連貫的小任務。
二、以知識為核心設計教學策略
基于項目的學習,注重應用知識而非傳授知識,它倡導學生積極的、自我導向的學習。基于項目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完成意義建構的過程,教學與學習策略設計是其關鍵環節。
1. 情境的創設激發自我導向學習
筆者采用故事情境教學模式,在教學初期創設了一個綜合活動——“夜晚的故事”。活動鼓勵學生對故事的角色、情節進行自由修改。這種開放性的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躍躍欲試:有的學生在故事中加入了自己的角色,有的學生則天馬行空地設計精彩的故事情節。
2. 支架式教學支撐自主探究學習
教師提供的“腳手架”是幫助學生開拓新探究思路的重要工具。如在教學形狀動畫時,筆者設計了兩類腳手架:一類是“形狀動畫”操作教程,是幫助學生了解新知識的應用技巧的;另一類是問題式腳手架,是通過問題幫助學生去診斷上機實踐時的錯誤原因,引導他們修正自己的實踐操作思路的。腳手架的設計幫助學生在學習停滯時尋找探究的思路,輔助他們通過反復的上機實踐來解決問題。這是一個將新知識遷移到新的任務和情境的過程,是一個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
三、以發展為目標設計教學評價
學生是項目活動的主體,也是評價的主體。評價的目的在于診斷、導向和激勵。
1. 促進個性發展的過程性評價
筆者在課堂上設計了四個評價活動:一是定期欣賞、點評優秀作品;二是對上節課的練習作品進行討論;三是在每個學習階段結束時,對各班優秀作品進行展示評價;四是展示小組合作的過程。
過程性評價可以讓教師持續地評估學生在任務進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對教學策略進行調整,以適應學生的需求;對學生而言,評價可以幫助他們明確學習目標,診斷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激勵自己主動進行自我調節,修正探究思路,進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2. 實現全面發展的總結性評價
項目探究活動的最終作品是學生實踐探究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協作交流能力的綜合展示,也是項目學習中真實性評價的重要內容。筆者在設計總結性評價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分層設計了評價標準,以肯定不同層次學生的成績和優點,從而實現他們的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 韋英哲
見習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