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峰
顏樂天紀念中學,坐落在廣州市白云區均禾街七星崗,校園古木參天,綠草如茵。樓宇錯落有致,區域涇渭分明。學校始建于1979年9月,曾用名三元里第一中學、七星崗中學。1992年,為感念香港中華總商會永久名譽會長、香港穗郊同鄉會會長顏同珍捐資興學之善舉,紀念其父顏樂天先生造福鄉梓、扶掖后進的豐功偉績,更名為顏樂天紀念中學(下文簡稱顏中)。
緣起:基于地域資源 探尋文化定位
顏中地處城中村,城鄉結合部的地域特征十分明顯。從地理位置看,學校坐落在七星崗上。七星崗的地名和七星崗中學的命名,均與當地村民自古以來所形成的對北斗七星的崇拜現象有關。這種七星情結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借用我國著名文化學者、中山大學教授葉春生先生在《七星文化探源》(文化學刊,2012.1)一文中的話來說,就是主張人類要與天地自然和諧相處才能發展。
“七星文化”這種“循天性,求發展”的價值取向,與學校“讓城中村孩子今天在學校體驗成功,明日在社會獲得成功”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實踐高度吻合。因此,顏中人把寄存于七星或北斗星上的文化現象進行提煉和歸納,把七星或北斗星自身熠熠生輝、光耀銀河的自然現象,以及所具有的指引、辨別和參與構成整個宇宙引力場等功能轉化為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教育元素,作為學校辦學思想的文化土壤和引領學校穩步、快速發展的內驅力,作為廣大師生體驗成功、獲得成功的發展方向。
基于“循天性,求發展”的“七星文化”,顏中人圍繞學校的歷史與現狀進行了認真的梳理與思考:開辦歷史不長,文化積淀不夠深厚;校園面積雖大,但缺乏精心的美化,更缺乏在辦學思想統領下具有育人功能的主題文化;大部分學生來自城中村和外來工家庭,學習基礎薄弱,學習積極性較低,平素缺乏成功的體驗,更缺乏成功的自信。教師因長期受教學質量低下的影響,職業成就感不高。困惑與現實矛盾的凸顯,使得顏中人下定決心改變這種落后的狀況,于是在參考了國內外同類學校經驗的基礎上,把辦學思想聚焦到“成功教育”這一主題上。
顏中根據文化選擇和特色聚焦,堅持“讓成功贊美生命”的教育愿景,重新提煉和整理出更切合學校實際的辦學理念——“北斗領航,培育成功”,借用七星或北斗星具有夜間照明、指示方向、辨別星座和參與構成整個宇宙引力場等作用,用個性化的文化符號來反映自身的價值追求:學校要像北斗星那樣熠熠生輝,引領師生走向成功之路。這一表述使顏中的辦學理念脫離了一般辦學理念那種空洞化、一般化、大眾化的窠臼,形象地表現出顏中人辦學與育人的價值追求。
踐行:確立成功教育 破解成功密碼
校園環境是學校文化的物質呈現,是學校向外界打開的一扇窗戶,它能直觀地反映出學校的精神風貌,體現出學校的文化氛圍,也表現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情懷。滲透學校文化的校園壞境,不但可以承載學校的價值追求,呈現學校的辦學思想,還可以強化特色教育的育人功能。為此,顏中圍繞著“七星文化”和“成功教育”,對學校文化進行了定位,對學校環境進行了整體規劃。通過讓全體學生參與創意設計,民主評議選定了校徽和校歌,確立了學校代表性文化的七大景觀,并命名為“七星伴月”,即校園內七個文化景觀圍伴著學校的主體建筑。對這些景觀,顏中人注意將學校的教育思想融入到每一個物象之中,用具體的物像呈現學校文化,使校園充滿詩情畫意。
學校門口挺立著的多棵高大英雄樹,宛如燃燒的火炬,給校園增添了一份特有靈氣和迷人的景色。學生每天從踏入校門的那一刻起,紅棉花形成的視覺沖擊力就在激勵他們奮發向上,邁向成功。顏同珍科學樓是學校的主體建筑,也是標志性建筑。它位于學校的中軸線線上,也是美麗的七星崗的最高點。高聳的鐘樓建筑呈山字形,線條簡潔,風格嚴謹,特別吸引人,是進校門后所望見的最醒目的建筑。樂天廣場北倚鐘樓,南靠格物樓,坐落校園中軸線上,綠樹環繞,清風拂來,枝葉搖曳,似乎有生命在流動。廣場呈矩形分布,規作圓,矩作方,啟迪我們要眼有規、行有范,在規矩范圍內做事,方可成就人生之美善。廣場取名“樂天”,旨在希望學生們能繼承和發揚樂天精神,效法方圓之道。
如果說優美雅靜的校園環境是特色教育的隱性課程的話,那么學校圍繞自身的教育特色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就構成了特色教育的顯性課程。實踐證明,圍繞學校辦學特色建立的特色課程體系是學校開展特色教育最為直接且效率最高的手段。要實現特色育人,以學校文化為基礎,建立具有明確的育人目標、具有結構化特征的特色教育課程無疑是十分必要的。顏中在開展特色學校創建過程中,一直努力把“成功教育”特色課程作為學校特色育人的平臺,注重課程的結構化和整體性,注重課程的建設與實施(右圖)。
為扎實推進“成功教育”特色課程,顏中對課程實施所必要的時間資源、學習資源和人力資源進行了合理調配和認真籌劃,確保“成功教育”特色課程實施工作的有效展開。
文本資源。圍繞“成功教育”特色課程的實施,學校大力鼓勵全體教師積極參與特色教育校本教材的開發與編寫,目前已開發并實施教學的有10套校本教材。
網絡資源。為適應現代教學和中學生的特點,學校的校園網開辟了特色教育專欄,供師生、家長學習和分享。同時,還精心選擇了一些適合學生開展特色教育的網絡,提供網址給學生以及家長供他們學習使用。
基地資源。為了更好地踐行“成功教育”的思想,學校與相關單位簽署了協議書,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
人力資源。除校內人力資源之外,學校還利用周邊的駐軍資源,多年來堅持開展練習軍體拳的活動,以之作為實施“成功教育”個性化和標志性的項目。軍體拳是由拳打、腳踢、摔打、奪刀、奪槍等格斗動作組合而成的一種拳術,它是在部隊基層中得到廣泛應用的一種健身項目。通過軍體拳的鍛煉,可以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能,對培養堅韌不拔,勇敢頑強的戰斗作風具有重要的意義。它運動量適中,并且運用了身體各個部位,鍛煉效果明顯,具有較強的實戰性和實用性。通過堅持開展這種具有磨煉意志、鍛煉身體、規范行為的體育活動,極大地鼓舞了師生的斗志,激勵了他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勇于面對困難,奮發向上,邁向成功。
嬗變:鐘情生命潤澤 靜聽個性花開
“成功教育”使學校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廣大師生對學校文化產生了強烈的文化認同,并形成了一種文化自覺。今天,“成功”是學校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也是學校師生最為強烈的一種欲望,成為了學校最為響亮的標識。
“成功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使學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熏陶,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也得以提升,逐漸養成了文明有禮的良好習慣,擁有了善良的美德、陽光的心態,學會了關愛、懂得感恩,并且更樂觀自信、積極進取。在生命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自主能力不斷加強,素質教育得以不斷發展,不僅獲獎學生人數日漸增多,而且獲獎項目亦有所突破。近三年,獲區級以上獎勵的學生達180多人次。學生自信心不斷增強,綜合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成就了自我,對學校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元旦文藝匯演,初三(8)班何敏斯演唱了一首《隱形的翅膀》,曲未發淚欲下。音樂響起時,她滿含深情地告訴我們,兩年前,她是帶著失望帶著沮喪,也幾乎是帶著恥辱來到這學校的,家里父輩祖輩們幾乎對她失去了信心。他們認為,小巢里飛不出鳳凰,薄弱學校又有啥出息呢?現在,她堅強了,因為她進步了;她自信了,因為她成功了。畢業前夕,她想把這首歌獻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告訴他們她有了瑰麗的夢想,有了前進的方向。因為她選擇了堅強,并感謝他們一直以來的默默支持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同時,她想送給母校送給即將走出校門的同學們,感謝母校的老師,感謝母校的一草一木,希望同學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要彷徨,不要猶豫,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勇往直前,考上心中理想的學校。
學校廣大教師愛事業、愛學校、愛學生的“三愛”思想得以樹立,師德覺悟不斷提高,近三年來學校教師撰寫教育教學征文共達100余篇,其中有4人次教師榮獲廣州市優秀班主任榮譽稱號,有5位教師獲邀到區、片教研作教育教學經驗交流。教師在學校里自我幸福感得到提升,自我價值也得到了實現。
一位語文老師曾對自己的教學作以下總結:“學校要實施成功教育,要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革,我抱著懷疑的態度,像我們這種薄弱學校的學生如何成功,課堂如何讓學生成為主人?我抱著不情愿的態度,走進了課改,而課改回報給我的卻是意想不到的新天地。從前沉悶的滿堂睡課堂變成了今天生機勃勃的課堂,講臺上不再是我孤獨的身影,而是一群群朝氣蓬勃的學生。他們的眼神不再呆滯,而是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如閃電般的思維碰撞,讓我決心不能固步自封,學生的迅速成長總是鞭策著我要不斷攀上新的高度。從此,我和學生的交流不再隔閡,我們的課堂‘活出了生命,我‘活出了自己的風采。成功課堂,是一雙隱形的翅膀,帶給我們新的希望。”
“成功教育”給學校發展帶來質的飛躍。學校不僅成了師生心目中美麗的樂園,更是快樂的樂園。在快樂的樂園里,師生和諧相處,共同追求至善,共譜學校發展新篇章。在多彩的校園生活中,學校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學校連續多年無師生違法犯罪,無安全事故,學生德育優良考核率100%,轉化后進生90%以上,并且在師德教育及學生德育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被評為“白云區德育示范學校”“白云區十大課改模式學校”等。學校中考成績不斷提高,連續多年獲得中考獎勵,政治科組和語文科組被評為“永平片示范優秀科組”,語文科組更被評為“白云區優秀科組”。
成功教育,生命教育,或者生命課堂,在國內外不是新鮮名詞,早已有之,且有非常豐富的成功實踐。然而,顏中把握成功與生命的內在邏輯關系,通過綜合創新,在實踐中進行探索并形成思想體系——用成功點化和潤澤生命,讓成功贊美生命,則是不多見的創新與實踐探索。
“成功教育”的成功,使我們看到了一群具有改革精神的顏中人的教育追求,看到了他們敢于以“文化立校、特色強校、課程育人、課堂落實”的組合拳為學校帶來巨大變化的教育現實。作為一所城鄉結合部的初級中學,面對的大多是來自城中村和外來人員家庭的孩子,顏中以其獨特的文化與適切的教育價值導向,引領學校不斷發展,給區域的城鄉教育均衡標注入了新的內容。
(本文圖片由廣州市白云區顏樂天紀念中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