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燕云
內容提要:教材編輯與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都以促進文明的傳承與人類的發展為己任,它們相融與相通。一方面教材編輯在編輯活動中通過教材傳播文化與文明,滲透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指導教學與人才成長,充分發揮教材的功能。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教學理論方法應用于教學實踐,驗證其科學性與可行性,促進編輯有針對性地選擇與加工,以使教材更加完善。
關鍵詞:教材編輯;教育教學;相融相通
項目課題:該文為中國教育學會“十三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教學與管理》雜志引領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策略研究”(課題編號:1604070019B)的階段性成果。
教材編輯是在教學和教材研究的基礎上從事教材編寫和編輯的專業人員,是文化和教育的高度結合;而教師教育教學的最根本功能,不僅要傳遞文化,教書育人,還要滿足文化本身的延續、發展與更新。教材編輯與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都強調以一定的載體或形式,促進文明的傳承與人類的發展。雖然看似兩個行業,但兩者實際上相融與相通,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教材編輯活動是對教育理論與方法的提煉與推動
教材編輯需要較好的綜合素質,對專業的發展有較深的認識,同時具有敏銳的嗅覺,能根據最新的教育部文件精神,對教材的專業設置與內容形式及時把握發展動態。它的本質特征在于選擇性和加工性,即選擇好作者、好稿件,然后通過對稿件的精心處理加工,對其內容、語言文字、教學有效性等方面高度負責,形成較為成熟的文化資源并向社會傳播。
(一)通過教材編輯活動可以彰顯先進的教育理念。一方面編輯在審讀、加工稿件時既要理解稿件的內容,又要對其內容加以甄別進而加工,它考量著編輯的學識與素養,也促動著自身不斷地思考、學習,分析研究現狀,研讀相關材料等,解決工作中的疑難問題,這必然要求編輯邊編輯邊學習,編研結合,成為 “學者型”編輯。不僅善于總結發現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與方法,也由于博采眾長,反復思考,使教育教學理論的廣度與深度有所拓展,并在不斷研究中生成新的教育教學思想觀點,極大地豐富了教育理論。另一方面編輯在審讀大量稿件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對教育教學工作的關注,及時而全面地了解教學教育一線的實際,彌補編輯閉門造車脫離一線教學的不足,激發著編輯對于教育教學實踐問題的思考,發現理論的不足,找出問題的癥結,提出解決的辦法,不斷地推陳出新,為教育教學提供充足的理論來源與無盡的方法探究。教材編輯對教育教學工作提供理論指導與方法的點撥,不論直接或間接的教育教學思想、方法指導影響著教師的教育教學改革,廣大教師通過閱讀教材,對教育理論與方法加以吸收與應用,以此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促進了教學能力的提升,改進了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學質量,實現了教書育人。
(二)通過教材編輯活動可以指導教師提升專業素養。教材編輯對大量的稿件進行采編所形成的職業敏感性,加之見多識廣,博采眾長,不僅能夠慧眼識珠,而且能一針見血地發現問題。他們是教師的培訓者,這使他們一方面擔當著伯樂,發現人才,鼓勵與指導教師的成長,為教師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平臺。另一方面當教師看到自己的文字經過編輯的指導出版后,得到了肯定,會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激發他們對教育教學投入更大的熱情,促成教師的快速成長。而這些教師的成長會產生輻射效應,帶動學校的科研氛圍,對其他教師是一種示范、激勵,促進教師群體的專業成長與教學改革。編輯的工作還體現出一種“大教育”,在編輯成文推而廣之后產生了眾多的教育效應。具體而言,編輯對于教育教學的促進,直接的是通過出版物對讀者的教育和培養。
葉圣陶先生特別強調,編輯出版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做的工作就是老師們的工作”。其有關語文學習、作文等書籍中介紹的方法在中小學教學中依然廣受歡迎。他認為“編教材跟教課一樣,要處處想到如何讓學生得實益”。葉圣陶先生在其多年的編輯生涯中,與作者們保持著頻繁的通信,《葉圣陶答教師的100封信》中就記錄了葉圣陶與部分教師們的通信,其內容涉及的,如教學的方法、教師的自我修養,還有談教育方針、教育改革等。從內容來看,對于這些通信的教師們來說,就是一種探討、指導。通過這些探討互動,葉圣陶作為編輯是以自己的學識影響著教師,幫助他們答疑解惑,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師德提升。
二、在實踐中驗證教育理論與方法是對教材的檢驗與促進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教師教學就是一種實踐。編輯面對層出不窮的教育教學理論、日新月異的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如何面對眼花繚亂的內容精選并處理加工出真正有價值的教材,發現并提煉出真正的科學理論與方法,這需要從“教育教學實踐中來”,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 促進教材編寫的完善。
(一)通過教學實踐可以檢驗教材中的理論與方法。教材編輯不僅是專業“行家”,還應當是一名“教師”,教材的編寫應當建立在對課堂、學生和教師研究的基礎上,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一定的教學技能,了解教學規律,遵循學生的特點。教育具有復雜性與多面性,要高質量地完成教育任務,必須正確處理好理論與方法、改革與傳承、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知識傳授與發展智力、教師的主導與學生主體等關系。隨著教育教學改革大潮的不斷涌起,在課程體系、課堂教學、考試評價等方面進行的探究創新也是五花八門,教材傳播的教育思想與方法是否符合教學規律,能否指導教學實踐,只有放在實踐中檢驗,才能得到充分證明。理論指導實踐,又在實踐中不斷檢驗與發展。編輯只有深入調查研究,通過大量的實踐數據,了解教育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情況,明了“理想”帶進現實后的反應,對教育教學的現狀、問題、需求等作出分析,及時地對理論進行修訂、補充、完善,從而在編輯時更加有的放矢,揚長避短,總結利弊得失、提出解決方案、指明發展方向。這樣,編輯不再是坐在象牙塔里進行盲人摸象,而是集豐富的教學經驗與教育理論于一體,在工作中就會有重點地關注那些能對教學真正具有指導意義的內容上,彌補教育理論與方法的不足,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滿足實踐需求。
葉圣陶先生曾有多年的從教經歷。在60多年的教材編輯生涯中,將精力大量地花在編輯教育教材、主編教學資料上。葉圣陶先生在擔任小學教師期間,發現當時的教材,一律是文言體。學生學習文言文很困難,不求甚解,教育嚴重脫離時代要求。他認為“舊式教育可以養成記誦很廣博的”活書櫥,“可以養成學舌很巧妙的人形鸚鵡,可以養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讀為生的儒學生員;可是不能成為善于運用國文這一種工具來應付生活的普通公民。”葉圣陶把自己接觸到的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實用主義以及兒童中心主義的教育理念體現在教材的編輯中。在教材《國語》(6 冊)中,展示了他逐步成型的教材編撰思想,他主張教材要體現時代精神,課文要能誦讀。他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編輯適合學生的教材與參考資料,指導一代代人的教學與學習。這正是教學經歷促進教學反思的極好例證。
在今天的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在實踐著葉圣陶的教育理念、探討著其教育思想、教學方法,這些都反映了教學實踐對于教育教學思想的應用、檢驗,而實踐結果的反饋又會促進著教育理論與思想的補充與提升,更進一步地促進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
(二)通過教學實踐可以促進教材質量的提高。通過教師教學實踐,教材編輯在“優選、創意和優化、組合”時更有針對性。他們不僅是課程的研究者,也是教師的培訓者,還是教學的評估者。教材編輯在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廣泛的實踐調查與反饋,立足于教學,編輯時更加有針對性,有利于對內容進行辨別、遴選、取舍,使教材不脫離課堂,增強教材的科學性、系統性、知識性與趣味性,為教材改革提供更多的依據。
葉圣陶先生非常注重通過教育教學實踐來促進教材質量。他認為,提高教材的質量,主要經驗有三條:一是多調查多研究,要著重效果,分析原因;二是多向老師請教,因為他們是實踐者;三是在工作中鍛煉,不斷地提高編寫能力。葉圣陶先生集編輯家、文學家和教育家的多重身份于一身,長期的從教經歷,使他對青少年十分熟悉。針對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他十分注重對學生的素質培養和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深刻認識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他還立足于對教學實踐的反思,發現教學中的問題,指出教材編選中的不切實際,從而身體力行,對教材進行補充,切實為學生服務,進而促進教育教學工作。
教材編輯與教師的教育教學除了在上述兩個方面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也在精神層面“相通”,兩者都在做著發展“人”的工作,都在促進“文化”的進步,都講求一絲不茍、樂于奉獻的工作精神,有高度的科學性與嚴謹性。教材編輯與教師的教學教育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其成效也一定能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任蘇民.葉圣陶教育思想精髓:教是為了不教[J].教育家,2015(10).
[2]任蘇民 .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語文教育觀——葉圣陶語文教育觀探析[J].教育研究 ,1999(8).
[3]紫云 . 小議葉圣陶的編輯思想[J].新華書目報, 2015-08-06.
(作者單位:太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