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

【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他汀類藥物在腦卒中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8月-2016年3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66例進行研究,通過計算機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3例。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鈣片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維生素B12、葉酸及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結果: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維生素B12與葉酸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提升,且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Hcy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降幅大于對照組;觀察組NIHSS評分明顯優于治療前,且優于對照組;上述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他汀類藥物治療腦卒中的臨床效果可觀,可有效改善疾病預后,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關鍵詞】 他汀類藥物; 腦卒中; 阿司匹林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5.06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5-0119-02
近年來,腦卒中的發生概率伴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加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該疾病具有致殘率與致死率均高的特征,對患者的生存質量與生命安全存在極大的威脅。目前臨床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是誘發腦卒中的主要因素,動脈粥樣硬化是由于血管內皮的功能紊亂,導致血管內膜中層厚度上升,最終誘發粥樣硬化[1]。因此如何對疾病進行有效的治療,緩解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減輕疾病對患者產生的損傷,改善疾病的預后在臨床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2]。筆者所在醫院為探究他汀類藥物在腦卒中治療中的效果,特抽選2014年
8月-2016年3月收治的66例腦卒中患者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8月-2016年3月接受治療的66例腦卒中患者為本次研究的對象,經計算機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3例。對照組男16例,女
17例;年齡49~75歲,平均(55.68±8.24)歲;病程2~13 d,平均(7.06±2.61)d。觀察組男19例,女14例;年齡48~77歲,平均(55.97±8.06)歲;病程2~14 d,平均(7.38±2.40)d。納入標準: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的患者;未合并嚴重急慢性疾病的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依從性較高且可以接受隨訪的患者。排除標準:肝、腎功能異常的患者;存在精神障礙的患者;存在意識障礙的患者;對本次研究涉及用藥有過敏現象的患者。兩組腦卒中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治療,即抗凝溶栓與營養神經治療。取胞磷膽堿鈉0.25~0.5 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釋后為患者靜脈滴注,2次/d。對照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療,口服,50 mg/次,1次/d。在對照組基礎上,觀察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口服,10~30 mg/次,1次/d,初始服用劑量為10 mg,后可針對患者的身體狀況對藥物劑量進行適當調整。上述兩組腦卒中患者均接受為期10 d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并統計兩組腦卒中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的維生素B12、葉酸及血漿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記錄分析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
采用卒中量表(NIHSS)對兩組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估,主要通過患者的意識情況、面癱程度、語言能力、上肢肌力、水平凝視功能、下肢肌力、手肌力、步行能力及功能等方面評估其神經功能,該量表分值為0~45分,患者的得分越高,則表明其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越嚴重。
1.4 統計學處理
本文數據均經過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維生素B12水平、葉酸水平及Hcy水平均明顯較治療前改善,改善幅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腦部血管突然阻塞或破裂,使得血液循環出現障礙或者導致腦組織受損的疾病即為腦卒中[3]。該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等特征,疾病的發病機制極其復雜,其中EAA(興奮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能量耗竭、一氧化碳、炎性細胞因子,以及自由基損傷等均與疾病發生存在密切關聯。
維生素B12主要通過輔酶B12與甲基B12的方式發揮作用;而葉酸屬于水溶性維生素的一種,可以對嘌呤嘧啶與S-腺苷蛋氨酸的合成發揮促進作用[4]。患者的Hcy水平越低,則維生素B12與葉酸水平越高,甲基B12在Hcy甲基化生成蛋氨酸的過程中發揮作用,進而將Hcy濃度降低。因此在對腦卒中疾病治療的過程中通過維生素B12、葉酸及Hcy水平,對疾病治療效果進行評定具有重要作用。
他汀類藥物是臨床中較為常用的一種降膽固醇的藥物,該藥物可以通過各種藥理途徑發揮藥效[5]。該藥物的降脂與抗炎特性較強,可以將炎癥因子細胞減少,對巨噬細胞內膽固醇聚集產生抑制作用。他汀類藥物亦具有擴張血管促進腦灌注的作用,除此之外,他汀類藥物可以對患者的神經功能進行保護,將疾病對患者神經功能產生的損傷降低。由于他汀類藥物可將血管內皮細胞層eNOS的數量與活性提升,因此可以對患者的神經功能進行保護,將腦血管事件的發生概率降低,改善疾病的預后[6]。他汀類藥物可以改變患者凝血系統的抗凝活性,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降低,進而發揮藥物的抗血小板作用。本次研究中,在為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治療的同時加用阿托伐他汀鈣片進行治療,可以在確保用藥安全的基礎上獲得持久的抑制血小板環氧化酶的作用,將血小板的釋放進一步減少,對血液黏度進行調節,加強對血小板活性的抑制,將其活性狀態降低,有效地預防血栓形成。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經他汀類藥物治療的觀察組,其治療后的維生素B12水平為(429.38±23.95)pmol/L,葉酸水平為(26.98±7.42)μmol/L,與治療前比較有明顯提升,且明顯高于對照組,其Hcy水平為(10.03±2.11)μmol/L,亦低于治療前與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結果與田家輝等[7]學者于《他汀類藥物治療腦卒中對患者葉酸、維生素B12水平的影響》一文中的研究結果相似。表明他汀類藥物可以將腦卒中患者的維生素B12水平及葉酸水平提升,將Hcy含量降低,進而對疾病預后進行改善。除此之外,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NIHSS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及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他汀類藥物可以對患者的神經功能進行保護,避免疾病對患者的正常生活產生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他汀類藥物在腦卒中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李若照,陳志斌.他汀類藥物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0):49-50.
[2]楊瓊,張新宇,李小剛.他汀類藥物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早期應用[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4(8):892-894.
[3]凌冰,徐武華.他汀類藥物在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的應用進展[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7):1204-1205.
[4]章順軼,袁瑩.他汀類藥物在腦卒中治療中的地位[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4,22(6):680-687.
[5]韋寧,歐世寧,韋英海,等.溶栓治療后腦卒中患者應用他汀類藥物療效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2,37(4):431-432.
[6]顧璟蓉,朱宗華.他汀類藥物預防治療腦卒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6):38-39.
[7]田家輝,王愛麗.他汀類藥物治療腦卒中對患者葉酸、維生素B12水平的影響[J].慢性病學雜志,2016,17(5):592-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