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楹卓,惠備戰,張軍,姜煒
(西安141醫院骨科,陜西西安710089)
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
宋楹卓,惠備戰,張軍,姜煒
(西安141醫院骨科,陜西西安710089)
目的探討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臨床治療中,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18例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相關資料進行分析,觀察記錄其手術時間、出血量、活動時間、Har ris評分結果以及并發癥。結果手術平均時間(62.81±9.51)min,平均出血量(208.51±10.24)mL,下地活動時間(5.12±2.36)d,1年后Har ris評分結果(87.62±3.67)分。均未出現肺部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且為出現關節松動、關節脫位、感染等不良反應。結論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治療中,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臨床效果確切,值得推廣。
股骨轉子間骨折;人工股骨頭置換術;高齡
伴隨著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醫療技術水平也得到了非常顯著的提升,這使得人均壽命也隨之得到了相應的延長,但在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影響,我國老年患者的人數呈現為逐年遞增的趨勢,因高齡群體隨著機體的衰老,其骨質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使得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發病率持續上升,且呈現為非常明顯的老年化[1]。現目前,治療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方法較多,主要有髓內釘系統、鋼板內固定和人工股骨頭置換等,但經過大量臨床研究發現,在股骨轉子間骨折治療中,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具有較高應用價值,且療效顯著[2-3]。鑒于此,現對本院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臨床治療中,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的操作方法及效果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研究病例均來自西安141醫院2009年5
月~2016年1月接診的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共18例。其中女11例,男7例,年齡72~84歲,平均(80.51± 2.54)歲;入院時18例患者均同時伴隨有內科疾病,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肺心病等;其中4例因車禍致傷,14例因跌倒致傷;根據Evan's對骨折類型進行分型,其中2例為Ⅴ型,4例為Ⅳ型,12例Ⅲ型,均屬于不穩定型骨折。所有病例均在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后安排手術。
1.2 治療方法
1.2.1 置管前入院后,視情況分別給予4例患肢皮膚牽引術,11例脛骨結節骨牽引術,并安排接受多項術前檢查,聯合多個科室進行會診,確保患者內科疾病得到有效控制;行術前心肺評估,并對相關支持治療進行強化,叮囑患者手術帶來的創傷并積極配合和治療。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通過物理、基本及藥物等預防措施聯合運用,加強高?;颊哽o脈血栓栓塞癥的預防和控制[4]。術前為患者準備充足的血液資源,在確定患者全身情況逐漸穩定之后,并經麻醉科聯合會診確定符合手術適應證后,即可安排手術。
1.2.2 置換操作術中取后外側入路,當其進入到髖關節之后,首先將梨狀肌腱及孖肌逐層切開,依次完成關節囊的切開,去報股骨頸能夠完全暴露,本次術中并未采取解剖和轉子間骨折復位固定處理,而是先將股骨頭切下,對股骨距進行保存,針對存在輕度屈髖內旋的情況,對股骨髓腔進行銼磨,使其大小符合其要求,再取小一號股骨柄假體行安裝處理,針對骨折不穩定的情況,首先行關節復位,并對股骨假體前傾角進行明確,再行骨水泥固定假體或者生物固定假體進行安裝。在完成假體的安裝并確保其達到復位效果之后,再結合患者的骨折情況,選擇不固定或者相應的固定方式。
1.2.3 術后處理在順利完成人工股骨頭置換處理后,患者當日即可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術后第2 d即可視情況行屈膝、屈髖的輕微活動;術后1周可進行床下扶拐負重行走;術后6周即可獨自行負重行走。
1.3 觀察指標對患者手術時間、平均出血量、并發癥、下床活動時間以及1年后Har ris評分進行記錄。Har ris評分標準:(1)差:Har ris評分低于70分;(2)可:Har ris評分得分為70~79分;(3)良:Har ris評分得分為80~89分;(4)優:Harris評分得分為90~100分。
本組18例患者手術平均時間(62.81±9.51)min,平均出血量(208.51±10.24)mL,下地活動時間(5.12±2.36)d,1年后Har ris評分結果(87.62±3.67)分。所有患者均未出現肺部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且為出現關節松動、關節脫位、感染等不良反應。圖1為男性患者因車禍外傷致右股骨轉子間骨折行人工股骨頭置換前后治療效果對比,手術先安裝關節假體再復位固定骨折,并輔以螺釘進行內固定,關節穩定性良好。見圖1。
3.1 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治療現狀及分歧現目前股骨轉子間骨折主要群體為老年人,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極易引起泌尿道感染、肺部感染和壓瘡等并發癥,甚至可能給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為此,患者不存在較為明顯的手術禁忌證條件下,均建議采取積極的手術治療,以便更好的達到復位效果,從而促進早期功能鍛煉,避免由于長時間臥床所引起的各種并發癥[5]。目前,大多數股骨轉子間骨折均采取動力髖螺釘系統,該方法與髖部生物力學要求相符合,主要通過張力帶和動靜力加壓作用來實現內固定。但這種治療方法不僅出血量大、創傷大,且針對高齡粉碎性骨折患者,很難達到較好的內固定效果,極易出現股骨距塌陷、鋼板疲勞斷裂等情況。關于轉子間骨折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仍然存在較大爭議,一部分學者[6]表示股骨轉子間骨折并不符合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手術適應證,并且極易引起一系列的并發癥,極不利于患者的預后。隨著對人工置換術研究的深入研究和臨床實踐,越來越多學者認為針對老年人不穩定性股骨轉子間骨折,可采取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且表示通過該術式,患者可盡早進行創下活動和肢體鍛煉,在縮短臥床時間的同時,也可有效避免因臥床引起的一系列的并發癥[7]。根據本組研究結果顯示,18例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經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后,均順利完成手術,且術后均未出現并發癥和不良反應。
3.2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手術要點在高齡移位股骨頸骨折治療中,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是國際公認的經典方法,而采取該術式治療轉子間骨折是否具有一樣的效果,就很難肯定。就實際情況來看,股骨轉子間骨折主要是因骨折線所涉及的大小轉子導致其支撐力和環抱力因此喪失,故對大小轉子進行重建可以說是手術成功的關鍵所在[8]。除此之外,還必重視起對大轉子的復位固定處理,一方面必須對假體高度進行確定,另一方面可有效增強對假體的環抱力。通常將假體股骨頭中心與大轉子頂端處于相同的水平線上,過高或過低均可能引起不良反應,在進行股骨假體柄的安放過程中,必須確保股骨大轉子頂點與柄的頂端部位保持齊平,或者稍稍僅允許有3mm以內的差距。而在小轉子的復位固定中,則可根據小轉子上方0.8~1.2 cm處截骨的實際高度來進行放置。綜上所述,在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治療中,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可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且有利于并發癥的控制,但在操作中需做到謹慎細致,采取有效重建的同時,加強大小轉子的復位處理,更好的發揮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臨床效果,從而提高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預后效果。

圖1 人工股骨頭置換前后治療效果對比
[1]關長勇,常青,彭偉,等.PFNA內固定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療效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7(2):110-112.
[2]張華,張健,周愛國,等.雙極股骨頭置換合并張力帶鋼絲固定治療高齡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間骨折[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3,26(8):980-984.
[3]李興艷,陳蘇,郭風勁,等.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與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治療高齡患者轉子間骨折對比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4,42(22):3617-3619.
[4]左進步,余磊,梁宏偉,等.釘板固定、髓內固定及人工股骨頭置換修復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選擇與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18(17):2711-2718.
[5]左進步,余磊,梁宏偉,等.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中股距重建的策略[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18(2):186-188.
[6]管玉華,趙鐳,郭良玉.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6,22(27):20-21.
[7]王曉斌.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老年不穩定型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臨床效果[J].當代醫學,2016,22(18):86-87.
[8]姚登攀,鮑志祥,李鵬,等.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13,15(1):26-2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7.037
惠備戰,E-mai l:hbz1411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