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孟華,廖清華,余玲玲,余云香
(德興市人民醫院普外科,江西德興334200)
肝膽外科損傷控制性手術的應用效果分析
葉孟華,廖清華,余玲玲,余云香
(德興市人民醫院普外科,江西德興334200)
目的觀察肝膽外科患者接受損傷控制手術后的臨床表現,對該種治療方案的臨床療效進行全面的評價,為今后的肝膽外科治療提供科學的指導依據。方法于2012年3月~2015年10月期間,隨機抽取60例肝膽外科接受損傷控制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其歸為研究組。隨機抽取50例肝膽外科接受常規手術方案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對比研究,將其歸為參照組。分別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完成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問題的發生幾率、死亡率,術后住院時間、借以評價兩種手術方案的治療效果。結果分析可知,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參照組、各種術后不良結局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結果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64.32±16.74)min;參照組手術時間(93.46±19.63)min,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4037,P<0.05);住院時間比較,研究組(25.61± 4.36)天,參照組(40.16±6.71)天,組間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t=13.689,P<0.05)。結論損傷控制性手術可以有效的降低手術不良結果的發生幾率,改善預后水平,因而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肝膽外科手術;損傷控制術;常規手術;治療有效率
肝膽外科的主要治療項目包括肝膽管結石、肝炎后肝硬化、急性肝衰竭等疾病,其病情一般較為嚴重且存在較為復雜的并發疾病。因此肝膽外科手術治療一般存在著較大的難度。臨床經驗表明,常規手術治療的預后情況難以使人完全滿意,部分患者可能因為手術失敗最終死亡[1]。因此臨床中亟需一種效果更加安全有效的手術方式為肝膽外科患者進行治療,基于此,本院在研究大量臨床報道結果的基礎之上,對損傷控制手術應用于肝膽外科疾病的臨床效果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所有入選對象均為2012年3月~2015年10月德興市人民醫院肝膽外科接受診斷及治療的患者。研究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齡(36.62±7.13)歲;送醫時間(1.66±0.41)h;損傷原因包括:36例車禍、3例高處墜落、21例斗毆;損傷位置包括:24例肝損傷、16例脾臟損傷、20例膽損傷。參照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35.74± 6.89)歲;送醫時間(1.72±0.39)h;損傷原因包括:29例車禍、2例高處墜落、17例斗毆、2例其它;損傷位置包括:22例肝損傷、10例脾臟損傷、4例胃腸損傷、14例膽損傷。兩組患者均為自愿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案,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將兩組患者的各項基本資料加以對比,發現呈現均衡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參照組患者接受常規的一期手術治療方案,手術操作需要根據患者的損傷位置、損傷原因進行相應的切除、修補等操作[2]。手術后需為患者關閉腹腔并置引流管,轉送ICU病房,全面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情況。
觀察組患者接受損傷控制術進行治療。手術操作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具體如下:(1)初始簡化手術。在這個階段內,首先需要控制患者的出血情況,具體操作包括結扎、分流、填塞、血管造影栓塞;之后需要嚴格控制空腔臟器情況,避免出現外漏污染問題,具體操作包括切除及結扎。最后為患者進行暫時性關腹,具體操作具體包括巾鉗夾閉、拉鏈、真空包扎;(2)復蘇治療。主要包括復溫、糾正凝血功能紊亂、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通氣支持、糾正酸中毒以及代謝紊亂情況、明確患者的隱匿性損傷并加以治療;(3)確定性修復重建手術。最佳手術治療時間為首次手術后的36 h左右。具體內容包括益處填塞、探查及重建、腹腔關閉。
1.3 觀察指標分別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完成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問題的發生幾率、死亡率,術后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關于肝膽外科患者接受損傷控制性手術的臨床效果研究,對相關數據行統計學數據軟件--SPSS21.0完成相關整合與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治療結果比較,研究組明顯好于對照組,各項差異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64.32±16.74)min;參照組手術時間(93.46± 19.63)min,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4037,P=0.000<0.05);住院時間比較,研究組(25.61±4.36)天,參照組(40.16±6.71)天,組間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t= 13.689,P=0.000<0.05)。其余各種不良和手術結局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不良結局出現的頻率比較
肝膽外科損傷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腹部損傷類型,該種損傷一般具有突發性質,且在損傷程度上較為嚴重。大部分患者會出現大量出血甚至休克等癥狀,病情十分危急[3]。
損傷控制手術(DCO)的相關理念與現代化醫療理念高度契合,因而近年來在臨床中得到了大量的應用。使用損傷控制術為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省略了傳統手術中復雜的手術步驟,相對而言具有操作簡便、步驟簡潔的特點[4]。同時該方案將治療過程分為三個治療階段,為醫生提供了科學的手術方式指引,有效的減少了操作不當等問題的發生。較之于傳統手術方式,損傷控制術的突出優勢在于其手術理念以及手術方式均與肝膽外科損傷患者的病情狀況高度適應[5]。
肝膽外科損傷患者的主要病理特點表現為患者一般存在死亡三聯征,即:低體溫(一般較常人低4℃~5℃左右)、酸中毒(乳酸水平過低極易導致患者死亡)、凝血障礙(患者血小板功能受到抑制、出現繼發性纖溶亢進,導致患者休克)[6]。從1.2部分關于研究組患者手術方法的相關討論中,不難發現每一步手術方案的內容均與“死亡三聯征”相互對應,尤其在復溫環節中,醫生通過為患者更換潮濕衣物、電熱毯以及空調等方式幫助患者提升體溫,這項操作可以打破死亡三聯征之間存在的影響作用,有效的緩解酸中毒以及凝血功能障礙的問題。在本組研究過程中,從結果部分不難看出,研究組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明顯低于參照組患者。另外,損傷控制數分為三個環節進行,這種操作順序充分滿足了嚴重損傷的臨床治療原則,即:先救命、后治傷。這一點在治療結果中得到了充分的驗證,研究組中有11例患者死亡,而對照組中有21例患者死亡。從死亡率來看,研究組所選擇的損傷控制術效果顯著優于常規手術方案。另外在研究組的治療過程中,醫生對手術消毒工作進行了全面的強化,有效的避免了因為器官外漏所導致的感染問題,因此最終該組患者的并發癥幾率僅為11.67%,顯著低于參照組的32%。本次治療結果與祝建勇、董偉等人的類似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可見損傷控制手術在肝膽外科損傷的治療中具有顯著的優越性[7-8]。
綜上所述,肝膽外科手術患者接受損傷控制手術可以大幅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后并發癥以及死亡的發生率,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更有力的保證。同時接受損傷控制手術的康復周期相對較短,能夠有效的改善預后,因此建議將這種手術方案廣泛的應用于肝膽外科的臨床治療過程中。
[1]張翀,樊小偉.肝膽外科損傷控制性手術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1):49-50.
[2]趙瑞銀.肝膽外科損傷控制性手術臨床應用療效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3,22(1):55-57.
[3]王濤,王偉,王曉飛,等.56例肝膽外科損傷控制性手術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3,23(5):2382.
[4]饒家敏,梁秀泉,孟清,等.肝膽外科損傷的外科治療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6,22(4):61.
[5]杜宗志.損傷控制性手術在肝膽外科中的應用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16):109.
[6]劉建,馬寧,馮波.損傷控制性技術在肝膽外科損傷手術中應用價值分析[J].中外醫療,2015,9(9):7-8.
[7]祝建勇,邱寶安,郭曉東,等.損傷控制性手術在肝膽外科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13): 2454-2456.
[8]董偉.損傷控制性手術在肝膽外科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36):5104-510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7.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