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湖南邵陽422000)
常頻通氣聯合高頻振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評價
劉杰
(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湖南邵陽422000)
目的觀察常頻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的療效作用。方法選取接受新生兒呼吸衰竭治療的52例患兒根據不同治療方式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26例,其中對照組采取常頻機械通氣治療,研究組在其基礎上采取高頻振蕩通氣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研究組與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2.31%、69.23%,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PaO2(11.57±3.02)、PaCO2(2.07±0.14)等氧合功能指標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6.84±1.12)(6.86±0.28)(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1.54%,對照組為38.46%,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常頻通氣聯合高頻振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具有較高的臨床療效,不僅能促進治愈效果,改善患兒的肺通氣氧合功能,還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可做臨床推廣使用。
常頻通氣;高頻振蕩通氣;新生兒呼吸衰竭;療效
隨著醫學水平的發展,常頻機械通氣聯合高頻振蕩通氣方式在新生兒呼吸衰竭治療工作中被廣泛應用,且其臨床療效已得到大量臨床研究證明[1-2]。為證實這一治療方式的應用價值,本院對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間接受新生兒呼吸衰竭治療的52例患兒展開了相關研究,同時與單純行常頻機械通氣治療方式進行了對比分析,并獲得了滿意成績,具體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次研究對象為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間收治的52新生兒呼吸衰竭患兒,均符合《實用新生兒學》[3]中的相關疾病診斷標準,且排除伴有嚴重臟器疾病及先天性畸形的患兒,隨后根據不同治療方式將其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26例,18例男患兒、8例女患兒;日齡1~35 h,平均(31.02±0.21)h;誘病原因包括1例肺出血,4例胎糞吸入綜合征,13例感染性肺炎,8例呼吸窘迫綜合征。研究組26例,17例男患兒,9例女患兒;日齡1~36 h,平均(31.07±0.25)h;誘病原因包括2例肺出血,5例胎糞吸入綜合征,12例感染性肺炎,7例呼吸窘迫綜合征。對比兩組患兒的臨床資料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兒于治療前均予以抗感染、確保熱卡供應等常規治療。(1)對照組采取常頻機械通氣治療,呼吸機型選用西門子servoi型,參數設定為:4~8 cmH2O的呼氣末正壓、16~25 cmH2O的吸氣峰壓、每分鐘40次呼吸頻率、0.3~0.8的吸入氧濃度、1∶1.5~2的吸呼比。治療期間各項通氣參數根據血氣分析結果進行相關調整,直至患兒病情穩定、可自主呼吸,即可將呼吸機撤離。(2)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高頻振蕩通氣治療方式,呼吸機選用英國SLE5000型,參數設定為:12~25 cmH2O的平均氣道壓、0.6~1.0為初始的吸入氧濃度、每分鐘60次呼吸頻率,同時以胸廓起伏明顯為振幅。治療期間確保患兒動脈血氣分析指標處于正常水平,并根據患兒的病情調節參數范圍,即維持0.1的吸入氧濃度、2~3 cmH2O的平均氣道壓、50~80mmHg的動脈血氧分壓、45~60mmHg的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5~10的振幅。經X線檢查后,若患兒血氣分析結果不受影響且為正常值,即可設定0.3的吸入氧濃度、10~15 cmH2O的平均氣道壓,以及轉用常頻機械通氣方式治療,直至患兒病情穩定、可自主呼吸,即可將呼吸機撤離。
1.3 療效評價標準(1)療效評價標準:治療后,患兒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自主呼吸強以及體征與治療前相比得到顯著緩解為顯效;患兒臨床癥狀基本好轉,自主呼吸一般以及體征與治療前相比有一定減輕為有效;患兒達不到以上任何一個標準,病情變得更加嚴重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觀察治療前后肺通氣氧合指標的改善情況,包括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3)記錄并比較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氣胸、顱內出血、呼吸機相關肺炎、慢性肺疾病等內容。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SPSS13.0軟件對數據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對比經統計得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31%,對照組為69.23%,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患兒治療前后氧合指標改善程度對比治療前,兩組患兒的PaO2、PaCO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兒的PaO2、PaCO2均得到一定改善,但研究組改善更明顯。研究組PaO2較高于對照組以及PaCO2低于對照組,且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氧合指標改善程度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氧合指標改善程度對比
項目PaO2PaCO2研究組(n=26)治療前5.68±2.59 8.59±1.11治療后11.57±3.02 2.07±0.14對照組(n=26)治療前5.67±2.64 8.55±1.06治療后6.84±1.12 6.86±0.28 t值2.17 44.15 P值<0.05<0.05
2.3 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經統計得出,研究組共發生3例并發癥事件,其中0例氣胸、1例顱內出血、1例呼吸機相關肺炎、1例慢性肺疾病,并發癥發生率為11.54%;對照組共發生10例并發癥事件,其中3例氣胸、2例顱內出血、2例呼吸機相關肺炎、3例慢性肺疾病,并發癥發生率為38.46%。由此可見,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c2=5.03,P<0.05)。
新生兒呼吸衰竭是臨床一種常見的危重疾病,具有較高的病死率,主要由于新生兒呼吸器官發生病變導致其換氣功能障礙所致,以呼吸困難、機體缺氧等臨床表現為主。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不僅會影響患兒的成長發育及生命健康,還會給家庭帶來極大的心理痛苦及經濟壓力。目前,常頻機械通氣是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患兒的常用手段,通過呼吸機的引導以及機械裝置的作用下來改變被治療者的通氣方式,很大一方面提高了該疾病的治療效果[4-5]。但有研究發現,該治療模式在頑固性低氧血癥患兒治療工作中還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因而在臨床使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隨著醫學水平的進步,高頻振動通氣治療在新生兒呼吸衰竭治療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該治療方式存在潮氣量低、高頻等特點,不僅能促進肺血的快速氧合,迅速排出二氧化碳,還能改善各項氧合指標,減少氣壓傷[6]。綜合上述兩種治療方式后,既可以預防氣胸、肺不張等不良現象的發生,還能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行常規機械通氣聯合高頻振蕩通氣治療后,治療總有效率達92.31%、PaO2、PaCO2等指標均能得到顯著改善、并發癥發生率為11.54%,上述結果均優于單純采取常規機械通氣治療的對照組,這與國內一些研究結果形成一致[7-8]。
總而言之,在新生兒呼吸衰竭患兒中運用常規機械通氣聯合高頻振蕩通氣治療可獲得較高的臨床療效,可有效提高治療質量,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氧合功能,是一種既安全又高效的治療方式,值得臨床廣泛應用及推廣。
[1]劉謙,蘇紹玉.高頻振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的護理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z1):180-181.
[2]朱紅利,鄭國方,丁素芳,等.比例輔助通氣疊加同步間歇指令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臨床觀察[J].徐州醫學院學報,2013,33(10):634-636.
[3]童建明.兩種通氣法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療前沿,2013,8(12):63.
[4]梁湖秀.呼吸機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19例臨床療效體會[J].河北醫學,2013,19(5):752-754.
[5]畢仲江.高頻振蕩通氣改善新生兒呼吸衰竭的臨床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23):40-41.
[6]熊高潔.無創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的臨床研究[J].海南醫學,2014,25(12):1761-1763.
[7]馮麗燕.新生兒呼吸衰竭的呼吸機治療及護理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12):2891-2893.
[8]潘先發.高頻振蕩通氣和常規方法在新生兒危重癥中的應用體會[J].當代醫學,2016,22(2):54-5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7.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