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薇
(遼寧省朝陽市中心醫院神經外一科,遼寧朝陽122000)
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手術患者中的應用
劉薇
(遼寧省朝陽市中心醫院神經外一科,遼寧朝陽122000)
目的觀察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84例腦出血患者為本次實驗的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2例,對照組使用常規腦出血護理手段,治療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觀察兩組患者治愈率、護理滿意度、護理總實施時間與神經功能復常時間。結果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治愈率為83.33%和59.52%(P<0.05),滿意度為95.24%和66.67%(P<0.05);治療組神經功能評分水平復常時間和護理方案實施總時間為(6.54±2.48)和(8.56±2.31)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0.25±3.59)和(13.58±3.87)d(P<0.05)。結論腦出血手術患者臨床治療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能夠提升治療滿意度,減少患者疼痛,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臨床護理路徑;腦出血手術患者;應用效果
腦出血是現實中常見的疾病,在近幾年,該病的病發率逐漸有上升的趨勢,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脅,該病的集中群體為中老年人群,是中老年人致殘率與病死率較高的病種。臨床上,該病的有效治療除了常規的治療外,精細的臨床護理也是降低致殘率與致死率的重要手段,精細的護理往往是事先經過詳細制定的,目的是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本次研究對本院腦出血患者護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遼寧省朝陽市中心醫院2012年8月~2016年3月收治的84例腦出血患者為本次實驗的研究對象,排除的標準為:(1)經過儀器檢測顯示,所有患者均為腦出血患者;(2)患者均為初次腦出血病患;(3)所有患者的腦出血發生時間均低于24 h;(4)患者在研究過程中能夠按照醫師囑托接受治療;(5)患者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將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與對照組。
治療組42例,年齡48~75歲,平均(65.21±2.10)歲;其中男28例,女14例;腦出血病發的時間為1~19 h,平均(8.27±0.37)h;其中基底節及內囊出血患者例數為18例,腦葉出血患者的例數為10例,外囊出血患者的例數為8例,丘腦及其他部位出血患者的例數為6例。
對照組42例,年齡47~77歲,平均(66.14±1.13)歲;其中男27例,女15例;腦出血病發時間1~20 h,平均(8.87± 0.39)h;基底節及內囊出血患者的例數為17例,腦葉出血患者的例數為10例,外囊出血患者的例數為9例,丘腦及其他部位出血患者的例數為6例。兩組手術治療后的護理患者在平均年齡、性別以及病癥病情等臨床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運用常規的方式進行腦出血的護理,而治療組則運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腦出血的護理,具體措施如下:首先,為患者成立專門的臨床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一名護士長、一名責任護士、一名醫師,將護理與治療任務分發到小組個人。具體治療護理中,首先由醫師確定患者的實際病情,并與護士長與責任護士討論出針對性與實用性比較強的護理路徑,以實踐為基礎,患者健康為需求,制定詳細的護理表格,護理內容包括常規檢查、入院指導、飲食指導、對癥用藥、心理教育、功能康復、出院指導、病情回饋等內容。日常護理過程有護士長進行全程監督,護理工作有護士配合護士長完成,記錄好每天的護理工作內容,每天由責任醫師、護士長、責任護士下到病房,對各種護理的落實情況進行調查,對患者病情進行詢問,如果發現患者存在不適的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有效的干預。此外,還要加強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與護理再教育,出院前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1)對比兩組患者腦出血疾病治療效果。顯效:患者腦出血情況徹底消失,檢查顯示出血停止;有效:患者腦出血情況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檢查顯示出血基本停止;無效:患者腦出血情況無明顯變化,檢查顯示出血沒有停止。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2)比較兩組患者平均神經功能復常時間與護理方案總實施時間。(3)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滿意度調查在患者住院的前一天完成,使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問卷的主要內容由護理人員的親和度、實踐水平、主動性能力、醫囑執行度、問題解決能力五大內容,每個內容中包含10個小項,每個小項記錄為2分,總分為100分,具體分為十分滿意、滿意、一般與不滿意四個層級,記錄95分以上為十分滿意,85~95分為滿意,70~85分為一般,70分以下則為不滿意。滿意度=十分滿意+滿意+一般。
1.4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實驗結果顯示,治療組的治愈率為83.33%,對照組為59.52%,比較差異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2.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水平復常時間與護理方案實施總時間治療組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后,神經功能評分水平復常時間與護理方案實施總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水平復常時間與護理方案實施總時間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水平復常時間與護理方案實施總時間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5
治療組(n=42) 6.54±2.48a對照組(n=42) 10.25±3.59 13.58±3.87項目神經功能評分水平復常時間(d)護理方案實施總時間(d)8.56±2.31a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出院前1天,對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治療組滿意度為95.24%,對照組滿意度為66.67%,治療組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腦出血屬于臨床中比較常見的病種,又多發與中老年群體,具有發病迅速,病情難以控制等特點,并且還有較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在以往的腦出血常規護理中,護理人員往往處于被動的地位,只是一味的按照醫囑進行,護理效果及為不明顯,護理工作中重復護理現象比較明顯,造成人力與物力的浪費。
臨床護理路徑是近幾年腦出血患者康復治療中常用的一種護理模式,在腦出血手術患者護理中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這種護理模式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將精細的護理操作應用與實際工作中,由個人護理發展為團隊護理,有效避免個人失誤與護理不深入的情況。
本研究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干預腦出血患者治療的有效率高達83.33%,明顯高于使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這表明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對腦出血手術患者的病情康復有重要幫助,且實驗還顯示,使用臨床治療路徑后,患者神經功能評分水平復常時間與護理方案總實施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這表明采取合理的護理方案后,患者花費更短的時間就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大大降低了患者住院費用,為患者提供舒適的護理享受,使患者滿意度得到提升,真正達到了拉近醫患關系,降低患者醫療負擔的目的,值得在今后的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
[1]張銳芝,王靜梅,李紅霞,等.臨床護理路徑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非手術治療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8(1):135-136.
[2]潘薇.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6):125-126.
[3]蔣凌凌.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生物技術世界,2015,1(7):116.
[4]楊平,仲美玲.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30):267-268.
[5]趙玉華.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21):36-37.
[6]柯向霖.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外醫療,2014,2(4):134-136.
[7]張俊英.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6):87-90.
[8]栗文暉.臨床護理路徑在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0,16(16):115-11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7.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