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經濟相互依賴、國內政治與國家間沖突

2017-06-30 00:05:10李增剛
財經問題研究 2017年5期

李增剛

摘要:中國與周邊海洋權益爭端國家之間的政治和經貿關系復雜。與日本的關系自安倍晉三執政以來表現為政冷經熱,與菲律賓的關系在阿基諾三世執政期間表現為“政冷經熱”,與韓國的關系在樸槿惠時期則經歷了“政經雙熱”到“政冷經不熱”。與越南的關系不冷不熱。中國是日本、菲律賓和越南等國家的主要貿易對象,它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程度遠高于中國對它們的依賴程度。按照貿易和平論,兩國之間的經貿密切往來會帶來和平或至少會降低沖突或戰爭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國內政治因素或第三方國家的影響,貿易和平論并非總能成立。在中國與周邊海洋權益爭端國家的關系中,各國在侵犯中國的海洋權益時尚未與中國建交。更不存在密切的經貿關系;日本和菲律賓與中國海洋權益關系的緊張既受到國內政治的影響。又受到與美國關系的影響,特別是受到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影響。中國在處理與周邊海洋權益爭端國家的關系時,加強經貿往來特別是加強周邊國家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程度仍然是重要戰略。

關鍵詞:經濟相互依賴;周邊海洋權益爭端;貿易和平論

中圖分類號:F752;D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7)05-0003-09

一、引言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三百多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三萬多千米的海岸線和上萬個島嶼。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越來越重視海洋的開發、利用以及權益維護。然而,由于歷史等方面的原因,中國所宣稱的海洋權益不僅沒有得到保障,反而還受到相關國家的侵犯,涉及到海洋主權和海洋產權等各個方面。在中國宣稱擁有海洋利益的四大海域中,除了渤海為中國內海而不存在海洋權益爭端外,東海、黃海和南海都存在海洋權益爭端。與中國存在海洋權益爭端的國家則涉及到與中國隔海相望的所有國家,包括日本、韓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和文萊等。有的國家由于海洋權益爭端與中國在政治上尖銳對立甚至存在隨時可能發生軍事沖突的可能,如日本由于釣魚島問題與中國在政治上尖銳對立;有的國家雖然與中國也存在海洋權益爭端,但是在政治上相對比較緩和,如韓國。

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4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10萬億美元,成為世界上經濟總量超過10萬億美元的第二個國家,GDP總量約為美國的60%。同時,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貨物貿易國和外商直接投資國。從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貿關系看,日本和韓國都是中國重要的貿易對象國、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國,中國也是日本、韓國、菲律賓和越南最重要的貿易對象國。如果按照貿易和平論和經濟相互依賴論,中國與日本、菲律賓和越南等國家之間應該不會發生戰爭或政治上的極端沖突,然而中國與日本和菲律賓在政治和經貿關系上卻表現出了政冷經熱。因此,需要弄清楚:中國與周邊海洋權益爭端國家之間的經貿關系既然如此密切,為什么還會發生爭端或沖突?這與國際政治經濟學中的貿易和平論是否存在不一致?如何對此進行解釋?同時,我們注意到,無論是中國還是周邊海洋權益爭端國家也都與美國等第三方國家存在政治和經貿關系,其密切程度將會影響到能否運用貿易和平論分析中國與周邊海洋權益爭端國家的沖突。

二、文獻綜述

貿易和平論和經濟相互依賴與和平之間的關系并非完全對等,但聯系密切:第一,貿易和平論是最早地將經濟與和平或沖突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討論而提出來的判斷,主要是討論貿易與和平之間的關系;經濟相互依賴與和平的關系雖然將貿易看做國家之間經濟相互依賴的主要內容,但不是唯一內容,而是還包括對外直接投資。第二,貿易和平論的最新發展就是經濟相互依賴與和平的關系,二者所得出的判斷基本上是相同的,都是三種觀點:(1)貿易或經濟相互依賴能夠減少沖突,促進和平的實現。(2)貿易或經濟相互依賴不僅不能夠減少沖突,反而會增加沖突。(3)貿易或經濟相互依賴與和平或沖突沒有必然的聯系。為了分析或研究的方便,本文同時使用貿易和平論和經濟相互依賴與和平關系兩種表述。

(一)貿易和平論的提出

貿易和平論的提出至少可以追溯到17世紀法國的克呂塞,其基本觀點是通過自由貿易也能夠獲得依靠征服或占有所獲得同樣的收益。20世紀之后,國際關系理論學者對貿易和平論進行了重新闡述并進行了實證研究。從經濟相互依賴的角度看,基歐漢和奈為相互依賴建立了一個清晰的理論框架。基于預期收益模型,Polachek認為,“交戰的代價將會隨著貿易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假設其他條件不變,貿易量越大,沖突的代價就越高,沖突的可能性就越低”。如果從國家間的沖突是獲得經濟利益的一種方式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貿易或其他經濟手段所取代的話,那么貿易和平論無疑是成立的,并且國家之間的經濟相互依賴越密切,相互沖突的可能性就越小。Rosecrance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世界上發生的一個有趣變化是,和平貿易戰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有效得多。國家通過工業發展和技術進步,可以改變自己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其他國家也可以通過國際合作,從貿易擴展和增長中獲利”。Fearon提出了理性主義軍事沖突模型,認為軍事沖突的根源在于國家間談判的失敗,如果國家間能夠通過談判解決沖突或爭端,軍事沖突完全可以避免,因為國家都是理性的,都會根據自身利益進行成本收益計算。許多學者對貿易和平論進行實證研究,證實了這一判斷。Polachek與Polachek等證實了貿易和平論。Polachek對1958-1967年30對貿易伙伴國的雙邊貿易流量和每年的凈沖突進行的相關性研究表明,貿易與凈沖突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Polachek等證實了改善貿易條件會減少沖突,而惡化貿易條件會增加沖突。波拉切克和西格利的研究表明,“貿易國之間會出現更多的合作、更少的對抗,且貿易量增加一倍,會使好斗性減少20%”。

(二)貿易和平論受到的挑戰及發展

然而,貿易和平論也受到了挑戰。一種觀點認為,國家之間的經濟相互依賴不是導致和平的原因.反而是導致沖突的根源,如華爾茲認為,“緊密的相互依賴意味著交往的密切,從而增加了發生偶然沖突的機會”;另一種觀點認為,國家之間的經濟相互依賴與和平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因為國家之間的經濟交往屬于低級政治問題,而和平與安全等屬于高級政治問題,經濟聯系根本制約不了國家間的沖突。

許多學者對貿易和平論進行發展,尋找該理論成立的條件:第一,從經濟相互依賴的類型上分析哪些類型可能會帶來和平。如Barbieri認為,對稱的相互依賴減少沖突,而不對稱的相互依賴會導致更多的沖突。第二,認為國家之間的經濟相互依賴能夠帶來和平需要與其他條件相結合,如國家發展水平、民主制度等。Hege認為,相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相互依賴更能帶來和平。Oneal和Russett認為,只有民主國家之間的經濟相互依賴才會帶來和平,而非民主國家之間以及民主國家與非民主國家之間的經濟相互依賴不僅不會帶來和平,反而會造成沖突的加深。第三.引入未來預期,認為貿易和平論成立的條件是未來的貿易預期,而不是當前的貿易更不是以前的貿易。Copeland認為,兩個國家之間對未來貿易的預期是決定性力量,如果預期未來貿易水平很高。即使現在貿易水平很低,也能減少沖突;如果預期未來貿易水平很低,即使現在貿易水平很高,也不會降低沖突。郎平認為,不是貿易和平論,而是貿易制度和平論,和平的力量是貿易制度而不是貿易.地區特惠貿易安排能有效地降低國家間的軍事沖突,原因在于這種貿易安排或貿易制度能夠為國家間帶來穩定的貿易預期,國家從貿易中獲得的收益具有長遠性和戰略性。

三、貿易和平論模型的擴展及分析

(一)引入國內政治的經濟相互依賴與和平關系的再討論

各個國家的政治制度不同,對外政策的制定方式不同。在民主制國家中,對外政策的制定是一個民主的過程。戰爭與和平的選擇作為對外政策的重要方面,是政治過程的結果,政府僅僅是政治過程結果的執行者。在獨裁制國家中,對外政策可能只是某個領袖人物決策的結果。由于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是民主制國家,本文只考慮民主制國家的情況。

以甲國為例來分析甲國是貿易還是戰爭的決策。甲國與乙國通過經濟往來能夠獲得收益,即貿易得益。然而,由于制度非中性或政策非中性,國內不同利益集團從雙方的經濟交往中獲得收益不同,這是由甲國要素稟賦決定的:第一,如果由于貿易而獲得收益或遭受損失的利益集團是甲國最主要的兩大利益集團,那么在甲國與乙國的貿易關系由于戰爭而受到影響的情況下,從貿易中獲得收益的利益集團將反對戰爭,而從貿易中受損的利益集團將支持戰爭或至少不反對戰爭。甲國是否發動戰爭主要取決于從貿易中受益或受損利益集團的政治力量對比。第二,如果甲國除了由貿易關系產生的利益集團之外還有其他類型的利益集團,如軍火商,并且由貿易關系產生的利益集團相比于其他類型利益集團力量弱小的話,貿易利益集團在政治決策中雖然也能表達自身利益,但可能起不到決定性作用,那么兩國之間的貿易對和平可能就起不到促進作用。可能的原因是:(1)國際貿易特別是對特定國家的貿易在一國國民經濟中所起的作用有限。(2)相對于國際貿易的利益集團還有力量更加強大的利益集團。因此,考慮到國內政治因素,國家之間的貿易對和平的促進作用有限。

(二)引入第三國的經濟相互依賴與和平關系的再討論

在討論國家之間相互依賴問題時,依賴程度是一個重要的變量,還受到與第三國經濟相互依賴關系的影響。如考慮甲、乙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關系和政治關系,可以根據甲國與乙國之間的貿易收益、戰爭或沖突可能給兩個國家造成的損失等進行分析,可能會得出甲國與乙國之間維持貿易關系、和平關系是占優策略,如表1所示。

在表1中,對甲、乙兩個國家來講,(貿易,貿易)成為占優策略均衡的條件為:S>P,L>U,R>M,Q>V,S>U,R>V。此時,不論對方的戰略如何選擇,自己選擇貿易就是占優策略。從而甲、乙兩國從自身利益出發選擇貿易,可以避免沖突的發生。

1.第三國的引入改變了甲國和乙國不同策略選擇下的損益情況

引入第三國丙,如果甲國和乙國與丙國的貿易關系存在不對稱,如甲國與丙國存在比與乙國更加密切的經貿往來,同時丙國與乙國存在利益沖突,那么甲國與乙國的博弈矩陣可能就會由于丙國的存在而發生變化,如表2所示。

此時,博弈矩陣中甲國和乙國的損益如果成為S1V1,那么乙國就選擇貿易;如果Q1

2.第三國的引入使得甲國在選擇與乙國的關系時需要考慮與丙國的關系

引入第三國丙,甲國與丙國的經貿關系比與乙國的經貿關系更加密切,對丙國的依賴程度更高。丙國對甲國進行約束,并且威脅如果甲國與乙國保持經貿關系而不發生戰爭或沖突,那么丙國就將對甲國進行制裁,從而在甲國和丙國之間的博弈,如表3所示。

對于甲國來說,就存在是與乙國進行合作還是與丙國進行合作的選擇。如果與丙國合作能夠得到的收益S,加上與乙國沖突的收益u大于與乙國貿易的收益S與甲國合作的收益u,之和,即S2+U>S+U2那么甲國的占優策略就是選擇與丙國合作而放棄與乙國貿易;否則,甲國就選擇與乙國貿易而與丙國沖突。

因此,在第三國引入之后,兩個國家的博弈就會受到第三方影響,與第三國存在關系的國家就不能只根據與對方國家的博弈關系進行決策,還必須考慮與第三國博弈的損益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貿易和平論能否成立需要根據第三國與兩個國家之間的關系來決定。

四、中國與周邊海洋權益爭端國家經貿關系與政治關系的考察

(一)中韓關系:經貿往來密切,經歷了“政經雙熱”到“政冷經不熱”

中韓兩國在建交之前就存在經貿往來,但是數量比較少。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國和投資對象國。韓國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從1992年中韓建交到2014年,兩國進出口總額增長了57倍,中國對韓國的出口總額增長了41倍,中國從韓國的進口總額增長了72倍。中國與韓國之間的貿易額占中國對外貿易額的比重也不斷提高,2000年之后,中國與韓國的貿易額占中國對外貿易額的比重為7.00%左右,最高達到7.87%;中國對韓國出口商品的數額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為4.00%-5.00%,最高時達到5.17%;中國從韓國進口的商品數額占中國進口額的比重高達10.00%。最高時達到11.64%。中國與韓國之間的貿易額占韓國對外貿易額的比重更高,從進出口總額來看,2015年,韓國對中國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26.00%,達到五百多億美元;韓國接待外國游客中來自中國大陸的占比達到45.00%。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韓國在對外貿易方面對中國的依賴程度遠高于中國對韓國的依賴程度。

從中國與韓國之間的外商直接投資情況來看,韓國是中國主要的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國,中國也是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目標國。1997-2014年,中國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中,韓國的外國直接投資一直名列前茅。僅次于中國香港、維爾京群島、日本、新加坡和美國。從韓國對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占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總額來看,中國在韓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2003年和2004年韓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占到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90%以上。

在政治上,中韓雙方致力于地區和平與經濟發展,共同推動朝核六方會談,在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中。中韓兩國加強溝通和協商,中方支持韓方成為聯合國非常任理事國,支持潘基文成為聯合國秘書長等。在樸槿惠于2013年就任韓國總統之后,韓國一直致力于發展與中國的經貿和政治關系,使中韓之間無論是經貿關系還是政治關系都達到了非常密切的程度,然而從2016年開始,由于韓國與美國聯合部署“薩德系統”而在政治上日益趨冷,出現了“政冷”。

(二)中日關系:經貿往來密切,政治上變數較大,表現為“政冷經熱”

中日于1972年邦交正常化之后,經貿關系發展迅速,文化交流比較頻繁,但是政治上受到日本右翼勢力和領導人個人所在黨派和立場的影響而表現得“時冷時熱”。

在經濟上。中國與日本都為對方的主要貿易對象國。截至2003年,日本連續11年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2004年,日本被歐盟和美國超過而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2011年,日本又被東盟超過而成為第四大貿易伙伴;2012年,日本又被中國香港超過而成為第五大貿易伙伴。從日本的對外貿易伙伴來看,2009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日本最大出口對象國;2013年,中國是日本第二大出口對象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國。中國與日本的貿易額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不斷下降,而日本與中國的貿易額占日本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在不斷上升。這說明,在對外貿易中,中國對日本的依賴程度在不斷下降,而日本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卻在不斷上升。

日本是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來源地。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對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一直位于中國實際利用外資來源國的前五位,許多年份位于第三位,是除中國香港和維爾京群島之外的最大的實際利用外資來源國,但中國對日本外國直接投資依賴程度也在逐年呈下降趨勢。

中日之間的政治關系則一直變數比較大。由于受到日本右翼勢力、首相態度和政府官員參拜靖國神社等的影響,中日之間的政治關系忽冷忽熱。中日建交之初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的首相對華態度基本上是比較友好的,均積極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但也有一些首相對日本侵華戰爭持模糊態度,或參拜靖國神社等;20世紀90年代日本歷任首相對中國都比較友好,承認日本的侵華戰爭、對華道歉,積極發展對華關系;進入新世紀之后,大部分首相對華態度強硬。

(三)中菲關系:經貿往來密切,政治交往長期向好,在阿基諾三世執政時期矛盾較多,表現為“政冷經熱”

中菲自1975年建交以來,雙邊關系取得了較快發展,雙方領導人多次互訪,并在2005年建立了致力于和平與發展的戰略性合作關系。然而,由于中菲之間在南海島嶼和海域等問題上存在爭端,致使兩國之間在政治上還存在較大沖突和分歧,特別是2015年6月初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在訪問日本時發表演講,將中國比作納粹德國引起了中國的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致使中菲關系跌入谷底。中菲關系在阿基諾三世時期基本上可以歸結為“政冷經熱”。2016年6月30日,菲律賓新總統杜特爾特上臺,多次表達了“親中脫美”的立場,使中菲政治關系迅速升溫。

在貿易方面,從絕對量上來講,中國與菲律賓的進出口總額增長迅速。從1998年的20億美元增長到2014年的430億美元,增長了二十多倍。中國對菲律賓的進出口總額占中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最高時達到1.41%,對菲律賓的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最高時達到0.90%,從菲律賓的進口占中國進口總額的比重最高時達到2.42%。從貿易量上看,菲律賓對中國的貿易依賴程度要遠遠高于中國對菲律賓的貿易依賴程度。從進出口商品的類型來看,中國對菲律賓出口的主要是制成品,菲律賓無法找到同樣價位的替代貨源,但中國從菲律賓進口的主要是香蕉和芒果等農產品,替代進口來源不僅很多,而且同等價格的替代貨源很多。

(四)中越關系:政治上經歷了波折之后基本平穩,經貿往來密切

在地理上,越南是與中國存在海洋權益爭端國家中唯一陸地接壤的國家。越南與中國的云南省、廣西省接壤,與海南省隔海相望。早在1950年就與越南建立了外交關系,但是中國與越南的外交關系并不順暢,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20世紀50-60年代是“同志加兄弟”的親密時期,20世紀60-70年代是非正常化時期,1991年以來為正常化時期。在1991年正常化之后。1991-1998年為恢復重建階段,1998--2007年為全面合作階段,2007年至今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階段。自1991年以來,中越之間基本上每年都有主要領導人之間的互訪,甚至一年中會有多次。可見,中國與越南之間在1991年關系正常化之后,政治關系平穩,雙方領導人都在積極推動向前發展。

從經貿關系上來看,中國已經連續11年成為越南第一大貿易伙伴,越南成為中國在東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

五、對中國與周邊海洋爭端國家經貿關系和政治關系“背離”的分析

中國與周邊海洋爭端國家的經貿關系都比較密切,從政治關系和軍事關系上看,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政治關系和軍事關系緊張類,即政治關系波動較大,特別是隨著國內政治的發展和領導人的更替,由于海洋爭端而造成的軍事關系相對比較緊張,存在發生潛在戰爭的可能性,日本屬于這一類。第二,政治關系友好類,雖然存在海洋爭端,但直接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不太大。韓國屬于這一類,杜特爾特執政之后的菲律賓屬于這一類。第三,政治關系相對比較友好類。歷史上曾經由于海洋爭端發生過戰爭,近期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不太大。

(一)周邊國家對相關海域的聲索、占領和控制開始于尚未與中國建交時期

中國宣稱擁有主權的海域主要是依據“歷史性權利”,如對南海海域是依據“九段線”,在東海、黃海海域是依據中國世代漁民曾經到達、生產并且官方記載管轄的海域,然而這些海域在新中國建立之后的很長時期內由于各方面原因并未實際占領和控制,既沒有駐軍,也沒有中國居民居住,這就給相關國家通過各種途徑登陸、占領、駐軍和聲索的機會,而且相關國家與中國的外交關系要么尚未建立,要么尚處于建立初期還不穩定。

(二)日本和菲律賓對華態度受到其國內政治的影響

進入21世紀之后,在海洋權益爭端問題上,日本和菲律賓態度相對比較強硬,尤其是2012年12月底安倍晉三出任日本首相和2010年6月阿基諾三世出任菲律賓總統之后。日本與中國海洋權益爭端主要是圍繞釣魚島問題展開的;菲律賓與中國海洋權益爭端主要是圍繞南沙群島中菲律賓強行占領和控制的島礁沙灘展開的。日本和菲律賓對華態度的強硬和戰略的轉變與其國內政治密切相關。

中菲兩國自20世紀70年代建交一直到21世紀初,主要致力于經貿關系的發展,海上沖突雖然時有發生,但是一直沒有成為兩國關系的焦點和重點,但在阿基諾三世上臺后,從2011年開始中菲關系急劇惡化,一直到2016年7月初阿基諾三世任期結束。從其國內政治來看,有如下四個方面:第一,阿基諾三世的個人性格決定了其對華政策的反復無常。喻文靈和馮威指出。阿基諾三世在擔任總統之前是個“懦弱、缺乏自信和不夠果敢的人”,在擔任總統之后為了樹立其強硬的形象,對華擺出強硬姿態。第二,從利益集團的角度看,菲律賓的對華政策是阿基諾三世滿足石油集團利益的結果。第三,阿基諾三世在競選總統時對軍隊的承諾也成為其對華政策的重要根源。第四,中菲經貿關系即便受到兩國海上關系的影響,受影響的也主要是低收入階層,而他們在國內政治中的地位有限。在杜特爾特上臺后,表現出了“親中脫美”的政策,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該立場,在10月初甚至宣布“暫停與美軍在南海的巡航和軍演計劃”。與此相應,中方也表達了對杜特爾特的友好和歡迎態度。在9月底菲律賓的民意調查中,杜特爾特獲得了64%的滿意度。從阿基諾三世到杜特爾特執政菲律賓對中國在政治上的態度變化,也體現出中菲關系很大程度上受到國內政治的影響。

21世紀之后的日本歷任首相中,對華友好的首相在位時間都非常短,而對華比較強硬的小泉純一郎在位達到五年半、安倍晉三已經在位近四年并且還有可能繼續連任。這主要與日本國內經濟長期不景氣和右翼勢力的增強密切相關:第一,日本經濟長期低迷,政黨競爭中提振經濟的戰略和政策乏善可陳。日本經濟從20世紀90年代之后長期處于低迷狀態,各執政黨和首相雖然提出了許多刺激經濟的計劃和政策,然而都沒能解決日本的經濟低迷。在這種情況下,政黨競選中提振經濟的綱領就越來越不能吸引到選民。第二,右翼勢力增強,選民對“領土”問題等表現出更大的興趣。從2009年9月16日上臺的鳩山由紀夫到菅直人和2011年的野田佳彥都屬于日本民主黨,然而野田佳彥與前兩位的對華政策完全不同。特別是2012年日本的“購島”風波將中日關系推到了建交以來的最低點。從選舉政治的角度看.野田佳彥的對華政策與日本民主黨上臺之后支持率迅速下降密切相關。第三,日本對華政策雖然可能會影響到其經濟利益,然而這一方面存在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在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的背景下對政治支持的影響相對比較小,反倒是以“領土”主權為由采取對華強硬政策能夠獲得更多支持。

(三)美國作為第三方介人是導致中國與周邊海洋爭端國家關系緊張的最重要因素

在中國與周邊海洋爭端國家之間中,一直都有美國等大國的參與:第一,美國與日本和菲律賓等存在更加密切的經貿關系或經貿往來。第二,美國與日本、菲律賓和韓國等軍事合作密切。第三,美國試圖借中國與周邊海洋爭端國家的沖突來遏制中國發展。

1.日本、韓國和菲律賓與美國的經貿關系

(1)日本與美國的經貿關系

中國雖然在2007年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國,但是相對于日本與美國之間的貿易,日本對美國的依賴更大一些。第一,日本與美國的貿易關系由來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一直互為對方重要的貿易伙伴,而二戰后中國與日本的貿易關系從20世紀70年代兩國邦交正常化之后才開始。第二,雖然從數量上看,日本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高于對美國的貿易依存度,但是從結構上看,日本對美國是貿易順差而對中國主要是貿易逆差,表4給出了2014年日本對美國和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

由表4可知,日本對美國和中國的出口額差不多,但是日本從中國的進口額遠大于從美國的進口額.這就導致了日本對美國存在574.18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而對中國為545.13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在日本2014年存在1218.54億美元貿易逆差的情況下,對美國貿易順差的依賴程度要遠高于對中國貿易逆差的依賴程度。

(2)韓國與美國的經貿關系

中國雖然為韓國第一大貿易對象國,并且韓國對中國存在巨大的貿易順差,成為其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但是,韓國與美國的經貿往來也很密切,美國一直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表5給出了2014年韓國與前三大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額及占比情況。由表5可知,美國是僅次于中國的韓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也是韓國貿易順差的重要來源。

(3)菲律賓與美國和日本的經貿關系

菲律賓與美國和日本等國家經貿關系密切。鄭國富研究表明,1981-2007年,美國一直是菲律賓最大的貿易伙伴,日本則是其第二大貿易伙伴;2008年,日本成為菲律賓最大的貿易伙伴;2009年,美國重新成為菲律賓最大的貿易伙伴;2010年之后,日本穩居菲律賓最大貿易伙伴地位。中國與菲律賓的貿易額在新世紀之后增長比較快,2013年,中國首次成為菲律賓最大的貿易來源國。中國與菲律賓的進出口額占菲律賓進出口額的比重與美國和日本的差距在縮小。2014年之后,中國成為菲律賓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貿易對象國。然而,中國對菲律賓的進出口貿易中,菲律賓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占菲律賓全部貿易逆差的絕大部分。據統計,2015年1-11月,菲律賓累計貿易逆差為86.40億美元,其中,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就達到71.72億美元,占其貿易逆差總額的83.00%。然而,菲律賓對美國和日本的出口額都大于進口額。在菲律賓貿易存在逆差的背景下,其對美國和日本的依賴程度顯然要高于對中國的依賴程度。

2.日本、韓國和菲律賓與美國的軍事合作

(1)日本與美國的軍事合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與日本從1951年9月簽署《舊金山和約》開始進行安保合作,形成“美日安保體制”。雖然經歷了冷戰、冷戰后等幾個階段,“美日安保體制”的內容和形式等有所修改,但是美國與日本之間的軍事合作本質沒有變化,美國借日本遏制中國的戰略沒有變化。

從本質上講,中日釣魚島問題就是美國與日本《舊金山和約》的產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后的《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都要求日本無條件歸還所占領的中國領土,但是20世紀50年代初的美日《舊金山和約》規定,北緯29度以南的西南諸島交由聯合國托管,美國為唯一施政當局;1952-1953年,在美國支持下,琉球群島托管政府擴大托管范圍,將釣魚島列入其中;1971年,美國將琉球群島和釣魚島的施政權“歸還”給日本。這成為日本之后強行占領釣魚島并宣稱為其“固有領土”的最重要依據。因此,釣魚島歸屬本來沒有問題,是美國在二戰后冷戰時期的對日政策造成的。2015年4月27日,美日第三次聯合發表《美日防衛合作指針》。對此袁楊等指出,美國“允許日本武裝力量在全球扮演更具進攻性的角色”。“不僅鼓勵日本積極發展防衛力量,加強西南方諸島軍事部署和有針對性的戰備演訓,還對安倍在防衛政策上的種種出位舉動表示支持或默許”。

可見,美國與日本的軍事合作是日本能夠不斷挑起中日釣魚島爭端的主要因素之一,美國成為中日海洋權益爭端中最重要的第三方力量。

(2)韓國與美國的軍事合作

韓國與美國的軍事合作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以雙方簽署的《美韓共同防御條約》為基礎。其主要目的本來是冷戰時期遏制前蘇聯、中國和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在冷戰結束后,美國也一直都在韓國有駐軍,目的是捍衛其所謂的亞太利益。樸槿惠執政期間,韓美軍事合作比較突出的就是2016年7月韓方不顧中方反對確定在美軍駐韓軍事基地部署薩德系統,并且選址。應該說,韓國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并非直接與中韓海洋爭端有關。但是韓國不顧一切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合作部署薩德系統,卻是導致中韓關系在2016年趨冷的重要因素。這也體現出面對安全問題,經貿往來只是一個低級政治問題,至少從韓方、從樸槿惠的公開言論來看是如此。

(3)菲律賓與美國的軍事合作

菲律賓與美國的軍事同盟關系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一直到冷戰結束之前,美國在菲律賓一直建有軍事基地和駐軍。冷戰結束后,菲律賓參議院廢除了與美國的《軍事基地協定》,1991—1992年底,美國向菲律賓歸還了6個軍事基地,一直到1995年前后,無論是美國還是菲律賓都在弱化雙方的軍事同盟關系;1995年“美濟礁事件”之后,菲律賓感到中國在南海的軍事行動將對其形成長期安全威脅,開始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合作;1998年,美菲簽署《訪問部隊協定》,恢復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2001年“911事件”后,美國將菲律賓視為在東南亞反恐的主要基地,對菲律賓提供軍事援助等;2009年之后,隨著奧巴馬“重返亞洲”戰略的推行,美菲軍事同盟得到優化和提升,美國對菲律賓軍事訪問和聯合軍事演習的次數和頻率等都大為增加,使得南海的局勢更加復雜。

六、結語

“國家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作為國際關系最重要的基本主體,國家利益是國家尋求的目標。國家間的經濟相互依賴既是國家尋求經濟利益的手段,也是國家尋求經濟利益的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國家間的和平,避免國家間的沖突。然而,這是有條件的:第一,國家間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安全利益或其他利益能否替代,如果能夠替代,經濟上的相互依賴就能促進國家間和平的實現。第二,國內政治的影響。如果從國家間經濟交往中受益的利益集團在國家對外決策中力量不夠強大,而影響政治沖突或軍事沖突的利益集團力量足夠強大的話,國家間的經濟相互依賴就難以起到避免沖突的作用。第三,第三國的參與。如果存在潛在沖突的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不如與第三國的經濟相互依賴程度高的話,第三國的態度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潛在沖突的發生。

中國與周邊海洋爭端國家之間的經濟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加深,但是政治關系表現各異,并且各國在不同時期有所不同。韓國雖然一直致力于發展與中國的密切政治關系與和平,但是從2016年開始趨冷;日本則不斷發起沖突或爭端,特別是2010年之后有加劇的趨勢,出現了“政冷經熱”;菲律賓在經歷了阿基諾三世的“政冷經熱”,在杜特爾特上臺之后政治上趨于升溫。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其國內政治和第三國參與的影響。面對中國與周邊海洋爭端國家潛在沖突發生的可能性.本文的分析蘊含著以下政策含義:第一,中國繼續加強與周邊海洋爭端國家的經貿往來,經濟相互依賴程度的加深雖然不一定能夠完全限制或避免沖突,但是相互依賴程度的加深總比兩個國家之間不存在相互依賴更能限制或避免沖突。第二,中國必須繼續深化與可能影響雙邊關系的第三國之間的經貿關系和政治關系等。中國的和平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需要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美國等大國為了遏制中國發展,在軍事上支持中國周邊海洋爭端國家并在經濟上深化與相關國家的關系。中國需要進一步加強與美國在經濟、政治、環境和反恐等多方面的合作,特別是加深與美國之間的經濟相互依賴程度,避免其對中國的周邊環境造成不良影響,阻礙中國的和平發展。第三,繼續推行“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戰略。領土主權比經濟利益更能引起國內選民的興趣和關注,無論是中國還是周邊海洋爭端國家要徹底解決海洋主權爭端,均不可避免地會造成軍事沖突,進而對中國和平發展的周邊環境造成影響。因此,中國最好的戰略仍然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然而這并非意味著一味忍讓和縱容,而是要積極應對,通過國內經濟實力的繼續增強,加大周邊國家對中國的依賴程度,通過軍事實力的發展,對周邊國家形成威懾。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成人国产精品2021| 日韩激情成人|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色偷偷综合网|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a亚洲天堂|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欧美A级V片在线观看| 久久伊人色| 亚洲人在线| 国产色网站|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a在线看|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热久久国产| 精品91视频| 无码区日韩专区免费系列| 欧美成人aⅴ|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欧美成人一级| 亚洲天堂.com|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欧美性色综合网|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国产精品视屏|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观看|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一本色道久久88| 四虎永久在线|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播放 | 国产区免费|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第19页|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国产91成人| 激情乱人伦|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a毛片免费观看|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欧美午夜网|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欧美高清三区|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