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摘要:江蘇省是全國出口貿易大省,數據分析表明近年來江蘇省的出口商品結構已經有所優化,但是仍然存在著出口商品技術含量及附加值較低、出口商品結構與低碳經濟的要求不一致等問題,需要通過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本土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品質量,打造自主出口品牌使江蘇省的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
關鍵詞:出口;商品結構;問題;優化
中圖分類號:F746.2文獻標識碼:A
文童編號:1005-913X(2017)04-0012-02
江蘇省是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省份,由于具備了出口貿易的天然條件,加上資金、人才和科技的優勢,其出口貿易一直在全國區域位居前列,地位相當重要。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江蘇省外向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全省的出口貿易不斷提升,從2001年的288.78億美元提高到.2015年3336.57億美元,增長了近12倍。從年增長情況來看,江蘇省出口總額在2008年以前一直以20%以上的年增幅迅猛增長,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來,江蘇省出口貿易增速放緩,其中2009年較2008年下降了16個百分點,說明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對江蘇省出口商品的影響較大。2010年江蘇省的出口額比2009年增長了35.79%,實現了恢復性增長。但由于受全球需求疲軟的影響,最近幾年增速降到了個位數,其中2015年再次出現負增長。
一、江蘇省出口商品結構
聯合國《國際貿易商品標準分類》把出口商品劃分為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兩大類。1999年-2002年江蘇省工業制成品的出口額占商品出口總額的比重不斷提升,由95.87%增至97.50%,從2003年開始這一比重一直高達98%以上,顯示出在江蘇省的出口商品中工業制成品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相對于工業制成品,初級產品的出口額所占比重極小,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前的兩年其所占比重在3%
4%左右,而2003年以來這一比重一直處于2%以下。這表明江蘇目前的出口結構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與發達國家工業化初始階段的發展趨勢相一致。
從增長幅度來看,金融危機以前江蘇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增幅比較高,特別是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不久的2003年達到了54.61%的高峰,而金融危機的到來使江蘇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在2009年首次出現負增長,雖然此后又出現恢復性反彈,但受國際大環境影響近四年其增幅跌到5%以下,其中2015年又再次出現負增長。初級產品的增幅從2009年以來四次降為負數,和工業制成品相比,其出口增長情況更不穩定。
根據《國際貿易商品標準分類》工業制成品分為: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機械及運輸設備和雜項制品四大類,江蘇省主要出口的工業制成品是后三類。其中,機械及運輸設備的比重整體呈上升趨向,由1999年的34.69%增至2002年的48.90%,自2003年以來這一比重每年都在50%以上,表明機械及運輸設備已經成為江蘇省出口工業制成品中的第一大類產品。與之相反。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的比重從1999年的20.58%跌至2015年的16.60%,雜項制品的比重從35.87%跌至18.83%,兩者整體呈下降趨勢。這表明,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和對外貿易的擴張,江蘇省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產能逐步提高,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態勢良好的同時勞動密集型產品份額逐步下降,江蘇省出口商品結構得以優化。
再從出口商品的具體類型來看,機電產品是江蘇省的第一大出口商品,2007年以來其在出口總額當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在60%以上。而高新技術產品在出口總額當中所占的比重自2007年以來一直保持在40%左右。這兩個數據表明江蘇省大體上形成了以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的出口體系,出口商品結構有所優化。但是,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增幅波動較大且兩者表現較為一致:兩者增幅在2007年和2010年都達到了20%以上,而在2009年和2013年都出現了負增長,近幾年兩者增幅都降到了個位數。另外,江蘇省歷來是紡織大省,紡織服裝出口在出口總額當中所占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2%以上,但近幾年出口增長速度明顯下降,個別年份(2009年和2015年)出現負增長。
二、江蘇省出口商品結構存在的問題
相對于以初級產品為主的出口結構來說,近年來江蘇省的出口商品結構已經有所優化,但是從目前的出口結構來看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及附加值較低
雖然江蘇省出口商品主要是以機電產品為代表的工業制成品為主,但這些工業制成品大多為勞動或資源密集型的,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比重仍然有待進一步提升低。同時,江蘇省產業結構仍處于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低端,出口方式以使用國外品牌的加工貿易和以貼牌為主的訂單貿易為主,出口的外商投資企業通常只負責勞動較為密集的簡單加工和裝配工作,產品的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位都掌握在外商手中,真正以自主品牌方式出口的情況很少,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不高,這對江蘇省出口創匯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巨大的阻礙。
(二)出口商品結構與低碳經濟的要求不一致
產品的出口往往伴隨著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江蘇省的產業以加工制造業為主,出口的產品主要是高耗能、高含碳的機電產品和紡織服裝等,據統計,2000-2015年江蘇省的碳排放量增長較快,年均增長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一方面,出口量的不斷提升雖然可以極大地帶動江蘇省地區的經濟發展,但是同時也直接造成了江蘇省土地資源、水資源、能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二氧化碳的過量排放和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另一方面,隨著綠色經濟觀念的深入和“貿易低碳化”的推動,高碳排放的產品會受到進口國家的限制,例如歐美等發達國家提出開征“碳關稅”,對進口的排放密集型產品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江蘇省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美傳統市場,2015年對歐美國家出口的商品占出口總額的45.58%,而且所出口的產品大多是高能耗產品。在低碳經濟盛行的大背景下,如果不對出口商品結構做相應的調整和優化,江蘇省的出口必將面臨不小的挑戰。
三、江蘇省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策略
(一)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本土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江蘇省已經成為全球重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地,但技術創新的不足制約著江蘇省產業的持續發展與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嚴重束縛了企業的競爭力。加大科技投入,改變高新技術產品主要由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的現狀,加強對本土企業的扶持力度,提升本土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提高江蘇省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既可以提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重、避免出口商品在價值鏈的低端進行低層次的競爭,又可以降低產品的碳排放量,促進出口商品低碳化,滿足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
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第一,政府方面。加大人才吸引力度,依托江蘇省內高校云集的優勢,用更好的人才落戶政策留住優秀的畢業生、大量引進技術人員。建立更多的高新技術產業園,促進生產的規模化,推動集聚效應。第二,企業方面。應當加強勞動者綜合素質的培訓,為員工提供出國進修的機會以學習國外的新技術,提高技術人員的自身修養和技術水平,為創新提供動力;加大對科學研究的資金投入,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借鑒外資企業的生產方案,為產品的革新提供充足的物質準備;第三,多方合作。企業與政府、科研機構及高校之間合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有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同時,江蘇省應與東部各經濟強省進行省際技術合作,降低技術開發利用成本。
(二)提高產品質量,打造出口品牌
品牌對企業來說是一種代言,企業可以通過品牌直接向消費者展示自身信譽和形象。國際上流行“一流企業賣品牌,二流企業賣產品,三流企業賣苦力”的說法,可見在競爭異常激烈的國際市場上品牌顯得特別重要。如果出口企業沒有自主品牌,那么產品就難以和其他國家的產品形成差異,只能憑借低價獲得競爭優勢,這將嚴重影響企業出口創匯能力,同時使國際貿易摩擦日趨嚴重。提高出口產品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的質量,打造自主出口品牌既可以提升企業自身盈利水平和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又可以緩解貿易摩擦、優化江蘇省的出口商品結構。
江蘇省出口企業應該首先重視出口產品質量的提高,轉變傳統的“以量創利”的出口競爭觀念,樹立品牌意識,正確認識品牌價值,選擇正確的品牌發展戰略,構建品牌推廣體系,突出自主品牌的打造。其次,重視商品品牌的維護和品牌內涵建設,加強品牌的有效管理,提升品牌實際價值,將品牌做為企業提高出口競爭力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