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

資本寒冬已來,對投資而言,大型金融機構、高凈值客戶和普通投資者對二級市場的投資策略一定是不一樣的,對于金融機構來講,不可能現金為王,但普通投資者可能需要現金為王。
我們確實沒有想到,2017年年初以來的金融監管如此之嚴厲,上升的高度如此之高,影響如此之大。
2017年,我們已經看到經濟走出溫室的一些征兆,一些政策的決心和嚴厲程度是超出我們年初預期的:貨幣政策回歸穩健中性,監管趨嚴,整治亂象,擠壓泡沫,更重質而非量。眼下,全球同步復蘇、特朗普效應消退疊加美國縮表尚未實質開啟,外圍看是難得的溫和窗口;金融市場形成信用創造的內部空轉、大類資產的價格扭曲與鬧劇、實體企業在一次次政策搖擺中預期紊亂,造成宏觀面上的周期鈍化,內部看出清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三重收縮重疊
2016年以來,大宗商品、房地產價格出現較大幅度上漲,金融大體系內信用派生劇烈擴張,部分過剩產能“死灰復燃”。監管層不得不放棄貨幣寬松,進行主動的收縮,并且收縮是多方面的。
從去年三季度房地產調控為標志,目前是三重收縮的重疊。
第一,主動收縮房地產政策。930開啟的房地產周期收縮,目前銷售已見明顯回落,向上游投資、拿地傳導有一個時滯,但房地產投資下滑是確定的,只是一個傳導速度的問題;
第二,主動強化監管。金融周期收縮,強監管、去杠桿以及央行實質性的縮表,利率上行,貨幣信用雙緊,緊是確定的,具體緊到什么程度只是監管力度問題;
第三,庫存周期見頂。需求下滑,收縮也只是時間問題,工業企業主動補庫存基本已經接近尾聲。
在這三重收縮之外,還有兩個因素會擴大這種緊縮共振效應。首先,整體的政策層面的共振。房地產政策緊縮直接沖擊了行業的配套融資;進一步加速“政企分離”50號文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城投平臺的舉債融資;去年為了打擊PPP熱潮中的明股實債問題,財政部發改委聯合發布32號文,從全面推進到開始重項目質量與真正的合作架構,對于PPP增量也有一定的沖擊。
其次,監管制度決定的共振, 2015年股票市場異常波動后,對整個金融監管的調整沒有實施到位,目前“宏觀審慎監管+機構監管+職能監管”的金融監管思路是清晰的,但這種監管體系尚未形成,以至于在強化金融監管時只注意到了部門協調的問題,大家說到監管時一起發力,導致對整個市場的影響驟然加大。
貨幣政策事實偏緊
事情正在起變化!我們發現,目前,需求側全面多角度承壓,地產、基建這兩個最為常用的調節器都沒有留口子,因此,我們要小心在下半年看到一個通脹下行+經濟下行的典型“小衰退”。
站在今天這樣一個時點,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預判全年的形勢:增長前高后低,通脹倒V型,財政寬松空間不大,貨幣政策事實偏緊。
增長方面,2017年的冬天有點冷:前高后低,四季度或探6.4%,全年6.5-6.6%。
投資、消費、出口三架馬車對經濟的拉動不足。從投資看,基建受制于預算內財政收支壓力加大和預算外監管趨嚴,但已落地項目仍能消化一段時間。樂觀情景下,或與上年持平,預計為增15%;地產投資因調控收緊必然下行,考慮到銷售傳遞的時滯,預計全年增4%-5%;制造業在終端需求不足(地產、基建疲軟)和去產能大背景下難有大作為,預計全年增5%-6.5%。基建、地產、制造業合計占固定資產投資70%以上,假設其他投資的增速與上年持平,則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增7.3%-8.5%。
在貨幣方面,強監管、去杠桿、慢縮表。去杠桿、去泡沫很難有個明確的量化標準,但從一些簡單的數來看,在基本M2增速下滑的趨勢,貨幣乘數出現指數級背離飆升,背后體現的是金融體系內部信用派生的問題,金融體系怎么派生,其余影子銀行、理財空轉等我們暫且不展開而論,最為典型的就是同業存單的內部循環,也是觸發監管加碼的一個重要導火索。因此,沒有看到貨幣乘數與同業存單的實際有效雙降,難言去杠桿有實質性進展。
后續來看,決策層對于經濟的運行下線忍耐度提升,對于金融泡沫與經濟頑疾的忍耐度降低,因此只要不是危及系統性穩健的程度,經濟下行難再逼迫貨幣政策轉向,至少量價雙松的老路不會再走,或許會看到價緊量松。
普通投資者要現金為王
在這種宏觀背景下,資產配置很難選擇。債市來看,利率債價值隨跌隨現,信用利差走闊,特別需要注意甄別信用風險; 股市來看,一方面本身泡沫較低且委外沖擊不大,另一方面由于IPO提速與流動性收縮整體又承壓,指數變動易跌難漲;個人、高凈值、機構的資產配置是要區別對待的,現金為王需要動態看待。
值得關注的一點,由于境內融資環境惡化,境外直接發債的流程也比較便捷,政策也放開了,未來中資企業境外發債恐繼續放量,機構投資者可關注其中的投資機會。
股市方面。一方面本身已經在2015年6月經歷過一次強力去杠桿,且委外中權益的占比很小,大概在1000至2000億左右,因此這一輪規范委外對股市直接沖擊不大;一方面由于IPO提速沖擊估值與流動性收縮降低風險偏好,整體又承壓。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對二級市場應持謹慎態度,對風險偏好者來說,一批盈利情況和成長性比較好、PE倍數不高的股票,其投資價值已經逐漸顯現出來了。
所謂“現金為王”,對不同的投資群體,含義和策略是不一樣的,是動態的。大型金融機構、高凈值客戶和普通投資者對二級市場的投資策略一定是不一樣的,對于金融機構來講,不可能現金為王,但普通投資者可能需要現金為王。
對投資而言,短期看,冬天已來,春天尚遠。所謂資本寒冬,不過是擠壓泡沫過程中機構、企業和個人的不適應。丟掉幻想,準備過冬,是理性的選擇。長期看,梅花香自苦寒來,聰明的資本總是會在市場上無人問津的時候尋找到合意的資產,靜待冬天過去,迎接春天到來。而這個春天,我們想,大概會在2019年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