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穎+楊錦秀++傅雪梅



摘要:利用四川省蒼溪縣141名果農的調查數據和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對果農選擇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果農從事的水果生產年限對果農選擇合作社帶動型組織模式具有負向影響;果農對經營組織的了解程度對果農選擇合作社帶動型組織模式具有正向影響,而政府的宣傳力度對果農選擇公司帶動型組織模式有正向影響;果農的年齡、水果認證情況、技術掌握程度、參與經營組織獎勵情況、熟知果農的參與情況等對果農選擇不同組織模式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響。
關鍵詞:果農;經營組織模式;影響因素;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
中圖分類號: F324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8-0342-04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實行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的雙層經營管理體制,為農業發展、農戶增收打開了嶄新的篇章。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戶與市場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形成農戶與市場間的聯結機制尤為重要,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應運而生。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積極培育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
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根據龍頭公司和農戶之間利益連結關系,又可將主要模式分為龍頭公司+農戶、龍頭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龍頭公司+股份合作社+農戶等3類[1]。根據經營主體的不同,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可歸結為龍頭公司帶動型、農業合作社帶動型、專業農協服務型和批發市場輻射型4種基本類型[2]。譚智心等認為,以龍頭公司為核心的產業化組織模式在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占據重要位置,應著力發展龍頭公司[3]。對此,黃祖輝認為公司+農戶只是我國在經濟轉型時期的選擇,而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才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最終的發展形式[4]。郭曉鳴等從制度經濟學的視角論證了農業產業化模式將最終演變為合作社一體化和農工商綜合體2種模式[5]。
農戶參與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的影響因素一直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李敏等運用二元Logistic模型對農戶參與合作社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發現文化程度、合作社的服務水平和技術培訓的次數等與農戶參與合作社的意愿有顯著相關性[6]。除此以外,張啟文等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從農戶特征、生產能力和個人認知等3個方面對農戶參與合作社的意愿進行分析[7]。程愛華等運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從農戶自身因素和合作過程2個方面對農戶與龍頭企業的合作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發現家庭規模和技術指導對農戶參與的意愿具有正向影響[8]。
現有研究大部分都是從理論角度來論證各種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的優劣方面以及各種帶動主體與農戶間的博弈關系,對于某類特定農戶個體選擇不同類型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基于對四川省蒼溪縣果農的調研數據,運用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對果農選擇不同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期為促進果農選擇與公司、農民合作社的合作,實現水果全面產業化經營提供依據。
1區域概況與數據來源
1.1區域概況
蒼溪縣作為我國紅心獼猴桃第一縣、全國安全健康食品供貨基地,已經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綠色食品標志和國家出口基地認證、歐盟認證、質量安全體系認證和植物新品種保護認證,且紅心獼猴桃被列為“廣元七絕”之首。2010年獼猴桃的種植面積僅有0.8萬hm2,截至2014年年底,獼猴桃的種植面積已達到2.21萬hm2,約是2010年種植面積的3倍。隨著獼猴桃種植面積的增加,通過獼猴桃銷售所得的總收入也從2010年的4.5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11.6億元(圖1)。截至2014年年底,蒼溪縣已發展37個獼猴桃種植鄉(鎮),其中建設標準化基地1萬hm2,生態庭院基地 0.5萬hm2,野生獼猴桃及加工原料基地0.71萬hm2,年產鮮果7.6萬t。按照公司+基地+業主、公司+專合組織+社員等模式,建成白橋、三井、印宜、玉紅、大金、池口、天新、枊池、金蘭、青龍等現代農業園區,33.3 hm2以上的核心示范園100個,帶動7.5萬農戶從事獼猴桃種植,其中90%農戶依靠獼猴桃產業實現脫貧致富。
1.2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是對蒼溪縣歧坪鎮、陵江鎮、龍王鎮、永寧鎮等4個鎮種植獼猴桃的果農進行調研所得,共發放問卷150份,收回有效問卷141份,有效率為94%,有效問卷的具體分布如表1所示。
2模型構建、變量假設
2.1模型構建
本研究將果農對于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的選擇分為直接與市場交易、合作社帶動型、公司帶動型3種類型,而這3種類型間沒有主次順序,所以本研究選擇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來分析果農選擇的影響因素,將其定義為lnp(y=j|x)1p(y=J|x)=αj+∑k1i=1βjiXi+ε.其中:X為解釋變量;y為直接與市場交易型、合作社帶動型和公司帶動型3種形式;α為估量;j=合作社帶動型和公司帶動型;參照項J=直接與市場交易;k為解釋變量的個數(k≥1);βji為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Xi為解釋變量(i=1,2,…,n);ε為隨機擾動項。
2.2變量選擇
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果農的個體特征、家庭特征、生產特征、認知特征及外部環境特征等5個方面對果農選擇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的影響因素展開深入研究,自變量分類說明如表2所示。
果農個體特征包括果農年齡、文化程度、從事水果生產年限和兼業情況。果農年齡和從事水果生產年限會影響自身的精力和所遇的種植難題,文化程度會影響自身對于生產技術以及銷售方式的接受能力,果農是否兼業影響果農對水果收入的重視情況。一般來說,果農的年齡越小,生產水果的年限越短,文化程度越高,選擇合作社或公司型組織模式的積極性可能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