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鋼銳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人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生活方式逐漸多元化,這就造成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丟失,從而嚴重影響了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新時期如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保護,這成為當下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思考的一大問題,必須要給予高度重視。鑒于此,文章就多元主體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行研究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多元主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在文化遺產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軌跡和文化,它蘊藏了非常珍貴的我國民族獨特的精神文化、創造力以及思維方式,體現出我國出色的生命力及創造力。因此,維護并使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益于宣揚我國的民族文化傳統,有益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強以及國家的統一,有益于加強各民族人民的自信心,有益于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但是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存在較多的問題,相關工作人員必須要給予高度重視,確保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傳承。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它包括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等。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分析
(一)動態性特征
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人類世代相傳得以保留和延續,這一過程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原樣傳遞。每代傳承人因其所處的特定社會空間往往會有意或無意地增加或減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甚至對其進行徹底變革。因此,動態性可以理解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形式的跳躍性和不確定性,這被認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方式。
(二)非物質性特征
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觀察了解和學習,往往需要通過一定的媒介來進行,因為其通常不具備特定的物質形態。但這并不是指其與物質完全無關,而是指其更側重于以一種非物質的狀態存在,尤其是精神領域創造活動及其結晶。也有些學者將其表述為“無形性”,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具體的物質形態,也不能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因此當其受到損壞時,人們一般不能立刻察覺。相對于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容易被忽略。由此可見,相對比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更加困難和繁瑣。
(三)獨特性特征
獨特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別于其他人類遺產的內在屬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初是為滿足人類生產生活需要而出現,因此在不同地區的風格、內涵完全迥異的民俗氛圍中發展起來的文化本身及其發展過程不可避免會具有明顯的獨特區域性烙印,而這種獨特性是難以被模仿的,正因無法復制才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更為珍貴。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一)出臺了相關政策
自從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后,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日益重視,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法規文件來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出臺,標志著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入有法可依的時代。此外,我國的十多個省市也針對各自的實際情況出臺了地方性法規文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完善了工作機制
在管理機構層面,文化部牽頭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及聯席會議制度,文化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從政策、規劃、項目申報與評審及傳承普及方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專業機構層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機構,它承擔著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具體工作,以其為依托的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是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開展地區和國際性合作的重要平臺;在咨詢機構層面,文化部領導下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則負責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咨詢、論證、評審和專業指導。
(三)建立了各級專業網站
目前我國從國家到地方都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網站,形成了國家、省、市、縣四級網絡,這些專業網站的建成和運營,大大加快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進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的信息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我國還確立了傳承人制度,興建了國家級和省級的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這一系列舉措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
四、多元主體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
(一)政府方面的措施
首要的是政府必須明確立法原則,完善法律體系,將法律落到實處。立法時,除了要完善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關條例,還應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改變目前“重立法,輕實施”的思想觀念,建立監督機制,時常考察法律實施情況,使法律保護切實發揮作用。政府代表公眾權威要調動多元主體的積極性,加快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規范檔案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需要全社會協同參與,它不只是政府某個部門或個別單位的任務。這就需要加大對公眾宣傳力度,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在全社會形成一種重視、支持、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同時要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檔案管理,設置專人專職,細化管理工作,避免對已經建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造成損害。
(二)教育方面的措施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及者”,中小學尤其是民族學校要注意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有些少數民族地區采取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啟蒙,例如編排民族風格課間操、進行校園傳統文化建設等。這種做法寓教于樂,其他學校可以此為借鑒,探索符合白身的傳統文化教育方式。而各高校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研究;另一方面要多形式地對學生進行宣傳和引導,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擴大影響力,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受眾面。師資力量是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的重要影響因素,各高校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能力,同時高校圖書館應與當地文化部門或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館相結合,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完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體系。
(三)傳承者方面的措施
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初來源于生活,想要讓它得以世代傳遞的最好途徑就是使之回歸生活。傳承者首先要改變思想觀念,以開放的心態傳播和教授自己所繼承下來的傳統文化和技能,改變因落后觀念造成的傳統技藝后繼無人的局面。傳承人要在繼承的同時保持其現實價值,只有可以滿足人們需要的文化遺產,才能不被時代淘汰。傳承者們需要做的不僅是“傳遞”,還要“創新”,使非物質傳統文化符合現代社會的生產生活需要,使其與現代主流文化相融合,以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和發展活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于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相對比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更加困難,加之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形成,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更加難上加難。對此,國家必要從多元主體視角出發,通過加強政府干預、提高教育水平以及改善傳承人觀念,從而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的蘭州太平鼓[D].南京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