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就業局勢總體穩定,總量壓力不減問題仍然存在。由于女大學生在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上具有特殊性,所以在女大學生畢業后求職往往遇到阻力,既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又有自身因素的影響。隨著男女兩性差異就業的爭議不斷浮現,促進女大學生群體就業成為國家亟待解決的問題,這需要政策支持、法律保障、文化引導、教育革新、個人提升等多方協作,發揮合力。只有消除就業中的性別差異現象,才能真正保障女大學生成功就業、滿意就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關鍵詞:女大學生;就業;性別差異;原因;對策
婦女的經濟狀況是衡量婦女社會地位的重要指標,婦女就業滿意度更是影響社會發展和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近年來,男女兩性就業差異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熱點,尤其是女大學生就業難、勞動報酬不對等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大學生就業性別差異分析對于促進男女兩性平等,減少社會矛盾,全面建設更加公平有序的小康社會具有具有意義。
一、大學生就業的性別差異分析
(一)就業機會顯現性別差異
據《2016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報告》數據顯示,僅在大學生初次就業率上,近兩年男大學生比女大學生要高10個百分點,女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在勞動力市場普遍存在性別隔離現象,而一個社會性別隔離程度越高,收入的性別差異就會越大,男女在勞動力市場中的不平等越嚴重。從整體上看,我國女性在眾多行業中都處于被排擠的地位,據《黑龍江婦女社會地位研究》數據顯示,在國民經濟行業20個分類中,女性占60以上比重的行業只有3個,男性占60以上比重的行業有8個。女大學生在求職市場屢受重創,有些用人單位崗位設置上明文規定性別要求,有些單位使用潛規則將女大學生排除在外。這種成文和不成文的招聘默契嚴重挫傷女性求職信心,同時造成了人才資源的閑置和浪費,無形中提高了企業雇傭男性的用人成本。
(二)職業分布顯現性別差異
與男大學生相比,女大學生所從事職業層次相對較低,社會地位較低,技術含量較輕,崗位升職空間較小,難以打破職業分配上的玻璃天花板,在低端就業行業邊緣化特點突出。根據麥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的調查,在金融、醫藥、能源、信息等熱門的行業,從業者中男大學生的比例明顯高于女生,提供給女大學生的職位大多集中在工作技術含量低,工作勞動強度大的商業、服務業性質職業。即使男女大學生在同一職業領域,但是女大學生進入高級管理層次的難度較大,例如教育行業中,女教師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稱的比例遠低于男教師,“玻璃天花板”現象稱為女大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瓶頸。
(三)薪酬待遇顯現性別差異
根據《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的調查數據顯示,在2015屆本科畢業生所從事的職業里,就讀“軟件工程”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專業的畢業生平均月收入最高,“計算機與數據處理”類職業薪酬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達5039元,“互聯網開發及應用”類職業以平均月收入5017元緊跟其后。此外,國際經濟與貿易、土木工程,也是畢業半年后收入較高的專業,其中,“經營管理”類職業月收入4148元,房地產經營月收入為4673元,金融(銀行/基金/證券/期貨/理財)月收入4663元。而總體排名較為靠后的包括英語、漢語言文學、財務管理等專業畢業生。結合本科和高職高專高薪職業類榜單,前5名高薪職業類完全一致。而據職業分布在男女大學生中的規律來看,從事計算機、經營管理類等高薪職業的大多為男性畢業生,女大學生主要所從事英語、漢語言文學、財務管理相關職業。報告根據以上數據我們不難發現,男女大學生因職業分布的性別差異導致收入相差巨大。即使在同一行業,同一職業中,由于女性職務、職級普遍低于男性,收入水平與男性仍有較大差距。除此之外,男女畢業生還存在同工不同酬的差別待遇。例如本在女性占優勢的醫護等行業中,男性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月收入比女性要高。
二、女大學生就業差異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文化因素分析
1.傳統社會性別文化的影響
在當今社會,女性進入勞動力市場,共同撐起家庭收支已經成為普遍現狀,但是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性別文化觀念和性別角色分工將家庭責任寄托在女性身上,希望將無償勞動如“相夫教子”之類自然歸咎于女性,從而實現美滿幸福家庭建設,因此家務勞動成為女性的本質工作,因此在家庭和事業之間發生沖突時,女性往往迫于傳統觀念和家庭壓力放棄事業,回歸家庭。目前,社會對于女性家庭角色的期望要遠遠高于對其社會角色的期望。女大學生畢業之后面臨著成家問題,毋庸置疑地女大學生會受到這些困擾的束縛和牽絆,從而影響到自身職業發展。
2.相關法律保障滯后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女性自身素質的提升,女性勞動權益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和進步,同時也對女性勞動權益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關于女性勞動權益保障方面的立法及修改調整相對于其他法律是慢的,如女性勞動特殊保護的《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和《女職工禁忌勞動范圍的規定》分別頒布于1988年和1990年,而從21世紀起我國發展變化十分巨大,所以這些法律法規并不能完全適應新情況、新問題。另一方面,女性勞動權益保護政策過于籠統。我國的《憲法》、《婦女法》和《勞動法》等法律法規明文規定婦女享有平等就業以及選擇職業的權利,但這些法律法規多以原則性和倡導性為主,過于籠統的規定對就業方面的性別歧視并未作出直接解釋或定義,在實踐中難以找到確實依據來執行,對拒絕或變相拒絕雇傭女性的用人單位沒有剛性懲罰措施,女性的勞動保障權益仍然沒有得到充分的維護。
3.大學教育模式的弊端
我國高等教育水平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但是仍然存在不利于女大學生未來就業的缺陷。首先,從整體上看,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存在滯后性。學校對女學生和男學生的專業課程設置相同,缺乏與女學生身心特點相結合的課程探索,忽視女學生優勢的發揮。其次,缺乏專門針對女學生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目前高校對女學生的專門的就業指導處于空缺狀態,基本都是講座和輔導員講授的一般就業指導課程,缺乏更具權威性和針對性的女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心理咨詢,因此就業指導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二)市場因素分析
1.勞動力市場供過于求
近年來,我國勞動力市場競爭越發激烈,勞動力供過于求,加上傳統的社會性別角色分工,致使用人單位本能地想到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容易因為家庭責任而放棄工作,以至于用人單位培訓和招聘成本的增加,從而將女畢業生拒之門外或將該群體安置在薪酬較低的崗位上。在這種惡性循壞的結構連中,女性剩余勞動力更加難以就業。此外,勞動力市場上存在的行業性別隔離現象使傳統的性別文化觀念更加深刻影響女性的專業選擇?;凇洞髮W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女大學生從事的就業門檻低的工作形成慣性,高層次崗位對女大學生的性別歧視更加嚴格,女性勞動力市場資源留存量更多。
2.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益優先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市場主體的用人單位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為首要目標,所以企業錄用求職者的首選條件就是為企業創造最大價值。而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特征,用人單位往往需要對其付出額外的報酬和其他福利保障待遇,并且給予對女性傳統性別角色認知,女性不如男性創造的價值多的觀念使得用人單位不愿意招聘女性員工。女大學生畢業后從年齡上和心理預期上都達到了結婚生育的臨界值,工作步入正軌成了大多數女員工的計劃婚育期,婚假、產假等是用人單位不得不履行擔負的員工福利,這不僅影響了用人單位的經濟效益,同時需要支付大額費用,增加了用人單位成本。此外,由于女性的退休年齡比男性早,縮短了工作時間,女性比男性所創造的價值要少。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女大學生畢業后就業質量及勞動報酬。
(三)女大學生自身因素分析
1.心理因素
現今社會,女大學生無論在知識水平還是工作能力方面都不遜色于男大學生。與男學生相比,女學生在耐力、持久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方面都更具優勢,此外,女學生情感細膩、觀察細致、心靈手巧,這些優點甚至使得女大學生在眾多工作領域所取得的成績都優于男性。但是,有些女大學生對自身的社會角色定位以及對自身工作能力的判斷都無形中成為就業的門檻;此外,有些家長對女學生的過度保護使她們形成遇事膽怯、優柔寡斷、感情用事的性格,這也是女性傳統工作領域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
2.生理因素
新中國成立以來,女性得到了解放,女性的社會價值不斷得以實現。在文化大革命那特殊的歷史年代中,“鐵姑娘”成為時代的楷模,雖然那個年代的社會性別角色定位忽視了女性的生理特征,給女性身體造成了一定傷害,但也印證了當時“誰說女子不如男”的時代號召?,F如今,無論是在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女大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和實踐并獲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但是,從生理上講,女學生在體能方面往往不如男學生好,所以考錄到工作中的體力需求,用人單位往往選擇體力更強的男性求職者。
三、促進女大學生公平就業對策分析
(一)改變社會傳統性別觀念
傳統的社會性別文化觀念和性別角色分工將照顧家庭完全歸責于女性,以至于造成女大學生難以在求職和工作中找到滿足感。而這種封建的社會性別角色定位并非朝夕之咎,要想改變女性在社會中的不平等地位和不公平待遇,就必須從改善社會性別觀念著手。要在全社會建構先進社會性別文化,在全社會倡導和宣傳社會性別平等,破除勞動力市場和家庭中的傳統性別分工,消除在傳統社會文化概念中的性別歧視與性別偏見。力求務實有效地樹立正面的、成功的女性形象,促進女性發揮社會作用、實現自身價值,擴大女性社會性別角色的社會認可度,從而改善女性在求職就業中的被動地位。
(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我國保障女性就業權益的法律、法規對于花樣百出的用人單位來說,其規制作用是有限的。中國的社會保障事業全面開始運作的時間很短,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就要常抓不懈,推陳出新。制定相關專門法律法規,積極采取措施杜絕勞動力市場中的性別歧視,如禁止用人單位在招聘中對女性采取直接限制、隱形限制,在相關法律中規定用人單位勞動者最低性別比例。還應該在全社會建設質量過關、價格平民的公共魚兒幼兒機構和敬老養老機構,不斷促使女性從繁重的家庭勞動中解脫出來,將精力用在提高自身素質和工作能力中去。
(三)改革高校人才培育機制
高校的培育機制應該緊跟時代步伐,設置適合不同群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高等教育可以針對女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教授帶有性別視角的教育內容,強化女大學生的社會性別觀念,使女大學生群體形成“四自”精神,努力強化自身素質和實踐技能,培育女學生認知自我,發揮優勢,把對女生教育培養與她們的職業規劃緊密結合起來。同時,高校應將就業指導課程與女大學生身心特點結合起來,對其進行專業的就業指導。
(四)完善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
不斷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體系,一方面,國家應該支持多樣化的就業形勢,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政策保障。尤其設置適合女性身心特點的崗位,發揮女大學生的優勢特長,促進女畢業生成功就業、滿意就業。另一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強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府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扶植大學生創業是大學生畢業安置的重要舉措,相關部門應該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創業體系,通過全社會共同合作,鼓勵女大學生創業,促進女大學生實現自主創業。
(五)提升女大學生自身素質
“外因是條件,內因是關鍵”,女大學生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是成功就業和未來發展的關鍵。首先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不好高騖遠,不妄自菲薄,增強自我認知能力和承受壓力能力,使自己能夠積極的面對就業過程中的挫折和阻力。其次,“打鐵還需自身硬”,在校期間,女大學生應該主動地提高自我修養和知識儲備,積極利用課外實踐參加實踐活動,提前了解未來就業方面和所需要具備的能力,為畢業后成功就業打好基礎。
基于以上論述,女大學生就業性別不平等是我國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究其原因復雜面廣,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方方面面。這就需要政策支持、法律保障、文化引導、教育革新等多方協作,發揮合力,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男女兩性平等就業的人才使用制度,促使擁有先進文化的女大學生能夠有同等機會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楊慧.80后女大學生就業狀況與性別差異分析[J].婦女研究論叢,2014(03).
[2]李娜.黑龍江省女大學生就業性別歧視分析與對策研究[J].學理論,2012(02).
[3]王小燕.歧視消除:社會公正視角下的女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J].滄桑,2008(01).
[4]耿興敏.對女性“亮紅燈”“設門檻”就業歧視何時休?[N].中國婦女報,2017-04-13.
[5]施冰冰,劉寶.女性就業歧視:改變看不見的劣勢[N].中國經濟導報,2017-03-31.
作者簡介:伊佳(1990-),女,滿族,黑龍江省五常市人,現供職于黑龍江省婦女研究所,見習研究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婦女權益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