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君
摘要:隨著人力資源理論的深入,其在高校人資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了更好地促使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的科學化,對其現狀進行分析研究,積極探索相應對策就顯得非常重要。
關鍵詞:高校人資;人力資源管理;現狀分析;研究對策
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讓人才作用發揮的越來越重要,做好人力資源管理已經日漸成為各行各業所需要關注的重要內容。對于高校來說,同樣需要積極探索人力資源管理的科學化、高效化路徑,其不僅關系著高校內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更加關系著整個教育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因此,針對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的現狀進行分析,解決其存在的各種問題,積極尋找相應的應對策略應當成為高校所需要關注的重要內容。
一、我國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的現狀問題
1.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守舊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逐漸趨于規模化、體系化,人事制度的管理主要是高校傳統人力資源管理的內容。這就讓很多院校在進行人力管理過程中沿用陳舊觀念,無論是觀念上還是管理的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陳舊思想,同時還有著以前行政命令式的思想與方式。其讓院校的師資方面、教學、科研等等方面的引進工作出現不足,導致院校人力資源管理水平難以提高。
2.管理制度上的不規范
科學、合理個管理制度能夠促使人力資源的管理更加高效,能夠讓高校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建設更加規范化。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科學水平還有所欠缺,管理制度上還與目標存在一定差距,很多管理制度上不規范性依然存在,這對于高校的人資管理,對于人力資源的利用都難以產生有力作用。
3.綜合評價制度的不合理
對于高校來說,有效的檢驗人力資源的方法,就是綜合評價制度,這樣的綜合評價制度有利于提高高校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但是依照當前的情況來看,高校中的綜合評價制度缺乏嚴謹的統一的評價標準,所以不能很好的對高校教職工進行準確的評價。這就難以激發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難以讓其在對自身正確認識方面發揮作用,難以讓教職工感受到院校對其所一直持有的關注。
二、高效人力資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1.更新創新型管理觀念
首先,學校領導要堅持以身作則,從自身做起,高度重視人力資源的管理,不斷提高自身管理理念水平,發揮創新管理觀念作用,不斷促進高校的人力資源的有效運用,推動高校的持續發展。其次,院校領導所具有的創新型理念的應用要注重結合院校實際,從院校本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將其予以合理利用。只有讓院校的管理理念與教職工的個人情況相結合,才能夠真正讓新型管理理念發揮作用。第三,高校為了構建新型人力資源管理體系,需要注重做好人才的引進,通過現代化人才的引用,讓其人資管理理念注入院校的管理之中,豐富院校人力資源管理的內容。
2.規范高校的管理制度
教育體制在不斷的發展變化,高校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也要堅持與時俱進原則,堅持做好相應的改變,通過制度的構建讓人力資源管理更加規范,讓人力資源管理更加科學、合理。首先,院校要結合時代發展的情況構建符合本校發展特色的管理機制,這種管理制度并不是為了特色而“特色”,而是在符合院校需要的基礎上予以創建的。這就需要院校人資管理人員真正走入到教職工工作一線中,了解其實際情況,以此為基礎進行制度的規劃和實施。其次,高校所進行的人資制度建設需要注重將團隊理念融入其中,也就是說人力資源管理絕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一個部門的事情,其更重要的是一個團隊的事情,只有院校的人員組成一個強有力的團隊,才能夠保證人資管理更加高效和高質。第三,為了更好地促使院校人力資源管理的有效實施,為了在人力資源配置上需要實現最優化,需要建立一定的人才流動機制,實現人才隊伍的最優化,才能夠讓人才“流動”起來,才能夠讓高校人資管理部門為更好地組建高校教職工隊伍而發揮作用。
3.完善人力資源管理的考核系統
人力資源管理效率質量的提升需要依靠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來保證,而有效的人資考核制度并不是“憑空產生”,其既需要依托于原有制度而建立,也需要在原有考核機制上予以創新,并結合院校自身的發展特色,融入相應的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從而讓考核機制發揮更大的積極性。首先,院校在進行人力資源考核的過程中要注重將多種元素融入其中,對教職員工的考核盡量全面,讓其各自優勢得以更好體現,通過全面的考核對其崗位進行安置和相應調整。其次,院校要注重對不同職位的教職工進行不同標準的考核,通過制定高端人才考核方式和普通教職工考核方式,達到對人力資源考核的公平性、規范性。
三、結語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地,作為向社會輸送人才的根據地,更加需要從自身做起,做好人力資源的管理,做好人力資源的配置,只有堅持從人力資源管理入手,積極探索更好的人力資源體系建設路徑,才能夠讓高校的發展越來越好,才能夠讓高校的科研質量越來越高。
【參考文獻】
[1]顧顏勝,王桂霞,趙明鍇.淺析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的現狀與對策[J]. 經濟師,2015,(10):238-239.
[2]陳君.地方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5):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