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亞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倡導文化自信,我們在加快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同時,踐行文化自信,讓中華文化深入人心。一座城市的崛起,不僅僅是高樓大廈的崛起,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崛起,這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時代使命和歷史責任。
關鍵詞:城市軟實力;圖書館社會;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0-0213-02
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圖書館踐行文化自信方面要承擔的更大的使命與擔當。前些年以來,文化部、財政部出臺意見明確,全國所有公共圖書館實現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全部免費開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這無疑為廣大公民的閱讀提供了更大的保障,所有人對知識的渴望是沒有障礙沒有門檻的,每個人都有權利用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與生活,而我們的圖書館,便承擔了這樣一種責任,給公民提供平臺,從而更好地推動社會進步和城市發展。這一舉措,不僅惠及社會公眾,其意義尤為深遠。我國有13多億人口,但據資料顯示,我國并不是真正的“閱讀大國”,有很大一部分人群由于種種原因不怎么閱讀,也基本上游離于來自書本的教示功能之外。但是,一個全面免費開放的舉措,將一定程度地改變部分人群遠離書藉、遠離精神文明成果這樣一種現實。
1 明確任務提升城市軟實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如果沒有文化的繁榮發展、離開了文化的支撐和智力的保障,就不可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文化軟實力,是相對于國內生產總值、城市基礎設施等硬實力而言的,是指一個城市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影響自身發展潛力和感召力的因素,圖書館便能影響一個城市的軟實力。當人們在空閑時間里愿意擠出時間來閱讀了,那么我們的文化素養便能在日積月累中提高,在科教興國的時代,知識是生命的力量,只有充實大腦武裝自己,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獻出自己的力量。公共圖書館是文化基層建設的載體,也就是說,公共圖書館應承擔起文化基層建設的義務,鼓勵更多的人投身到閱讀之中,充實更多人的大腦,公共圖書館應提高服務水平增強自身力量,并穩穩地扎根于高樓大廈之中,以數量與質量取得文化的勝利。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曾將綜合國力分為硬實力與軟實力兩種形態。文化軟實力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我們黨和國家已經把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戰略著眼點,文化軟實力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一個民族的復興,必須有文化的復興作支撐。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而繁榮興盛中華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為根本途徑。為此,就要樹立“文化軟實力是重要國力”的觀念,把文化產業列入國家戰略,大力推動和扶植文化產業。要詳細制定文化發展戰略目標、戰略措施和文化發展政策,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推動其發展成為國家戰略性產業,做到“國家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2 把握內涵,提倡傳統文化
另外,提倡我們的傳統文化也是公共圖書館的任務之一,習近平同志指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所以我們要增強文化自信,因為傳統文化是聯系中華各民族的精神紐帶,傳統文化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只有國人心里種下了傳統文化的根,走到哪都不會忘記祖國。所以,我們的公共圖書館應該鼓勵國民多多閱讀傳統文化典籍,領略四大名著風采,體悟唐詩宋詞韻味。把傳統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提升公民道德素養和科學文化素養,積極培養閱讀這么一個良好的習慣,就能從本質上提升中國人民的素質和道德水平。
近代以來,每當我國歷史發展出現重大轉折的時候,傳統文化問題都會成為思想學術界熱烈討論的課題。現在,我們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否能成為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呢?事實證明,每個人的心里只有心存民族信仰和祖國,才能為奉獻社會而不遺余力。
3 融入生活,呼吁全民閱讀
北京市一家餐館提出一項規定,所有顧客在用餐時均要上交手機,以避免用餐時各自捧著手機毫無交流的情況。可見,在21世紀信息發達的年代,各類電子產品充斥了人們的生活,甚至在最重要的環節——每天的用餐,人們也機不離手,而如今網站上各類電子書也都競相而上占據人們生活。那么圖書館呢,人們給圖書館的時間幾乎沒有了。
對此,作為公共圖書館,應該做出一些舉措促進全民閱讀,比如在館內設置茶水桌,桌旁放一些書籍和報紙,在我印象中,喝茶看報是融為一體的。然后舉辦一些書籍積分活動,以閱讀書籍數量和借書次數換取積分獲得禮品,這可以成為增進小朋友閱讀量的重要舉措。當以這種方式提高閱讀興趣后,閱讀便自然而然會成為一種習慣。把好習慣帶進生活,呼吁全民閱讀,做好閱讀推廣,是圖書館人的責任。只有把閱讀融入生活,才能促進全民閱讀,只有全民閱讀,使人們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去閱讀,才能提高一個城市的軟實力。歐洲的孩子閱讀量大,猶太人閱讀量更為驚人,他們之所以在世界各領域取得非凡的成績,與小時候的教育和閱讀量息息相關。
4 深入民眾,關注精神世界
圖書館是人類精神的棲息地,是人們的終身學校。一座城市的公共圖書館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形象,是這個城市靈魂的窗口。我們的大城市圖書館,便是我國公共文化的領頭羊。隨著我國城市化的發展與人口的增加,我們不斷在增添城市的負擔。在枯燥而無聊的生活中,人們的心靈越來越空虛,許多欲望得不到滿足,于是他們發泄在酒吧,發泄在娛樂場所,發泄在光天化日的消遣中。圖書館此時此刻,應以驕傲的姿態立足于高樓大廈之間,給城市熱島帶去一片綠蔭,給城市的人們帶去文化的力量。必須重視圖書館文化的建設,培育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圖書館文化,不斷提升圖書館的核心競爭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推進圖書館事業的不斷發展,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文化自信這個重大課題作出積極的努力。
綜上來說,圖書館肩負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的責任,它作為城市文化軟實力的象征和推動文化自信重要平臺,應該鼓勵全民閱讀,堅持閱讀傳統文化的方向,挺直歷史的脊梁,中國人的脊梁,讓一座座城市不僅僅是從經濟層面提升,更要讓每個人的心靈富有,為城市熱島帶去陰涼。
參考文獻
[1]張岱年.《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89年03期.
[2]賈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背景下的圖書館文化建設》.
[3]新華網記者,趙銀平.《文化自信——習近平提出的時代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