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東明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6-0158-01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義務教育得到了巨大的成績,但是,同時也使得許多并非真正“合格”的小學畢業生直接進入初中,導致數學學習成績比小學呈現出更嚴重的兩極分化趨勢。而農村學校比城市學校表現得更為突出,其中,又以八年級表現尤為明顯,學困生比例進一步擴大。這種狀況直接影響著大面積教學質量,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造成這種分化的原因有哪些?怎樣預防?結合本人多年的教學實踐,作了一些思考,拋磚引玉。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雖然農村的發展非常快,但是政治、經濟、文化、信息等仍然相對落后,以及優秀教師向城區流動,許多學生的學習習慣從小并沒有得到良好的訓練和科學的培養,他們的學習大多處于自發狀態,或簡單的被動狀態,數學思維缺乏理論指導上的科學性,小學階段數學學習的簡單重復,又使得表象上的高分或較高分,未能把這種問題凸現出來。
沒有很好的學習習慣,也表現在學困生的學習意志薄弱。初中數學特別是八年級階段容量增大,難度加深,教學方式的變化也比較大,教師輔導相對減少,對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要求增強,適應性強的學生穩定下來了,而不少適應性差的學生表現出學習情感脆弱、意志不夠堅強,在學習中,一遇到困難和挫折就退縮,甚至喪失信心,導致成績下降。
2.缺乏濃厚的學習興趣
進入初中以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興趣。而農村初中生的學習生活由于不像城市學校和家庭那么重視和豐富多彩,七年級由于數學相對簡單,學生尚能應付,到位八年級,學生就很難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筆者在六所農村中學(包括九年制學校)的八年級下學期,對4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對學習數學有興趣的有266人,占66.5%,其中有直接興趣的71人,占17.75%;有間接興趣的153人,占38.25%;原先不感興趣或基本不感興趣的134人,占33.5%,其中直接不感興趣的61人,占15.25%;原本有點興趣,后因種種原因興趣減退的73人,占18.25%。調查顯示,學習成績與學習興趣有密切的聯系,興趣比較淡薄的學生學習成績也比較差,興趣的增加與減少直接導致成績的提高與下降。
3.未能形成較好的數學認知結構
八年級數學教材結構的邏輯性、系統性比七年級之前數學要強得多。教材知識銜接上所學知識都是以前面所學知識為基礎;技能、技巧的掌握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須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學生對前面所學的內容達不到規定的要求,不能及時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就造成了連續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跟不上集體學習的進程,導致學習分化。
4.不具備適應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
八年級數學學習分化最明顯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數學課程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要求有了明顯提高。學生正處于由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向以抽象思維為主過渡的又一個關鍵期,沒有形成比較成熟的抽象邏輯思維方式,而且學生個體差異也比較大,有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快一些,有的則慢一些,便表現出數學學習接受能力的差異。有年齡特征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教師沒有很好的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要求去組織教學活動,指導學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適應性。
二、遏制分化的對策
興趣是推動數學學習的主動力,能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形成較強的求知欲,積極主動的學習。從七年級,就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其體驗到成功的愉悅;也可以成立興趣小組,用趣味性數學題目開拓學生視野;還可以創設一個適度的學習競賽環境,優化學習的氛圍,當然,農村中學的教師更需要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和教學藝術。
1.教會學生學習
有一部分學困生(特別是女生居多)在數學上花的力氣并不少,但成績總是提高不了,甚至到了八年級明顯下降,這是學習不適應性的重要表現之一。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一方面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學習觀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和學習心理輔導。
2.加強思維訓練
要針對學困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不適應數學學習的問題,從七年級數學教學開始就加強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訓練,把教學過程設計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還學到了數學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奠定較好的基礎。
3.合理分層教學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可以根據雙基情況和思維差異將顯示分成3至4個層組,每一個組在課堂提問、活動要求及作業布置上作不同的要求。使優等生吃得飽、中等生能消化、學困生不厭學。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有飽有餓效果差”的現象。
根據近年課任情況可修改,我校七年級(2)班升入八年級時,數學課原來是一位年輕的任課老師所帶,成績太差,他認為不可能提高上來,已沒有信心。根據學校安排,我接手后,先對全班48名同學測試摸底,將他們分成A、B、C、D四組,上課時按不同的難度和深度,分別指定不同的學習、活動內容,課后也布置要求不同的作業。并讓四組同學分別對應成立“師生”關系;A組對B組、B組對C組、C組對D組進行作業檢查和輔導,此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自信心和責任意識。一個學期下來,全班平均數學成績在教研片由原來的班級第19名上升為第6名。
4.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心理學認為,人的認識過程與情感是相聯系的。特別是初中生,對某一學科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情感密不可分,他們往往不是從理性上認為某一學科重要而去學它,常常還因為不喜歡任課老師而放棄該學科的學習。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保證和促進學習的重要因素,特別要對學困生熱情輔導、真誠幫助,從精神上多鼓勵、學法上多指導,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提高學習能力。
總之,面向新時期的農村中學數學教學,要把握課程改革的契機,把握時代的脈搏,最大限度地減少分化,大面積的提高教學質量,落實素質教育,為升入九年級和高中打好堅實的基礎,為我國的基礎教育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