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浩
摘 要:隨著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學模式發生了很大轉變。其中,民辦院校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較多,該文結合現代民辦院校的發展現狀闡述了比較突出的問題,并通過實地考察、相互學習,總結了一些轉型發展經驗。
關鍵詞:民辦學院 轉型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4(c)-0206-02
1 民辦學院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 發展現狀
民辦學院是教育部對公立大學民辦二級院進行規范而出現的高校辦學模式,它的發展是一個不規范到規范的歷程,在發展中出現了種種問題和矛盾。近些年,隨著社會人才需求的不斷更新,高等院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模式也要隨之發生改變。
1.2 存在的問題
在民辦學院的建設、轉制、發展的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比較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理念的滯后。民辦院校的創建均依附于傳統的高校,即便一部分高校已經獨立辦學,但仍然受到傳統理念的制約。辦學的思想和模式的創新程度不高,很難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第二,人才培養方案缺乏針對性。人才培養方面的質量將直接決定高校的教學質量,部分民辦院校在做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時,只是幾個老教師將原有方案改一改,做了簡單的修訂工作。工作開展的不夠全面,缺乏系統性、時效性、針對性等,未能充分有效結合專業發展制定整體規劃。
第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高。學生的入學條件決定了其原有知識背景偏低,自主學習的能力不高。而現有的教師,尤其是資歷較深的老專家、教授,過于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容易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同時,由于民辦學校成立時間較短,年輕的教師在教學方面的經驗則相對缺乏,對于學生的學習方式指導不到位、教學的整體把控能力不高。
第四,教師應用技能欠缺。近兩年,國內的普通高校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很多文件、理念在各個層面提出,但就具體的實施效果而言,一線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比較不足,難以開展真正的應用型教學模式。
2 轉型發展建議
2.1 引進先進的辦學理念,突破傳統模式的束縛
2.1.1 轉變辦學理念
很多發展迅速的民辦院校及時有效地借鑒了國外先進的辦學理念,打破傳統教學模式,與西方人文精神相結合,辦學思想開放、民主。
深入開展模塊化教學改革理念,歷經思想轉變、專業發展為導向、培養模式轉型、課堂教學過程的轉型等幾個發展階段。核心價值觀清晰明確,貫穿于所有的師生及學院工作人員,執行、落實到實處,強烈的氛圍建設,已經從制度管理過渡到習慣管理、文化管理。
2.1.2 標準化的評審機制導向
借鑒國外的專業評審標準及認證模式,有效地促進各個專業學科的發展。結合當地產業結構進行專業結構調整,注重國際化認證體系的指導。
同時,是否可以考慮學生如果幾門專業必修課不及格,考慮降級、調其它專業、甚至是退學的處理,為學生負責,為社會的需求負責。
2.1.3 規范制度管理
學院可以形成“格局、空間、發展”的三層管理理念。格局,屬頂層設計,學院發展的整體規劃,主旨在干什么;空間,中層力量,充分發揮,全面并具有創造性思維地開展工作,關鍵在于怎么干;發展,基層力量,執行到位,重點在于干成什么樣,追求卓效。
系部以制度管理為約束,人文關懷為導向,強化教師的工作職責及工作思想。工作的開展,力爭達到藝術的層面。學院制度的建設可以開展“廢、改、立”原則。廢除長期無效的機制,修改、完善有效的運行制度,設立新時期應對問題的管理體系。
同時,突出學生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很多民辦高校開展了社區化管理,提升學生的自主活動空間,強化學生的歸屬感及主體性。應用型能力的培養以社團的活動為主體及組織形式,社團充分與學科教學相結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2.2 加強基礎性建設,突出應用能力培養
2.2.1 校園環境的建設
舒適的校園環境建設,包括整個園區、辦公室、會議室等,應該充滿生機,體現人文關懷。圖書館建立專門的小型考研自習室,2~8人規模,并配有一定的多媒體設施。
同時,園區的建設與周邊的環境協調、一致。若條件允許,可以考慮大面積的草坪及廣場,視野開闊,鑄就師生廣闊的胸懷。個別高校已開展校園的“4A風景區”建設目標。
2.2.2 應用型氛圍的建設
應用型教學過程的開展離不開整體氛圍的建設工作。可以在教學樓內的開展專業氛圍建設,包括小型展板及各種形式的圖案粘貼,甚至是玻璃上也進行相應的設計。創新實踐基地整體的環境設計,應用性原則為導向。
2.2.3 授課及考核模式變革
民辦院校立足于現有條件,專業課盡可能開展小型班級授課,在課程教學中不斷應用項目驅動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等。同時,轉變專業課的考核模式,提升過程考核的比重,打破學生期末背題、劃題的思想,開展學業成績過程性評價、一頁開卷、教考分離等考核方式。逐步改進學風,形成平時不學習,期末突擊無效的意識與氛圍建設。教學質量、學習效果等方面均會有很大層面的隱性改進。
2.2.4 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
結合地方的社會需求及專業發展趨勢,建立一套完善的、有針對性的、有執行力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體系。
首先,調研各個專業的招生發展規模及趨勢及社會人才領域需求、方向發展為導向,做出科學的、合理的、全面的預判資料,模塊式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其次,教學計劃的動態調整與完善。大一,基礎課不動;大二,基本不動,課程內容更新;大三,內容課程幅度調整;大四,緊跟社會需求。真正做到依托市場需求,進行人才的培養。在保障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實訓實驗室等自行開展組件方案?;A公共課,大班授課。專業基礎課,小班授課,保障學時、提升教學效果。公共基礎課或公共專業基礎課,可以聘請資深老教授兼職擔任;專業課教學,專職教師;只有實踐類課程,考慮企業人員擔任。
同時,系部建立學術型社團組織,充分圍繞學科教育、教學開展相應的社團活動。進一步加強系部的活動,尤其是與課程相關的活動開展。例如,大學生科技協會、大學生計算機協會等。
2.2.5 實驗室的轉型建設
實驗實訓中心建設規劃合理,一線實驗教師參與其中,提出規劃。大氣、整潔、封閉式、半開放式、全開放式有機結合,提高空間利用率。校區的資源對社會半開放,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服務地方需求。
實驗的類型由驗證性逐步向創新型、綜合型等方向轉變,鼓勵教師自行設計、建立小型、微型的實驗室或實訓室,最小的資金投入,保障最有效的教學效果。很多實驗項目來自于相關技能大賽,學習的同時也進行了演練。
2.2.6 注重實踐環節的開展效果
學科的專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緊密相連。專業實習過程結束后,讓學生帶回問題,自擬一個具有行業經歷、符合實際發展的畢業設計題目,指導教師負責審定。
爭取企業資金投入,開展產學研工作。畢業設計的題目來自于企業,實用型為導向,由企業工程師和校內教師共同承擔指導工作。校友會、創業創新第一站,積累成功人士資源及科研基金,開展相關工作。
同時,有效開展相關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等,企業老總參與選題、提問,真實打造實際情景,設立創新創業學分。
2.3 提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水平
人才培養方案為應用型,但師資的能力與水平仍停留在傳統教學理念上,應結合各種模式,廣泛開展教師應用型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制定并實施完善的師資建設機制,定期輸送骨干教師、專業教師開展師資培訓。
同時,結合自身院系特點,開展科研及工程能力應用提高的師資建設工作。將教學科研納入教師考核一項硬性指標,結合工作崗位,進行科研任務的分級量化指標要求。每位教師要具有自己的學生科研團隊。加強教師的企業進修學習能力培養,可以設立假期的額定工作量,作為激勵機制鼓舞教師行業技能的提升。
2.4 有效開展校企合作
加強各個專業實質性校企共建基地、實訓建設,真正做到與人才培養方案對接,保障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硬性條件。校企合作可以進行校內與校外共建模式。校內,共建實驗室,注重功能,對接企業;校外,實質性合作,企業接收教師、學生,開展多模式的培訓。同時,強制性輸送教師參與企業培訓。
校企合作的模式既要靈活,又要追求效果,例如,開展“名工程師名工作室”,證書的專業認證等。在校企合作中,建議在大一讓企業參與導論課相關的行業發展講座,大二、大三進行實訓課程植入,大三開展集中實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