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璽
摘要:從目前來看,我國高職院校法律教學不斷革新,但是隨著法制社會建設的逐步深化,對高素質法律專業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也對高職院校培養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重點結合高職院校法學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問題,研究解決對策,以更好地促進高職院校法學教育工作。
關鍵詞:高職院校 教育現狀 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D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1-0142-01
近年來,隨著我國法制體系不斷健全完善,高職院校法學專業隨之深化革新,尤其是面對新形勢和新要求,更應該結合現狀,不斷查找現階段法學專業教學的問題,并及時研究解決途徑,從而不斷提高高職院校法學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一、當前高職院校法學教學現狀
(一)辦學理念定位不準確
目前來看,多數高職院校在教學方面還存在辦學理念不清楚,定位沒有圍繞人才未來社會發展方向確定,同時更多的高職院校沒有做到與社會接軌。就法學專業教學而言,主要是對學生未來如何更好地為社會盡力量,特別是如何更好地發揮自身所學、才干還沒有清醒的認識,這些對于高職教學發展非常不利。
(二)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針對高職階段教育的特殊性,我們應該加強針對性教育,尤其是要避免過度與本科以及其他高等院校相互模仿,在課程設置上過度求大求全。這樣雖然能夠讓學生涉獵更多的知識,但是對于法律專業而言并不一定能夠促進專業學習的精學熟讀。
(三)學生目標性不強
對于高職教育特別是法學專業學習的學生來說,他們對未來發展方向沒有明確認識,不看好就業前景,這就導致其對法學專業學習興趣不夠濃厚。同時大多數學生即使專心于學業,但是未來的目標還是比較模糊,因此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如何加強對學生學習的引導,特別是如何帶動他們準確定位,不斷強化自身技能的學習和提升就顯得尤為關鍵,這也是高職院校辦學的根本。
二、高職院校法學教育的改進方向
針對高職院校法學專業的實際特點,我們應該堅持以學生為本,以為社會提供人才支撐,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為基點,不斷探索和改進教育方式和途徑。
(一)牢固樹立良好的學風
作為高職院校法學教育專業,我們應該堅持立足專業的實踐性,寓教于樂,重點是授課教師要有強烈的責任感,特別是通過各種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培養良好職業行為和作風,提高職業技術水平,打造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二)堅持搞好因材施教
該學院針對多層次辦學實體,實施不同教學模式,分層教育,因材施教。在高職教學中,一是巧借外力把工學結合課程改革做實,通過推動從單純實習基地到人才培養基地的轉變,從而達到企業、學院、學生共贏。二是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對于法學專業教學,已經不滿足于傳統的“照本宣科”式的灌輸,更多地要求將世界眼光、理性思辨和“學以致用”引入到教學中,不僅僅要求教學內容要“新”,要圍繞著最新的發展動態展開,還要求“深”和“活”,既要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和研究價值,還要能指導自身的實際工作。三是搞好教學創新。多媒體課件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在法學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能夠使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全面優化,使原本抽象、單調的理論、教學活動充滿活力,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運用多媒體課件還能盡量多地為學生提供和專題內容相關的信息,加快教學節奏,滿足廣大學生對信息的需求,特別是有些用口語講解困難的內容,可以通過圖表等形式,簡明直觀地展示,提高教學成效。
(三)強化高職教育引領
一是發揮理念文化鑄魂立道作用。高職學院核心價值理念系統包括辦學宗旨、辦學定位、學院目標、學院精神、校訓等多個方面,對此應該直接導入到學生的政治理論課和道德法律修養課及相應活動之中,做到深入人心。二是發揮活動載體促進文明創建作用。加強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研討學院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思路,廣泛推行學院文化標志,打造校園文化長廊,構建理念引領、制度規范、管理提升、教育培訓、環境塑造和健康關懷“六位一體”的校園安全文化建設管理體系。三是加強校園文化陣地設施建設,利用校園網、廣播站、大屏幕和櫥窗報欄等文化宣傳設施,在宣傳灌輸學院的核心價值理念系統的同時,展示師生員工的先進典型和辦學成就,大力營造校園文化氛圍,鑄魂立道、固本強基、塑形聚力,形成人才培養環境育人的軟實力。
(四)推動法學教育創新
根據企業人才需求和學生升學愿望加快法律專業調整和課程建設步伐,切實推進“一體化”教學模式,把教學方法改革作為教學改革的戰略重點和主攻方向,加快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創設法律教學環境的模擬性、仿真性和生產性,推動課程教學與信息資源的有機融合。同時,從法律教學角度,要按照教考分離的要求,深化培訓教學改革,推進實操教學,切實提高培訓質量。在此基礎上,從法律教學效果看,要嚴格按照評估標準抓好教學管理工作,探索實踐網絡培訓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三、結語
總之,在新時期下,高校教育尤為重要。特別是對于法學教育而言,更應該加強學習方式的改進,通過不斷提升,促進學生培養和成長,從而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英)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 北京:三聯書店,2002.
責任編輯:孫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