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個話題特別受到易友的關注:一是人民幣瘋狂貶值,迫使央行開始出手進行逼空;二是進階版的谷歌AlphaGo披著“Master”的馬甲在野狐圍棋網上肆虐人類,最終以60比0的全勝戰績逼著“圍棋一哥”柯潔發表了“人類千年實戰經驗總結盡都是錯誤的”感言……
關于人民幣是不是還可以繼續“破7”?身為科技小編的筆者無力為大家釋疑。不過針對柯潔也開始對“棋手人生”產生的懷疑,小編在此倒是很樂意為其梳理梳理。
其實,在中華棋文化上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兩大遺產:圍棋和象棋。然而相信很多人都會承認,圍棋的價值和地位實際上是象棋遠遠不可媲及的。
為什么?說到底還是因為象棋不夠復雜,棋局變化少的原因。相比之下,圍棋那19x19的棋盤,號稱最高擁有10的768次方種變化(當然其中很多是不合理的走法),能留給人類有限大腦的想象空間實在太大……
與其說高手過招比的是心態和經驗,不如說終究比的還是腦力計算——心情的好壞固然會影響到計算能力,而經驗的多寡也必然會有助于減少計算深度和加快計算技巧。
如果說計算力是決定一場棋局勝負的關鍵,那“AI(人工智能)必勝人類”的結論似乎是不需要辯駁的。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人類的計算能力都不可能強于計算機,否者后者存在的意義為何?人類又何必花費大量時間和資源去研發這種叫“計算機”的東西?
可是,既然人類必定無法戰勝AI,那圍棋手的價值又是什么?圍棋的樂趣是不是也會從AI開啟的時代逐步逝去?
依小編看來,十到十五年內圍棋的地位和樂趣應該還不至于被懷疑,盡管單人戰勝AI的可能已變得極低,但相信職業棋手還會通過學習“新走法”去不斷發起挑戰,甚至通過改變游戲規則(如多人聯手戰AI等)來找到挑戰人類極限的“最后樂趣”。
是的,小編強調了是“最后的”樂趣。因為如果人類始終無法,或最終被證明為一定不能戰勝AI,新一代的人類棋手就會斷代,畢竟誰都知道這是一場沒有意義的游戲,就好比不會有人喜歡和電腦比拼“數獨”(Sudoku)游戲一樣。當然人類也有權利將圍棋限定為“人類專屬”,以繼續流傳千古,不過經過了AI的“血洗”后,不排除圍棋會步上國際象棋的后塵——在經歷20世紀末經典的“人機大戰”后,隨著計算機性能的進一步發展,人類也逐步失去了過去在國際象棋中追求極限的熱情(沒有目標了嘛)。
如今,國際象棋大賽依舊舉行著,而很多情況下是“電腦對決電腦”,人類對國際象棋的流行認可則已經從2000年開始出現了逐年的下滑——這基本上就是AI戰勝人類后對某一“人類游戲”的后續影響。
連專業棋手的地位都可以被AI威脅,那還有什么工作,或者說什么樣的人,在未來AI進一步發展中不會受到影響?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別忘了這句課本反復強調的真理
最近做了一個“十大頂級科學家預言未來”的專欄系列,其中AI的話題被數度提及。美國圖靈獎得主John Hopcroft就強調:“搶走美國人飯碗的不是中國人,而是科技進步。”——這一點小編是基本認同的。
美國并不是沒有工作——官方失業率只有4%,已屬于“充分就業”——只是像過去底特律輝煌時期的大規模制造業流水線工作則突然都消失了。
美國當前的就業基本有著明顯的兩極化:要么是讀書讀的好,去硅谷、去華爾街拿高薪;要么就不讀書,去麥當勞、超市或零售店擔任一般服務人員;那些愿意讀書,但又讀得不是那么“好”的(主要指職業技術學校,但請不要簡單對比國內的職高、高職),基本就是無處可去,不知何去何從——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汽車裝配工人,這些人過去只需要讀兩年社區大學并畢業(相當于國內大專學歷)就能擁有一份號稱“中產階級”的工作,而今……
我們可以簡單認為美國企業將工廠搬遷至中國、墨西哥等地是變相地“剝奪了”美國工人的工作機會,但仔細想想,美國并非完全沒有汽車制造廠——豐田在美國一共有6個生產廠,通用和福特都分別在美仍保留有幾十家工廠,新起之秀特斯拉更是在內華達州建了一個所謂的“超級工廠”……可是,美國藍領們還是找不到工作。原因?看看特斯拉“超級工廠”的圖片和相關報道就知道了。
“自動化”、“智能化”只是AI的前奏
盡管,John Hopcroft談的是“自動化”對美國藍領工人的沖擊,而“自動化”也并不等于“人工智能”,不過當后者的影響真正蔓延開來時,那影響絕對不只是“革”了藍領工人的命。
當前AI炒作確實存在“過熱”和“泡沫”的可能,讓很多人誤以為“AI時代已經來臨”。其實說這話還是有些為時尚早。
當前的AI并沒有脫離將現實世界的現象量化,然后從數字中尋找規律,最后進行邏輯判斷得到結論的一個過程。
并不是所有真實世界的現象都能夠被量化的,至少現階段還不可以。所以如果你的工作是需要依賴人的靈感、情感、直覺以及創意來支撐的,基本上(未來20年里?長了不敢說)是安全的,不會受到AI的直接沖擊,具體一點的例子包括:設計師、畫家、作家、決策者、科學家、某些工程師等等(其實還是很多的,列不完)。
那些越規范、越按照標準化步驟重復進行操作的工作,譬如流水線、倉庫管理等,則越容易被機器人和AI替代,很多時候甚至還用不到AI。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美國流水線工人會率先成為“失業重災區”,而美國將一定早于發展中國家優先受到AI沖擊的原因(事物有兩面,被沖擊也意味著有產業轉型等好的影響)——發達國家一般制度比較完善,甚至死板,“一二三四”規定得很嚴密,可越是這樣就越容易用程序和AI來替代,相比之下,我們的國情和我們的“人情文化”……什么都能將就一點,用“小聰明”來“靈活”解決,雖說某些時候達到目的的效率提升了,但指望AI很快學會這種技巧就實在難為了。
換句更直白的話來說,就是AI對于中國的沖擊勢必要比對美國的沖擊來得晚,當然也要看具體的行業和領域。基本上,如果工作是一板一眼照規章制度反反復復的,就應該提早準備,而不是心存僥幸看待AI在國內的發展笑話——小編知道有些人總覺得中國科技的發展落后,且脫離不了“借鑒”的老毛病。但不得不說,AI歸根結底就是軟件編程能力和數學能力,而這些還真“不幸”都是華夏民族后裔的強項。
有的工作,看似不可能被AI取代,譬如財經分析師和普通碼農等(其實媒體小編也算一個),但其實只是暫時的。好比十年前我們不會想到AlphaGo能戰勝李世石一樣,十年后隨著代碼的積累(AI真的需要海量樣本進行訓練)以及芯片性能的進一步提升,通過對“更大數據”的分析,將難保“你我”不會被取代。
既然當年自動化席卷制造業時未曾給工人們留情面,因此指望在AI大肆推廣時能僥幸保住必然會被時代淘汰的飯碗,也是不現實的。在AI汰換一些崗位的同時,另一些新的崗位自然也會產生,所以提早做準備(死盯美國就業市場的變化是一個方法),努力改變自己才是最好的生存方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