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協調發展著眼于解決發展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調性。協調發展展現社會工程新思維,蘊含著價值指向、布局轉向、戰略方向和問題導向,在引領我國“十三五”乃至今后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價值。協調發展需要社會工程頂層設計,包括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社會發展補齊短板、新“四化”同步推進和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共同發展。作為社會工程方法論,協調發展蘊含著社會設計、社會反思、社會評價的方法論,成為引領和把握經濟新常態的基本方式。
[關鍵詞]協調發展;社會工程思維;發展理念;頂層設計;“五位一體”總布局
[作者簡介]田鵬穎,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本文系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委托項目“中國道路的生成邏輯研究”(項目編號:201502)的階段性成果。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審時度勢,高屋建瓴,明確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強調協調發展著眼于解決發展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調性。協調發展既是新的發展理念,又是應對中國發展“時代難題”的社會工程思維,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一、協調發展展現社會工程新思維
“現代文明面對的矛盾與風險,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緊迫性向人類的理智提出了挑戰。‘社會工程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已經成為現代社會駕馭矛盾和風險進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①
我們以存在與時間、工具與目的、設計與建構、創新與試錯、過程與結果、系統與協調等社會工程方法,把握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面臨的諸多矛盾和問題,不難發現,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已經成為瓶頸。因而,充分展示社會工程方法論魅力并體現整體性、系統性和全面性要求的協調發展新理念,無疑是對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的創造性回應,是處理當前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困境的社會工程思維。
(一)價值指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蘊含協調發展
在馬克思的視野中,人類社會是一個有機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一體”,表明“五位”互為有機體,或共同構成有機體。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核心是“全面”,重點和難點也是“全面”。在理論上考察,協調發展是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全面”的必然要求。從實踐上思考,協調是提升發展整體效能、推進社會全面進步的有力保障,能夠推進創新、綠色、開放、共享發展進程。從方法論上研究,協調發展是中國共產黨應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這一時代難題的一種社會工程自覺。
第一,“協調”是社會有機體系統內部各子系統(各要素)的協調發展。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即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以及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②顯然,全面小康是一個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領域的總目標,是一個系統、一個整體,離開任何一個方面,都不能稱之為全面小康,“五位一體”的社會有機體就可能發生故障。
第二,“協調”是社會空間區域協調發展。不同發展時期(階段)采取不同的區域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后,基于國情和東部沿海地區的地域優勢,東部實現了優先發展;新世紀以來實行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戰略,實現從非均衡轉向均衡發展,從局部開放轉向全國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施區域發展與開放新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戰略,中國區域發展戰略進入了陸海內外聯運,東西雙向開放,全國區域大協調發展的新階段。
第三,“協調”是社會整體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協調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城市和農村所有區域都進入小康社會,而不是一部分地區進入小康社會。因而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而發達地區則要向更高水平的小康邁進,要通過產業接替、結構轉型升級,縮小收入差距,使所有地區按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第四,“協調”是社會主體間的協調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讓每個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每個人都享受社會發展帶來的成果,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通過生產力的發展滿足人民對教育、就業、收入、公共服務及社會保障的新要求、新期望,進而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社會保障全覆蓋,縮小收入差距,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
(二)布局轉向——“五位一體”亟待協調發展
如前所述,“五位一體”總布局是一個“社會有機體”。在社會工程視野中審視“五位一體”,“五位一體”的演進必然要求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平衡性、系統性。
第一,整體性。社會有機體由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一系列因素構成,評判社會發展的標準是各個要素綜合所表現出來的整體效能,而不是單個要素發展的優劣。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整體對局部起著決定、支配、制約和協調的作用。整體為部分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離開整體的部分就變成了“無機體”。各個要素、各個部分服從服務于整體發展,因此,協調發展是社會有機體整體全面發展。
第二,協調性。構成整體的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這個整體不是各個要素的簡單機械相加,而是有機構成。經濟發展為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提供物質基礎,上層建筑的發展則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特別是在“五位一體”總布局中注入生態文明建設元素,從而使經濟社會發展“披上綠色”,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三,平衡性。在社會有機體中,每一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因而都是“有機”構成,不能以犧牲某個要素為代價而促進其他要素的發展,導致發展畸形,形成“短板”,最終導致社會有機體整體效能降低。從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視角考察,不能以犧牲任何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為代價,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在社會有機體演進中,都不可偏。只有人與自然的關系協調、人與人(社會)的關系協調,以及這兩個關系的關系協調了,人們才能在青山綠水藍天中,創造和享受幸福生活。endprint
(三)戰略方向——經濟新常態呼喚協調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的社會形態發展是一個自然史的過程”③,有著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性。“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新”意味著現階段經濟發展已經呈現了不同既往的新特征,已經和正在擺脫經濟增長速度偏高的舊常態,進入到“三期疊加”的新階段: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結構調整面臨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進入消化期。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站在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理論高度,從世界歷史制高點,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平常心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關注宏觀、關注戰略、關注長遠,著力把握經濟新常態的大邏輯。而駕馭這一大邏輯,需要整體、系統、全面、協調的社會工程新思維,以提升解決瓶頸制約,促進結構升級,實現協調發展的哲學自覺。即統籌兼顧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結構平衡、經濟發展動力,使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發展前景更加光明。任何顧此失彼,都可能導致“五位一體”的社會有機體失衡。因此,協調這個方法論意義的社會工程思維,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改善人的生存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在統籌設計人與人(社會)發展空間格局,甚至在陸海內外聯運,東西雙向開放等方面,以實現創新發展、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等重大戰略問題上大有可為。
(四)問題導向——全面深化改革直面協調發展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迅速崛起的同時,也正面臨從區域發展不平衡到城鄉發展不平衡、從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同步,從生態環境污染到硬實力和軟實力不協調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催生和呼喚著協調發展理念與方式走向歷史前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圍繞這些重大課題,我們強調,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可以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⑤。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盡管中央政府通過開發西部、振興東北、中部崛起等大戰略,在政策上給予各種支持和優惠,但占全國國土面積60%以上的中西部地區,產出遠遠低于東部地區,人均收入甚至不到東部地區的1/3。二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城鄉二元結構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的矛盾依然比較突出,廣大農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與城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2.5億城鎮外來常住人口尚不能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務。三是財富占有的不平衡、不協調。中國的貧富差距有逐漸拉大的趨勢,且貧富差距已具有穩定性,形成了階層和代際轉移,一些貧困者正從暫時貧困走向長期貧困。四是物質與精神不平衡、不協調。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社會文明程度和國民素質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不平衡、不協調,在物質比較充裕的背景下,社會不文明的現象仍大量存在,精神文明建設任重道遠。
因此,只有以協調發展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協調好各方面關系,統籌兼顧各個領域發展,對滯后領域和薄弱環節集中攻關,補齊發展短板,把握全局,提升發展整體效能,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補齊短板中增強發展后勁,實現整體功能最大化,進而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強勁勢能。
二、協調發展需要社會工程頂層設計
“五大發展理念”,特別是協調發展理念,不會自動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必須有社會主體人積極地創造性地參與其中,必須有社會主體人的理論自覺和實踐自覺,切實把“協調”當作人的對象性活動、當作實踐來理解和把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不僅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由來已久,牽一發而動全身,甚至涉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區”,而且要“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⑥。尤其要著力破解發展難題,補齊“短板”,加大對落后地區、貧困人口、弱勢群體的幫扶力度,不斷拓寬發展空間,厚植發展潛力,實現協調發展。因此,必須從戰略的高度,從社會工程視角,切實加強頂層設計。
(一)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協調發展要求實現區域整體平衡發展。協調發展要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難題,消除貧困,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十三五”期間全力實施脫貧攻堅,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中國經濟騰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扶貧開發工作依然面臨十分艱巨而繁重的任務,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克難的沖刺期,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精準扶貧,這一方略正是對新時期扶貧工作的積極應對和正確指引。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城市發展迅速,農村發展緩慢;城市資源雄厚,鄉村資源貧乏;城市設施完善,鄉村設施落后,城市和鄉村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面貌。要通過政策調整和制度創新,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區域、城鄉協調發展了,我國發展就有了嶄新的空間布局、合理的利益格局,就會獲得廣闊發展空間和充足發展后勁。
(二)社會發展補齊短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相比之下,社會建設比較滯后,形成了“一條腿短,一條腿長”的現象。經濟發展是社會建設的前提,為社會建設提供物質保障,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同時,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經濟發展的目標,經濟水平提高之后要注意經濟和社會之間的平衡,否則,將引發一系列的社會矛盾,最終反過來影響經濟建設。經濟總量的增加并不代表社會的天然和諧,經濟發展帶來社會貧富差距,城鄉、地區、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仍在擴大;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有些地方教育水平不高,醫療制度落后,“上學難、看病貴”等問題依舊存在;就業壓力仍然較大;等等。這就要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資源做好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和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等工作,處理好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的關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公共教育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堅持積極的就業政策,注重為農村和城鎮低收入者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務,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就業、醫療、養老、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等問題得到協調解決,人民獲得美好生活,提升幸福感、獲得感、滿意度。endprint
(三)新“四化”同步推進
從社會工程視角立足全局、著眼長遠,不難發現,與近年來快速發展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比,農業成為產業發展中薄弱的環節,農業現代化滯后的問題仍然突出。把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結合起來,突出現階段農業現代發展的優先性,突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發展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支撐和反哺作用已經成為當務之急。當前強調協調發展,就是要發揮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作用,形成全面協調的發展格局。如果農業發展跟不上現代化發展的步伐,最終也會阻礙工業化、城鎮化的步伐。信息化是時代發展的明顯特征,信息化發展、高新技術引進、創新能力注入為工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帶來活力,也為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帶來生機。實現“新四化”同步,才能滿足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才能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一定要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⑦加強頂層設計,就要關注和牢牢把握協調處理好城市與農村關系、工業和農業關系、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關系,協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讓“五位一體”總布局在新型城鎮化中變成現實。
(四)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共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⑧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按照馬克思全面生產理論的邏輯進路,讓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都發展,而不能出現發展短板。精神文明失衡也是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迫切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要進一步深化對“兩種生產”協調發展極端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增強精神生產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實踐自覺,兩輪驅動、雙翼共振,促進“硬實力”和“軟實力”一起增強。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一是用“中國夢”來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二是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核心價值觀。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的精神命脈。堅持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發展,引導人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在文明交流,相互借鑒中汲取各種文明養分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三是用“闡釋好中國特色”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⑨。我們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并被實踐證明是成功的。對成功的經驗進行提煉,總結和升華,要在國際交流和傳播平臺上宣傳和闡釋,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
三、 協調發展實現從理念到社會工程方法論轉向
協調,是管全局、管長遠的發展理念,因而是發展目標與發展途徑的統一、發展要求和發展方式的統一、發展目的與發展方法的統一,也可以說是發展理念與發展方法論的統一。
作為具有方法論意義的發展理念,協調是置身于經濟發展新常態邏輯框架下的社會工程思維,它又不僅僅是一種發展理念,更是蘊含社會設計、社會反思、社會評價的方法論,成為我們引領和把握經濟新常態的基本方式。在社會工程思維框架下,理論不僅來源于實踐,而且其實現的程度也取決于實踐需要的程度,離開了現實生產生活實踐,既不會形成理論也不會實現理論;源于生產生活實踐的理論并不是被動地反映現實,而是以其既“合乎目的”又“合乎規律”的思想理念對現實進行批判反思、規范矯正、理想引導,從而使現實趨向思想理念;引導現實的思想理念,必須是具有徹底性的思想理念,即抓住事物的根本——抓住了“人本身”的思想理念,這樣的思想理論才能為群眾所掌握,進而轉變成物質力量,實現對世界的改變。
(一)協調:預設社會有機體應然框架
如果說“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⑩,那么協調作為一種理論思維就必然預設社會有機體發展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平衡性,實現系統內部各要素的有機構成。因為社會有機體是指由“社會體系的各個環節”、要素構成并“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連續發展過程的有機整體,因而它是一個反映人類社會生活諸要素之間的全面性聯系與有機性互動的整體性范疇。
第一,社會有機體是由諸多要素構成的,每個要素都從屬于社會有機體整體。構成社會有機體最基本的要素是自然環境(進入人類社會的那部分)和人(介入社會關系的社會化的人),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改造著自身,并且形成人與人的相互關系。社會關系多層次、多向度地展開,從簡單到復雜、從直接到間接、從局部到整體,形成有層次的嚴密的有機系統。
第二,社會有機體各要素之間是相互作用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質生產是基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也表現為決定作用和反作用的關系。
第三,社會有機體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推動社會有機體不斷變動和進步。實現社會有機體的協調發展,就要把各個要素置身于社會有機體總系統中進行分析,置身于與其他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中進行分析,不能孤立開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協調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同推進,實現各要素之間的良性互動,不能片面只關注單個要素的發展,認識到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部分只有在整體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endprint
實際上“五位一體”總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大發展理念”本身都是協調這種理論思維給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預設和實踐期待。
(二)協調:反思社會有機體實然矛盾
協調作為一種理論思維,具有強調的批判旨趣,是對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反思與批判。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進程中,協調必將發揮規范、矯正、反思功能,把解決問題的立足點著眼于人的生存狀態和人的現實需要上。在社會有機體中,一方面,現實的人是從事實踐活動的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夠確證、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社會歷史主體性。在實踐活動中改造自然界,形成生產關系、政治關系等多種關系。另一方面,現實的人是社會中的人,在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了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個人在自己創造的有機體中進行社會活動。人類社會的一切關系都是由人的活動創造和抽象出來的。人類歷史就是不斷豐富人自己的規定性、生產人自己的全面性和發展人自己的自由個性的歷史。社會有機體的發展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相一致的,協調發展實踐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要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億萬群眾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發揮人民群眾的自覺能動性,在創造中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同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為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的生活,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不斷創造條件。
(三)協調:評價社會有機體運行態勢
協調發展是發展標準。協調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是對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對社會發展的反思和評價標準。人類有意識地參與社會有機體必須要遵循客觀規律,不能盲目地、任意地創造規律,而只能是認識和自覺地運用客觀規律,從而推動社會有機體發展。一方面,人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人要進行自身的生產與再生產,表明社會有機體除了有橫向的連續性,還有縱向的連續性,要使社會有機體保持和諧長久的運行狀態,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下一代人的資源環境為代價,而是要為下一代人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另一方面,社會有機體的變化和發展也有其客觀規律,人民群眾能動地創造歷史時,要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人民群眾的歷史選擇才能實現。
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視經濟增長指標,又重視環境資源指標;必須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既積極滿足人民群眾現實的物質文化需要,又為子孫后代留下充足的發展條件和空間;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總之,我們要在馬克思唯物史觀指導下,在社會工程思維框架中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協調發展理念,不能就事論事,不能僅僅把協調理念理解為“經濟”的概念,而應當在“五大發展理念”中、在從發展理念到方法論創新的轉向中,把協調發展上升到哲學思維方式層面來把握,進而提高對“五大發展理念”的哲學自覺,堅定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注釋:
①田鵬穎.社會工程——現代社會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J].中國社會科學,2008(4).
②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18.
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0.
④田俊榮、吳秋余.中國經濟:新常態,新在哪?[N].人民日報,2014-08-04.
⑤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74.
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告[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0/29/c_1116983078.htm.
⑦{8}{9}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68,
105,102.
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
責任編輯:李瑞山
(本文發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雜志2016年第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