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主動順應民心期盼,強化宗旨服務意識,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形成了具有豐厚意蘊的重民、愛民、惠民、富民的民本思想。在理論向度上,集中體現在民眾為基、民眾為先、民眾為力的認識視角和高度,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理論,深化了人民利益至上的理性認識;在價值向度上,集中體現為推進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關系和意義的高度認識,提升了以人為本理念的價值認識;在實踐向度上,以關注民生解決民生問題為導向,集中體現為在推動社會建設和改革發展中不斷增進人民福祉的實踐成效。科學認知、理解和把握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有利于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的精深內涵,增強人民利益至上意識,著實增進人民福祉,積極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理論向度;價值向度;實踐向度
[作者簡介]龐躍輝,重慶交通大學思政教研部教授
中國共產黨以合乎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以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為立足基點,深刻把握了黨的根本性質與一切以人民為先、為人民謀利的內在聯系,充分體現了重民、愛民、惠民、富民的民本思想精神。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重要理論向度、價值向度、實踐向度,對于進一步提升執政為民的自覺理性,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原則,增強為民謀利的實踐能力,積極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理論向度: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理論,深化人民利益至上的理性認識
理論向度是引導深入理性思考所依托的重要理論支撐,集中體現為理論認識的視角和高度。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深入理性思考的理論向度,就是崇尚人民主體地位的理性認識所依托的重要理論支撐,集中體現在民眾為基、民眾為先、民眾為力的認識視角和高度,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理論的新飛躍。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1}列寧也曾指出:“具有優秀精神品質的是少數人,而決定歷史結局的卻是廣大群眾。”{2}中國共產黨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理論的重要思想。一是從社會歷史發展驅動力的視角和高度,鮮明地提出了“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3}的根本觀點,深刻指出了人民群眾的巨大創造力是推動社會前進這一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從而為人民主體論奠定了更加堅實的思想基礎。二是從黨的工作路線的視角和高度,提出了“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4}的重要認識,指出了“離開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離開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任何少數人的領導都不會是正確的、有效的和鞏固的”{5}這一重要工作原則,從而對人民主體論具有了更加清晰的思想認識。三是從黨執政立場的視角和高度,極其鮮明地提出了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6}的重要認識,深刻指出了“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7}這一執政堅定立場,從而對人民主體論具有了更加明確的思想認識。中國共產黨以非凡的理論創新勇氣,把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作為理論思想的重要基石,在新的認知高度和時代高度,賦予了人民主體理論更加鮮明、更為深刻、更具特色的思想內涵,為黨的民本重要思想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充分體現了深入認識民本意蘊的透徹思考,具有重大的思想理論價值。
人民主體地位不可撼動,人民利益至上的認識更加彰顯。中國共產黨崇尚人民主體地位的民本思想,進一步深化了人民利益至上的理性認識,把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最為重要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一是從黨的利益與人民利益具有內在聯系的視角和高度,提出了“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8}的思維定向,深刻指出了黨的利益與人民的利益具有內在一致性的根本利益取向,從而在思想上更加牢固對人民利益至上的認識。二是從黨的行為準則和行為過程的視角和高度,提出了“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9}的行為準則,深刻指出了“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置”{10}的行為過程,從而在行動上對人民利益至上的踐行更加自覺。三是從黨的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布局的視角和高度,提出了立法為民的重要法治思想,指出“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11}的立法方針,從而在法制保障上更加明確了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主旨。中國共產黨深知崇尚人民主體地位的重要民本指向,就是要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原則,充分滿足人民主體的利益需求,積極實現人民群眾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可見,真正把人民利益至上的準繩作為一切言論行動的最高考量標準,昭示了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所把握的深刻認知邏輯,突出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的新境界和新高度。
執政為民立場堅定不移,黨的根本性質更加鮮明。中國共產黨崇尚人民主體地位的民本思想,不僅深化了人民利益至上的認識觀點,而且貫穿著對于黨的根本性質的深入認識,充分體現了堅持黨的根本性質與以民為重、為民謀利的內在統一。一是從深刻把握黨的根本性質的視角和高度,提出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12}的黨的根本屬性,深刻指出了共產黨決無私利可圖這一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從而更加彰顯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精神。二是從正確運用權力的視角和高度,提出了“黨沒有在人民群眾頭上稱王稱霸的權力”{13}的權力觀,深刻指出了“我們要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失職要問責,違法要追究,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14}這一黨的清正廉潔政治本色,從而更加體現了權為民所用并自覺接受人民監督的權力運行規則。中國共產黨對于黨的根本性質的重要認識,既富有極其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明確的針對性,不僅鮮明指出了中國共產黨與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本質區別,而且蘊含著深邃的民本思想,深刻揭示了堅持黨的根本性質與一切以人民為重、為人民謀利的內在聯系,從而使其民本深入思考富有黨性原則的理性認識,表明了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不同于人本主義思潮的關鍵所在。endprint
二、價值向度:提升以人為本理念的價值認識,在推進經濟社會全面進步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價值向度是引導深入把握滿足人的需要所確立的重要價值取向,集中體現為對于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價值關系和意義的認識。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深入把握滿足人的需要的價值向度,就是在提升以人為本理念認識上所確立的重要價值取向,集中體現為推進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關系和意義的高度認識,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對于人的發展觀的新思考。馬克思曾指出,人的發展說到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5}。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就是人通過勞動實踐創造全面的社會關系來全面地創造自己的本質,也即作為目的本身的人的本質力量的全面發展”{16}。中國共產黨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思想,在新的認識高度對人的全面發展作出了富有新意的深刻闡發。一是從經濟、政治、文化緊密聯系的視角和高度,提出了“把推進經濟建設同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統一起來,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重大發展戰略,深刻指出了“我們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7}這一重要發展指向,從而對積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更加深邃的戰略思考。二是從以人為本與人的全面發展內在統一的視角和高度,提出了“發展不能脫離‘人這個根本,必須是以人為本的全面發展,這是發展的終極目標”{18}的價值追求,深刻指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積極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這一重要發展定位,從而對以人為本理念的認識具有更加豐厚的思想內涵。中國共產黨不僅從社會發展的目標要求上深入地認識人的全面發展,而且在提升以人為本理念的價值認識上深刻地把握人的全面發展,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積極堅持以人為本的最為重要的價值追求,從而為黨的民本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價值基礎。
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現實基礎。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重要價值取向,不僅提升了以人為本理念的價值認識,而且科學分析了影響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和互動關系,深刻把握了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有機聯系。一是從黨關于“五位一體”總布局重要認識的視角和高度,提出了“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19}的重要思想,深刻指出了“五位一體”總布局對于積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性作用,從而使以人為本的價值認識成為更加具有新意的思想見地。二是從黨關于轉變發展方式重要認識的視角和高度,提出了“要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20}的重要思想,深刻指出了“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防止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一味以生產總值排名比高低、論英雄”{21}的發展新路徑,從而使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中國共產黨不僅從辯證思維的高度,深入分析了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互動整合關系,深刻認識到推進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統一,而且從現實分析的深度,洞察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影響因素,深刻把握了推進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突破口,深入認識到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必須解決的重要現實問題,并確立了解決問題的重要方針和重點任務,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新認知和新詮釋,從而使其民本新思考成為更加深刻、更具活力、更為切實的思想認識。
人的全面發展既是以人為本的價值體現,也是一個需要有效推動的發展進程。在中國共產黨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取向的民本思想中,不但賦予了以人為本理念新的價值內涵和意義,而且指出了積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提出了增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效性的重要舉措。一是從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視角和高度,提出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中“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2}的根本措施,明確了“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23}的發展要求,從而為積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開辟了更加有利的發展道路。二是從堅持社會公平和推動社會事業改革的視角和高度,提出了“要堅持社會公平,排除阻礙勞動者參與發展、分享發展成果的障礙,努力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24}的重要思想,深刻指出了推動社會事業改革“必須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為社會提供多樣化服務,更好滿足人民需求”{25}的改革進路。中國共產黨不僅在理性認識上對人的全面發展有積極的價值追求,深刻把握了堅持以人為本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聯系,而且在行動方式上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明確的任務要求,從滿足人民物質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素質、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社會公平、保障人民權益、實現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等方面,提出了增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效的重要舉措,從而使黨的民本思想蘊含的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得以實現有了可靠保證。
三、實踐向度:以關注民生解決民生問題為導向,在推動社會建設和改革發展中不斷增進人民福祉
實踐向度是引導深入把握實踐活動方式所確立的重要行為指向,集中體現為實踐活動解決的主要問題和力求達到的顯著成效。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深入把握實踐活動方式的實踐向度,就是以高度關注民生和切實解決民生問題為導向所確定的重要行為指向,集中體現為在推動社會建設和改革發展中不斷增進人民福祉的實踐成效,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致力于著實保障民生、不斷改善民生的實踐追求。一是從給予人民群眾真實利益的視角和高度,提出了“任何一種東西,必須能使人民群眾得到真實的利益,才是好的東西”{26}這一具有唯物史觀思想的重要認識,深刻指出了“要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27}的重要工作方針,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務實為民、扎實為民、樸實為民的民本思想精神;二是從為民謀利的實踐奮斗目標的視角和高度,提出了“黨對于人民群眾的領導作用,就是正確地給人民群眾指出斗爭的方向,幫助人民群眾自己動手,爭取和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28}的為民造福重要取向,指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9}。這一奮斗目標的確立,為做好增進人民福祉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中國共產黨深知民生關乎民心、凝聚民力的極端重要性,不僅對民生的豐厚內涵有著深入理性認識,而且深刻把握了保障民生的重要指向,從實現黨的奮斗目標的高度關注民生,深入認識到發展民生事業的崇高使命,深刻把握了促進民生發展與落實黨的方針政策的有機聯系,為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提供了重要思想方法,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心系人民的執政理念和務實作風。endprint
改善民生是人民群眾最深切的心聲,是人民群眾最迫切的需要。中國共產黨民本思想以關注民生解決民生問題為導向,就是堅持深入實際、深入基層,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需要,敏銳發現民生中存在的問題,真正找準增進人民福祉的工作著力點。一是從緊密聯系群眾和站在人民立場的視角和高度,提出了“一切為群眾的工作都要從群眾的需要出發,而不是從任何良好的個人愿望出發”{30}的重要思想認識,深刻指出了“黨的組織、黨員,都要永遠站在人民一邊,同人民在一起,了解他們的要求,傾聽他們的呼聲,采取各種辦法保護和爭取他們的利益”{31}的堅定人民立場,從而使關注民生解決民生問題的指向更加明確。二是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的視角和高度,提出了“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32}的民生工程重要目標,深刻指出了“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33}的民生工作進路,從而使黨的民本新思想不僅具有更加深刻的重民認知,而且具有更加充實的利民內涵。中國共產黨以親民惠民的情懷和求真務實的態度,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在教育、收入、醫療、社保、住房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確定了增進人民福祉的工作著力點,使其促進民生事業發展的思路清晰明了,更加切合人民群眾提高生活質量的心愿。
關注民生勇擔當,改善民生求實效。在中國共產黨以關注民生解決民生問題為導向的民本思想中,既體現了勇于擔當、高度負責的為民思想精神,也體現了真抓實干、力促發展的為民工作重心,貫穿著在推動社會建設和改革發展中不斷增進人民福祉的主線,著實讓人民群眾在建設、改革和發展成效中真正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一是從切實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的視角和高度,提出了“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34}“不能只講平均工資每年增長百分之幾,必須把經濟的發展使人民生活得到的改善反映出來”{35}的重要思想認識,深刻指出了“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36}的工作成效檢驗標準,從而使關注民生解決民生問題的指向更加切實。二是從進一步健全機制和完善制度的視角和高度,提出了“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37}的重要思想認識,深刻指出了“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要從實際出發,尊重群眾意愿,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不要搞那些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勞民傷財、吃力不討好的東西”{38},從而使黨的民本思想更加體現出尊重民意、順應民心、確保民利的精神。中國共產黨不僅堅決反對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主觀主義,而且堅決反對做表面文章的形式主義,下大力解決民生工程華而不實的問題;不僅真正把心思用在增進人民福祉的謀劃上,而且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著力把保障民生的好事做實、做細,不斷以改善民生的實效惠及于民、取信于民,不斷贏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為進一步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奠定更加堅實的民眾基礎。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2}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9.
{3}{8}{26}{30}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1096,865,1012.
{4}{34}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9,467.
{5}劉少奇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0.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369.
{7}{14}{20}{2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7,142,68,46.
{9}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6-27.
{10}{3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論群眾路線[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3:103,138.
{1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29.
{12}中國共產黨章程[N].人民日報,2012-11-19.
{13}{28}鄧小平文選: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217.
{15}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0.
{16}袁貴仁.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221.
{17}{36}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18}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16.
{19}{23}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
{21}習近平.在湖南考察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
11-06.
{22}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79.
{25}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
{2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874.
{29}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1-16.
{31}{35}冷溶.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685,657.
{32}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
{33}習近平.在海南考察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
04-11.
{37}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N].人民日報,2015-10-30.
責任編輯:李瑞山
(本文發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雜志2016年第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