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湜汀
摘要:朱德熙(1982)先生在《語法講義》一書中將“一直”和“總”都歸于現代漢語中常用的時間副詞,且認為作為時間副詞的“一直”和“總”,其意義近似而有區別。留學生在學習和使用“一直”和“總”的過程中,也會出現混淆的錯誤。據此,筆者結合了當前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加以個人觀點,從語義和語用角度對“一直”和“總”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行比較分析。
關鍵詞:時間副詞 一直 總 語義 語用
中圖分類號:H0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2-0072-02
“一直”與“總”被用作時間副詞時,作為時間副詞時兩個詞都有動作、性質或狀態持續的意思,容易發生混淆。因此,對于“一直”與“總”的辨析很有必要的。下面筆者從語義角度對時間副詞“一直”與“總”進行比較分析,并從“一直”與“總”各自具有的與其語義特點密切相關的功能形式角度加以解釋論證。
一、語義比較
(一)語義比較
語義比較多為近義詞辨析的一個重要步驟,對比“一直”與“總”詞義本身,便于更好地進行對外漢語教學。
根據義素分析理論,可得出:
一 直 :(+高頻率)(+持續性)(-重復性)(士長時)(士動態)
總 :(+高頻率)(-持續性)(+重復性)(士長時)(士動態)
呂叔湘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對“一直”與“總”的語義都進行了闡述。
“一直”有以下含義:
(1) 表示順著一個方向不變,‘一直后或動詞后常帶表示方向的詞語。
①從窗口一直望出去,遠處是個湖。
(2) 強調所指的范圍,用在‘到后面常有‘都、全呼應。
②會場里,座位上、過道上、一直到門口,全都擠滿了觀眾。
(3) 表示動作行為或狀態持續不變。
③這個問題一直討論了三個小時。
“總” 有以下含義:
(1) 表示推測、估計,多用于數量。
④這件行李總有20來公斤。
(2) 表示持續不變;一向;一直。
⑤昆明總是這樣溫暖迷人。
(3) 畢竟,總歸。①
⑥事實就是事實,你總不能歪曲事實。
(二)互換情況
兩者語義相關的含義為持續不變。兩者都能修飾VP,有時可進行互換,但有時不能互換,對語句條件的限制要求不同。 “一直”既可以表示動作行為或狀態的持續是不間斷的,也可以表示間斷性的持續,還可以表示在相同的場合,某種相同的情況下持續反復地出現。
如:
(1)我從中午到現在一直在練習書法,沒有休息過。
(2)這幾年,我一直在練習書法,沒有放棄自己要做一個書法家的理想。
(3)我一直走路上學。
“總”表示持續不變,但只表示間斷性的持續,即在一段時間里,相同的情況反復出現;“總”還可以表示在相同的場合、某種相同的情況持續反復地出現。
如:
(4)這幾年,我總在練習書法,沒有放棄自己要做一個書法家的理想。
(5)我總走路上學。
在句(1)中,“一直”和“總”不可互換。“總”強調的是“練習書法”這個動作的反復多次,而不是動作或行為的持續不間斷。而在句(1)的語義環境中,“練習書法”是持續一上午沒有休息的動作,與“總”適合的語義環境不相符合。
在句(2)和句(4)中,“一直”和“總”可以互換。“練習書法”是一個具體的動作,不可能在幾年的時間里持續不間斷,而是在這幾年中持續反復出現。在本句中,“一直”與“總”都表示這幾年“我”持續反復地練習書法,因此可以互換。
在句(3)和句(5)中,“一直”和“總”可以互換。“走路”是“上學”的一種方式,上學是一個持續反復的動作。這種動作是在相同的場合以及某種相同的情況下反復發生的,均符合應用“一直”和“總”的語義環境。
事情事件、動作行為、性質狀態等的重復是達成“一直”和“總”相通之處的原因,兩者能否互換,關鍵在于句中是否給事情事件、動作行為、性質狀態等提供一個可以重復的語義環境。因此,我們得出:“一直”是表示動作行為、性質狀態在這一段時間里不間斷的持續(這里的不間斷的持續是指與句題相關的持續);而另一方面,“總”所體現出來的“持續不變”其實是動作行為、性質狀態在一段時間內的無例外的反復和重復。
二、語用比較
(一)主觀評價與客觀判斷
在表達中,“一直”的語用功能包含說話人自我的主觀評價,主要用于對事件、動作行為、性質狀態等進行主觀評價;“總”的語用功能則傾向于客觀判斷,主要用于對事件、動作行為、性質狀態等發生的頻率進行客觀的判斷說明。但在進入句子層面具體應用的過程中,由于受到謂語、賓語、篇章結構等各類因素的影響,“一直”的主觀評價傾向和“總”的客觀評價傾向都具有相對性。但總體仍呈“一直”的主觀評價高于“總”,“總”的客觀判斷高于“一直”的特點。
如:
(7)這么多年,我一直在等你。
(8)地球總繞著太陽轉。
(9)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保持著高速的經濟增長。
(10)聽趙老師說,他們一天到晚總想惹事。
在句(7)中,除了陳述“我在等你”這個客觀事實,“一直”還強調了說話人“等”這個動作狀態的持續。因而帶有說話人自我強烈的主觀和感情色彩,不能和“總”互換;句(8)中,“地球繞著太陽轉”表達的是客觀的判斷說明,沒有附帶說話人的任何主觀和感情色彩,也不能和“一直”互換;句(9)用“一直”也屬于陳述客觀事實;句(10)用“總”帶有趙老師的主觀感情因素,但也反映了基本的客觀事實。
(二)其他用法比較
1.表示時間方面的差異
“一直”可以用于過去、現在或未來的事件;“總”可以用于過去、現在的事件。但筆者通過觀察發現,“總”也有用于未來事件的實例。
如:
(11)兩年后,我總會畢業。
(12)沈陽今天一直細雨蒙蒙。
注:這里的“總”,是畢竟,總歸的意思。
句子的語境不同,“總”和“一直”的含義不同。句(11)中,“總”的含義為總歸,也在陳述“畢業”——這一將來發生的客觀事實。而《現代漢語八百詞》中對“一直”的三種解釋均不符合句(11)的語境。因此不能用“一直”表達。句(12)中的“一直”用于24小時之內的過去以及現在沈陽的天氣狀況,陳述細雨蒙蒙的事實。不符合“總”的語用情況。
2.表述客觀量方面的差異
“一直”表示具體持續的時間長度,且在句子表述中明確提到具體時間的量;但“總”的表達本身就帶有具體的客觀的量,因此在表述中往往不明確提及具體重復的次數。
如:
(13)盡管高三時功課不少,又面臨高考,但這些事一直到高考前3個月才停止。
(14)自然神學自然觀一直到19世紀中期才逐漸被科學界拋棄。
句(13)和(14)中“一直”均連接了具體的時間的量。筆者搜索北京大學CCL語料庫的部分語料發現,“一直”后面經常會出現具體持續的時間的量,但“總”卻幾乎不存在與具體的客觀量相連接的情況。因而,“一直”和“總”在表述客觀的量方面也存在明顯差異。
“一直”與“總”除了表時間、頻率等情況可以互換外,其他用法都完全不相同。②本文在此不多贅述。
三、比較“一直”與“總”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意義
筆者通過查找資料,結合前人研究成果發現,在字形方面,由于“一直”和“總”的字形結構較為容易習得,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明顯的困難;在語義方面,“一直”表示的是持續義,“總”表示的是重復義,留學生可理解為近義詞;在語用方面,“一直”和“總”表述時間及頻率方面有近似的含義,留學生在表達過程中容易造成偏誤。
在近義詞辨析教學中,運用語義分析與語用分析相結合的方式,指明“一直”和“總(是)”使用的條件和語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一直”和“總”的語義和語用指向。與此同時,選取合適的例句,進行句子填空或替換練習,以便留學生更好地熟記和運用。
四、結語
筆者在結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對“一直”和“總”從語義和語用兩個角度進行了比較分析,并結合對外漢語課堂以及具體實例對兩個時間副詞進一步分析。希望文中分析的部分能為對外漢語教學中“一直”和“總”這對近義詞的辨析教學提供一些思路,不成熟的地方還請多方指正。
注釋:
①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②彭小川等.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釋疑201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參考文獻:
[1]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2]關鍵.“一直”“總”“老”的比較研究[J].漢語學習,2002(3).
[3]黃瓚輝.時間副詞“總”和“一直”的語義、句法、語用分析[D].暨南大學,2001.
[4]劉靖.時間副詞“一直”與“總”比較研究綜述[J].語文學刊,2009(4).
[5]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6]鄒海清.現代漢語頻率副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5.
[7]劉月華等.實用現代漢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8]于二慧,任海波.“一直”與“總是”的語義特征分析[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8(12).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