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
摘要:從井岡山到西柏坡,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依靠堅定的理想信念,克服艱難險阻,度過了苦難深重的歲月,取得了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啟示我們,在當前世情、國情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面對大學生理想信念存在的問題,高校亟須加強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大學生的精神支柱。
關鍵詞:井岡山 社會實踐感想 共產黨 理想信念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2-0099-02
2016年暑假,作為指導老師,我帶領由18名大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組成的暑期實踐團隊走進井岡山,開展為期5天的實踐活動,接受革命傳統洗禮,錘煉意志品格。在井岡山期間,我和實踐隊員們觀看影視作品《井岡山》,參觀毛澤東舊居、軍械處、造幣廠、紅軍醫院舊址、黃洋界哨口等紅色遺址以及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每參觀一處革命遺址,親身心感受革命戰爭年代紅軍的艱辛與苦難,倍感震撼與感動。如此惡劣的環境,生存下來尚很困難,只有幾千人的工農紅軍是依靠什么堅持下來、一次又一次打退敵人的“圍剿”的?一代共產黨人又是依靠什么從井岡山走向西柏坡,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成為執政黨的?這些問題,時常縈繞心頭。經過實踐和親身感受,終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堅定的理想信念。
一、從井岡山到西柏坡: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取得勝利的精神支柱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國內政治局勢急轉直下,中國革命進入低潮。秋收起義失敗后,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當機立斷,改變原定行動方向,進軍井岡山,到敵人統治薄弱的山區尋求立足和發展。井岡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但“人口不足兩千,產糧不足萬擔”,經濟生產落后。上萬人的紅軍和隨軍農民聚集在山上和山下小塊平原,吃飯、穿衣、醫療等成了重大問題。再加上敵人的經濟封鎖和頻繁的戰斗,根據地面臨的困難局面非比尋常。“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來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這是當時情況的真實寫照。處境的異常艱難,加上黨內及紅軍中部分人對時局缺乏正確認識,導致一些指戰員和戰士對黨與紅軍所處的形勢與環境產生悲觀的念頭、對紅色政權能否繼續存在下去產生疑問。部分意志動搖者不辭而別,一些人甚至出賣了黨和革命,淪落為可恥的叛徒。盡管如此,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并沒有被敵人的封鎖進攻和根據地的艱難處境嚇倒,他們高舉旗幟,認清道路,發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投入到根據地的建設和戰斗中去。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的吊唁大廳里,共嵌刻著15744位死難烈士名單。另據統計,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沒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也有3萬余人。這4萬余名革命烈士的平均年齡還不到30歲。從他們身上,我們感受到一股浩然正氣,一種胸懷遠大理想、為正義事業勇于獻身的革命精神。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紅軍被迫退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始戰略轉移。面對國民黨軍隊的狂轟濫炸與圍追堵截,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以藐視一切困難的革命精神,歷時兩年時間,跨域11個省份,平均每天行軍71華里,渡過烏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搶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走出毛兒蓋大草原,克服難以想像的艱辛,完成兩萬五千里長征,創造了舉世無雙的壯舉。當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面臨的同樣是艱難的處境。一方面,日本侵略者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對解放區進行瘋狂的“掃蕩”和“三光”政策,制造無人區。另一方面,國民黨當局炮制“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針,對陜甘寧革命根據地進行經濟封鎖、軍事進攻。再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根據地的軍民生產、生活遭到嚴重破壞。毛澤東說過:“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國民黨用停發經費和經濟封鎖來對待我們,企圖把我們困死,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1]面對嚴重困難,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為精神動力,開展大規模的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打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擊退了敵人的一次又一次軍事進攻。1948年5月,面對國民黨的進攻,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到達西柏坡。在這里,部署指揮了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
從井岡山到西柏坡,從建黨之初的50多名黨員到現在的8000多萬黨員,中國共產黨由一個長期被壓迫、被圍剿的黨逐步成長為全國范圍的執政黨,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領導核心,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史,是一部可歌可泣、艱苦卓絕的革命史、奮斗史,彰顯了共產黨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雄氣概。
二、歷史和現實的反思:用理想信念筑牢大學生的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柱,是人們精神家園最核心、最關鍵的要素。中國共產黨人就是依靠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度過了苦難深重的歲月。鄧小平曾指出:“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 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2]也正是因為有崇高而堅定的理想信念,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堅持社會主義正確方向,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反觀蘇聯共產黨,在改革的過程中理想信念缺失,改變黨的指導思想,放任意識形態多元化,導致一個有著88年歷史、1500萬黨員的世界大黨覆亡。
當前,世情、國情發生深刻變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借助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手段,向我國推行其文化和價值觀,加緊對我國的“西化”和“分化”,意圖動搖人們的馬克思主義信念,動搖人們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在國內,社會的變革、經濟的發展,帶來人們思想認識、價值觀念的多元,過去精神生活領域單一的結構被打破,人們的理想信念被沖淡,一系列精神領域的問題、社會問題隨之而來。當代大學生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東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人們價值觀念多元、社會急遽轉型的時期。而大學生又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理想信念如何,既關系自身的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又關系黨的事業和“中國夢”的順利實現。不可否認,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好的,但個人主義、享樂主義、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經常出現,個別學生理想信念淡薄、價值觀扭曲、社會責任感缺失。一些學生甚至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產生懷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缺乏信心。近年來,屢見報端的大學生自殺和違法犯罪事件,也都與理想信念的缺失密切相關。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共產黨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以及當前的社會現實警示我們,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理想信念問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用堅定的理想信念筑牢大學生的精神支柱,構建大學生的精神家園。具體到高校而言:
首先,要將深化思想認識與建立工作機制結合起來,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支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理想信念教育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重要意義,把其看成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和全員參與的工程,將其看成是時代和國家賦予自己的重要任務,克服“不以為然”和“應付”的錯誤思想,改變“只說不做”的行為方式,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崗位,發揮自身優勢,形成“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良好氛圍和工作機制。
其次,要將課堂教育的理論灌輸、思想引導與課外教育的校園文化熏陶和社會實踐鞏固結合起來,構建立體的教育網絡。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進行國史國情、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引導學生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理性看待社會主義道路的曲折性與前進性,使學生具有對道路、理論和制度的“自信心”。同時,又要積極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優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外部環境和氛圍。積極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其社會責任感、憂患意識、奉獻意識,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再次,將關注大學生現實與理論教育、思想引導結合起來,增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要關注大學生有發展自我、實現自我的需要這一現實,引導大學生立足于日常的生活學習、著眼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樹立切合實際的職業理想、人生夢想;教育引導學生自覺將個人的職業夢、人生夢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相結合;要關注大學生存在思想困惑這一現實,引導大學生理性看待各種社會思潮和現象,增強大學生對實現“中國夢”的信心;要關注大學生存在發展不均衡的現實,對大學生進行兩個層次的理想信念教育:對那些思想上相對落后、非共產黨員的學生,可適當降低要求,重在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而對于學生中的先進分子和共產黨員,則要加強黨的理論、路線及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教育,使他們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骨干力量;要關注大學生與網絡密切相連的現實,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開展理想信念教育。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