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嘯秋
摘 要:詩詞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全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學生通過實踐了解詩詞教學價值,從而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但學生受認知能力、生活閱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對詩詞內涵難以準確把握和理解。從介紹詩詞背景知識、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有效借助課外實踐等方面分析初中語文詩詞教學生活化途徑,望給語文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詩詞教學;生活化;途徑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無數古典詩詞作品列于世界文化之林,獨特的詩詞風格、優美的韻律和深遠的意境讓讀者念念不忘。古詩詞更是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占據較大比重,如果想要構建高效率的古詩詞教學體系,有必要將詩詞教學生活化,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
一、介紹詩詞背景知識,引導學生融入意境
初中語文詩詞作者都是根據自己的遭遇和實際生活情況創作的,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加深學生理解詩詞內容和全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可對學生介紹詩詞寫作背景,促使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情感感受體驗文本,最終獲得感悟。這一環節在詩詞教學中是不能忽略的,只有當學生了解了作者背景才能從他的角度理解詩詞,也才會讀懂詩詞,以詩人之樂為樂,以詩人之悲為悲。例如,某初中語文教師在講解《石壕吏》時,就先給學生介紹說這首詩創作于唐肅宗乾元年間,唐軍被敵人打敗,為充實兵力則四處抓青年男子,導致當地民眾苦不堪言。安史之亂后杜甫被俘,返回華洲過程中親眼看到官吏將青年男子暴力抓走從軍,在憤怒情況下創作了《三吏》和《三別》,杜甫在這個時代下看到罪惡的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痛苦,所以其詩歌產生了憂國憂民的情緒。此外詩詞意境和風格都與詩人生活有著緊密聯系,多數詩人在成長中創作,在經歷中創作,向世人傳遞內心的真實情感。例如,某初中語文教師在講解《武陵春》一課時,就給學生講解作者李清照在北宋敗亡后經歷了文物丟失、家亡、國破、夫死等不幸遭遇,內心郁悶不堪。之后前往金華,有人邀請她游覽著名風景雙溪,因無心出游就寫下了《武陵春》,當學生了解李清照的寫作背景后就能體會到作者幽怨、憂愁、孤獨的思想感情。
二、創設生活教學情境,加深學生詩詞理解
詩詞是中華古典文化瑰寶,以愛國愛民的愛國情懷、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浩然長存的民族氣魄以及天下為公的道德胸襟融入了中華血脈中,已成為發展、凝聚、振興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每篇古詩詞的載體都是語言文字,涵蓋不同的生活信息。學習詩詞的目的在于從客觀角度理解語言文字,將語文詩詞教學生活化,即在相應生活背景下創設相應情境,從而實現高效詩詞教學。詩詞內容在語文教材中和學生實際生活經驗較遠,無疑會增加學習難度。所以在初中語文詩詞教學中教師可再現詩詞中相關的生活畫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走入詩人生活中與其產生情感思想共鳴。某初中教師在講解陶淵明《歸園田居》一課時,就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幽靜的田園圖片,使學生在輕松的生活氛圍和恬淡的山水風光中入景移情,進而產生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由此一來就能較快地理解陶淵明在這首詩歌中表達的人格情操和生活理想。創設情境中還可借助音樂渲染氣氛,例如,某語文教師在講解《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一課時,就運用古典憂傷的古箏曲作為背景音樂引導學生在舒緩的音樂中體會作者離別時依依不舍的悲傷情緒,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情感。
三、有效借助課外實踐,優化詩詞教學成果
生活處處皆學問。學生應努力尋找詩詞和現實生活的契合點,盡可能在生活中挖掘學習教材。其中家庭是學生生活的主要陣地,父母永遠是學生最牽掛的人,某語文教師在講解《靜夜思》一課時就讓父母不在身邊的學生講述他們對父母的思念,以加強對這首詩的理解??梢哉f家庭教育是除學校教學之外最重要的載體,教師應告知家長在家庭生活中和學生一起討論詩詞,如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的“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等詞句,家長可以先給孩子大致講解詩歌的含義,之后再用通俗的語言描述詩歌情境,最后讓孩子自己描述,以此感悟詩詞意境美。此外學校還可安排學生走出校園,在學習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時,教師可借助當前海峽兩岸關系讓學生明白詩人的愛國情感,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隨著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推進,不少語文教育學者都強烈要求希望在古詩詞教學中以生活化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梢哉f詩詞是語文教學中相比其他題材更精美的內容,其中涵蓋大量的生活化資源,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將其有效融入生活中就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學生的思想感情,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更幫助學生學會生活和懂得生活,真正實現初中語文詩詞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海琴.捕捉初中語文的生活元素:談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方式[J].語文天地(初中版),2014(20):61-62.
[2]李金日.找尋生活中的語文元素:淺談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思路[J].新課程學習(中),2014(7):177-178.
[3]錢立明.對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生活化途徑的探索[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中旬),2012(6):54.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