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梅
摘 要:所謂小組合作教學,指的就是讓學生在團隊或小組模式和氣氛下,通過明確責任分工,互惠互利,互幫互助的教學過程。但雖說是教學,但是這種教學方式更凸顯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中的主人,一改傳統學生被動接受的“灌輸式”教學面貌。可以說這是響應新課程改革的必然之舉。
關鍵詞: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教學策略
小組合作教學,被人們親切地稱贊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因此,它的出現有效改善了課堂單一、枯燥的被動式教學局面,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得以凸顯,學生在合作中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培養了良好的合作學習能力,開發學生智力等,故而,本文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合作教學十分重要。以下筆者將結合自身實踐經驗,談一談自己的措施和想法。
一、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合作興趣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天真善良使他們對故事有著強烈的熱愛。而為了激發小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在實踐中采用描述美麗的童話故事或貼近兒童生活故事的手段,為其設置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情境,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新版的數學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情境教學內容,圖畫精美、生動細膩,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為我們創設情境提供了生動有趣的素材。因此,數學教師可以積極利用這些教學資源,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小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圓》時,其中本單元的知識就包括“圓的認識”“圓的周長”和“圓的面積”等知識,其中以圓的認識為基礎,圓的周長和面積的求解為重點和難點,為了使小學生在學習圓的周長和面積知識時,依然具有很濃的興趣,教師應當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做好鋪墊。通過采用講故事的方法,介紹一些有關圓的歷史,圓周率的計算過程等,可以激發小學生學習圓知識的興趣,總之,創設情境,可以將數學知識融入孩子們的生活,讓學生樂于接受。
二、布置合作分工,明確學習責任
合作學習,必然需要有明確的責任分工,否則,小組內的成員都做同一件事,或者都不做同一件事,那又何談合作學習?因此,要想使小學生在合作中真正有所收獲,井然有序,教師就一定要確保學生有明確的學習任務,易言之,教師要向學生說明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完成任務的方法,評價的標準等。如此,可以避免小組合作學習的盲目性,充分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比如,在教學《復式條形統計圖》一課時,為了讓小學生明確知道統計圖的由來,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教學的方式,向學生提出學習任務: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調查一下我們班同學對數學、英語、語文這三門學科的喜愛程度,是非常喜歡、普通喜歡還是討厭呢?如此,讓學生結合為學習小組,明確學習分工,在組長的帶領下奔向統計的征途。筆者發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有的負責記錄、有的負責采訪、有的負責總結和分析等,合作學習的氣氛熱火朝天,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三、檢驗學習成果,營造比賽氛圍
為了確保小組合作學習不至于流于形式,空留其表,身為教師的我們應當及時檢驗學生在學習中的成果,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從數學課堂中有所收獲,而不是白白浪費時間。檢驗小組合作學習成果的方式有很多,常用的比如課堂提問、趣味競賽、解題分析等,尤其以趣味競賽式教學更能調動學生測試的興趣,因為學生在競賽中既可以檢驗自身學到的數學知識,更能融洽學生關系,享受到合作比賽的樂趣。
比如,教師在教學完有關“圓柱和圓錐的表面積”知識后,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合作競賽,比賽哪一組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圓錐和圓錐的側面展開圖繪制出來,并且折疊為對應的立體圖形,如此,不僅可以加深小學生對立體幾何的認識,更能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散學生思維,增進學生合作交流等,是助力于小學生健康成長的措施。小學生的表現欲望很強,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得到教師和同學的關注和認可,而這種小組比賽的形式,恰恰滿足了小學生樂于表現、樂于動手的需要,大大激發了小學生課堂參與度,使傳統的單一檢驗學生學習效率的現狀一去不復返,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高。
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具有豐富的內涵,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促進了教學的多樣化,開放、包容的學習氛圍,使小組成員間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為了使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地融入數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上教學策略,如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合作興趣;布置合作分工,明確學習責任;檢驗學習成果,營造比賽氛圍等,這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實施新課標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薛正斌.小學數學“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探索[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4(1).
[2]季秋霞.關于小學數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