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午寅
摘 要:現代化進程給廣大農村帶來了多元的文化沖擊,當前農村小學德育基本忽視或者輕視了鄉土文化。鄉土文化是人們在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總結的社會共同經驗,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潤著人們的內心世界,與農村有著天然的聯系。農村小學更應在德育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鄉土文化教育,引導學生熱愛鄉土文化,培養鄉土情懷及家國情結。
關鍵詞:鄉土文化;農村小學德育;積極作用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認為:“‘文化指的是一個民族或者群體,共有的生活方式與觀念體系總稱。”從廣義上來說是人類群體在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會活動中的方式方法及其產物,從狹義上來說文化是人精神的創造物。鄉土文化則是生活在鄉土中的人創造的文化,是在鄉村中的人在適應和改造自然、改造自身的生產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生活樣式。
一、鄉土文化對農村學校德育的積極作用
鄉土文化本質上是一個界域概念。它的區域性使得人們具有強烈的“家”的意識,愛祖國總是從愛自己的家鄉開始,由愛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家鄉升華到愛自己的祖國。家國文化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對于所屬鄉土文化的認同,就是其對鄉土的認同。鄉土文化中的德育是學生在了解和認識自己生長或長期居住的地方的基礎上,進一步去激發他們的鄉土情感并產生鄉土關懷,進而產生“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思想,這是北宋時期的思想家張載提出來的。意謂世人,皆為我的同胞;萬物,俱是我的同輩。當前,中國的學校道德教育處在不斷變革的社會大背景中,鄉土文化因為具有無可比擬的民族和大眾的特性,在農村學校德育實踐中占據了極大的優勢。
同時,從學生的學習難易上來看,鄉土文化就在他們身邊,真實而生動,可感知,可體驗,可以增強學習興趣,讓道德教育看到實效。
二、鄉土文化在農村小學德育中的合理運用
當前,我們的整個教育體系并沒有全面發揮引導鄉土文化并利用好鄉土文化的作用,鄉土文化的前途令人擔憂,如何在農村小學德育中合理運用鄉土文化的問題也異常迫切。這些問題不僅能為我國按照全球化、現代化、市場化的原則建構民族國家發展模式提供基礎和養分,而且能為我國立足于本土文化的民族自主性和現代性提供多重資源。
1.作為道德教育的主體,學校應該在學科教學中涵蓋鄉土德育指導并挖掘鄉土文化中的德育資源
各地區教育部門以及學校,應出臺教材編制規范、制訂課程設置標準和考核要求,組織人力編寫教材、補充師資以保證課程的實施,以必修課的形式在中小學開設鄉土課程,并將其納入升學考試范疇,從而引起人們對鄉土文化的重視。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挖掘地方文化資源,滲透鄉土德育知識傳授和情感指導。
2.把握鄉土文化中的價值判斷和取舍標準
鄉土文化內涵豐富,作為農村小學德育中的鄉土文化教育,該有一個什么樣的價值標準?應該從兩個方面來體現。既要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有較強的教育指導意義,同時也能被學生理解和接受。首先,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的鄉土文化必須是能引導中小學生積極向上的,能提高中小學生精神逐步走向高尚,能激勵人為了未來努力奮斗的鄉土文化。第二,它必須適合我們的民族和國家,能為學生所理解并接受,這種文化也必須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精神上更為崇高,有更強的凝聚力。我們的小學德育必須堅持這兩方面的價值判斷,讓鄉土文化發揮出其最大的功效。當然,如今的農村小學在進行鄉土文化德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在多元文化社會里,這是無法避免的,這就要求學校在德育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關注其他地域的文化,注意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和區分,讓學生在比較中更加加深對自身鄉土文化的了解,并尊重他人的文化。
3.在豐富的體驗活動中體現鄉土德育
鄉土課程教學內容方面,要更加注重讓學生接觸自然,讓學生從身邊的一草一木開始,親近自然,熟悉周圍的生態環境;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學生和教師的雙向互動,使學生感受到鄉土自然的魅力;在教學形式上,應增加學生和鄉土直接接觸的機會,從直觀教學、聯絡游戲和學生生活經驗入手獲得相關鄉土知識。德育內容的選擇要從身邊能接觸到的鄉土文化,如鄉土文化中的人、自然和事物開始,然后慢慢擴展到整個生活中,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學生與鄉土文化的疏離感,并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鄉土文化中德育的熏陶。
鄉土與德育是人們一直關注的兩大主題,也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課題。在我國現代化、城市化加快的過程中,面對鄉土教育資源的逐漸流失,我國應借鑒國外鄉土德育的經驗,并結合本國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幫助他們建立鄉土情結和愛國主義情懷。
參考文獻:
[1]費孝通.費孝通九十新語[M].重慶出版社,2005.
[2]夏艾青.論中國鄉土文化熱的中西語境[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