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成
摘 要:小學科學教育作為一門科學啟蒙學科,涉及學生成長和學習的各個方面,通過科學課的學習,學生去感受和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拓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生想象力,培養學生正確的行為習慣、思想觀念和道德觀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把握好小學科學課中的德育,挖掘教材內容的德育因素,提高效率和質量成為小學階段教師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德育
在科學課程標準中,盡管科學課程提出了明確的標準和教學目標,要求將思想教育全面滲透到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情感態度以及學生價值觀培養的各個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正確認識這一時期的特點,把握好對學生的啟蒙教育,盡管這一時期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還不成熟,缺乏判斷力和認知力,小學生很難從科學課程中真正領悟和感受到德育的意義和實質。但只要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在科學課與德育相結合的過程中要多讓學生參與其中,并通過具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去領悟、體會,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學生才能更主動地去思考和學習,將所學的知識表達出來并運用。久而久之,在豐富學生知識面的同時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一、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進行德育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進行德育要遵循科學教學的基本規律,結合課堂常規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道德教育和素質培養,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觀、價值觀、思想觀、道德觀以及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1)將教材內容與思品教育相結合。在小學教育中,每一門學科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教師在教學中要找到這種聯系點,并有針對性放大,特別是對于科學這一門人文學科而言,帶有明顯的德育內容和德育意識,要求教師將二者進行融合教育時善于劃分重點,突出主題,挖掘其深刻的內涵,提升學生的關注點和注意力。(2)結合不同的教法進行思品教育。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思想,其行為和道德水平都是不同的,但總體而言,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是有共性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抓住學生發展的共性,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發揮每一位學生的優勢,激發學生更好地學習。(3)在偶發事件處理上進行思品教育。教學過程中難免發生一些偶發事件,通過這些事件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表現和行為,它們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據,對于教師教學內容的拓展和教學方法的改善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適當給予學生肯定和表揚,同時針對學生中錯誤的思想和行為習慣,也要給予糾正和批評,既考慮學生的心理、情緒,也要實質性幫助學生有所進步和提高。以此作為衡量學生行為是否準確的一個標桿,更容易引發學生思想的共鳴,提高學生判斷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以達到教育的目的。(4)教師要發揮自身榜樣的作用。小學階段學生思想處于一個活躍時期,情緒化嚴重,學習能力和模仿能力強,思想具有不確定性,容易受到干擾和影響。特別是對于教師而言,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行為、思想都起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善于用詞,注重自身言行舉止,給學生做好榜樣。
二、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
小學科學課教學中滲透德育符合當前教育體制改革的發展和需求,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成長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如何保證科學課教學與德育融合的質量和效果,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既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化發展,又能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一般而言,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暗示法。小學生心智還不成熟,容易受挫,又極其在乎別人的評價,情緒化嚴重,因此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時可以采取暗示法矯正學生不良行為,保護學生自尊心,避免太過直接和嚴厲而產生反作用。(2)體驗法。結合教材內容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自主感悟和判斷,比教師講解更為深刻,學生更容易吸收,在情境中發散思維、開闊視野、陶冶情操,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3)激勵競爭法。激勵競爭法主要是采用語言刺激、體態暗示、榜樣示范等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和良好的心態,讓學生在感受成敗和體味失敗的過程中形成更健全的人格。(4)情感感染法。樹立以教師為輔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要善于調節課堂氛圍,尊重學生發展,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和諧的成長氛圍,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總之,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滲透德育是思想觀念和教育觀念的改革發展,對于學生健康成長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握二者之間的關聯性,尊重小學科學課教學的基本特征和規律,從內容、形式、教學手段和方法上,將抽象的德育知識具體化、生活化,從實際發揮德育的目的,達到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謝立群.淺談增強德育的實效性[J].大慶社會科學,2000(3).
[2]陳美勇.強化德育教育功能 轉變教育觀念[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S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