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瑞,程睿旸,毛本勇
(1.大理大學藥學與化學學院,云南大理671000;2.貴陽中醫學院,貴陽550025;3.大理大學農學與生物科學學院,云南大理671003)
藥用模式生物靈芝的文獻計量學研究
白瑞1,程睿旸2,毛本勇3*
(1.大理大學藥學與化學學院,云南大理671000;2.貴陽中醫學院,貴陽550025;3.大理大學農學與生物科學學院,云南大理671003)
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檢索藥用模式生物靈芝的相關文獻,統計了2000年至2015年間發文量,并重點對2010年至2015年間的文獻來源、研究機構、研究方向、基金資助與否等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2000年至2015年間,年發文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國內年發文量上升趨勢較平穩,國外年發文量上升趨勢較顯著,表明靈芝已成為研究熱點;對2010年至2015年間的文獻分析表明國內文獻來源主要集中在靈芝產地,而在國際上排名前三的依次是中國大陸、美國和中國臺灣;靈芝的研究重點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提取物的分離,活性成分性質、結構、藥用功效及藥理作用等基礎研究方面;二是栽培、產業鏈質量控制等的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國際上近年來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方面研究也占據了較大的比例。
靈芝;研究熱點;研究重點;文獻計量學
靈芝(Ganoderma lucidum)為擔子菌門大型真菌,是中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1〕,已有上千年的應用歷史。在我國分布于河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四川等地〔2〕。靈芝主要含氨基酸、多肽、蛋白質、真菌溶菌酶,以及糖類(還原糖和多糖)、麥角甾醇、三萜類、香豆精苷、揮發油、硬脂酸、苯甲酸、生物堿、維生素B2及維生素C等,其孢子還含甘露醇、海藻糖〔3〕。臨床研究表明靈芝具有抗氧化、抗腫瘤之功效,常用于治療神經衰弱、高血脂等癥,因其顯著的療效引起了廣泛關注〔4〕。靈芝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其基因組小、生長發育周期短、易于栽培等特點,成為重要的藥用模式生物〔5〕。
目前關于靈芝的生物學、快速繁殖和栽培技術的研究日趨成熟,關于其藥學、基因組學、代謝組學、蛋白組學〔6〕等方面的研究方興未艾,發表了大量的論文,從這些文獻中洞悉目前靈芝研究的重點和方向等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以“靈芝”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數據庫用“精確”匹配和“高級檢索”模式和以“Ganoderma lu c idum”為主題詞,在Web of Science中檢索2000年至2015年間所發表的有關靈芝的文獻,根據文獻計量學方法統計年發文量,并重點對2010年至2015年靈芝文獻的文獻來源、研究機構、研究方向、基金資助與否等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2.1 年發文量基于上述數據庫共檢索到2000年至2015年間國內有關靈芝的論文5 248篇:395篇(2015)、414篇(2014)、415篇(2013)、378篇(2012)、365篇(2011)、346篇(2010)、372篇(2009)、345篇(2008)、299篇(2007)、320篇(2006)、292篇(2005)、275篇(2004)、248篇(2003)、247篇(2002)、252篇(2001)、285篇(2000),由此可見,國內對靈芝研究的年發表文獻量呈上升趨勢,2010年至2015年間保持在400篇左右,總體趨勢較平穩。國外有關靈芝的論文共2 512篇:274篇(2015)、270篇(2014)、255篇(2013)、256篇(2012)、230篇(2011)、201篇(2010)、184篇(2009)、174篇(2008)、120篇(2007)、130篇(2006)、112篇(2005)、107篇(2004)、64篇(2003)、65篇(2002)、34篇(2001)、36篇(2000)。由此可見,國外對靈芝研究的年發表文獻量總量不及國內多,但近年來保持上升趨勢,一定程度上說明國外已經加大了對靈芝研究的力度。
2.2 研究層次與研究方向研究層次與研究方向可以揭示目前的研究水平和熱點。
從研究層次上看,目前靈芝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技術和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層次。其中工程技術類約占47%,如栽培技術及產業鏈質量控制研究等;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層次約占46%,如提取物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分離等。見圖1。

圖1 CNKI數據庫2010年至2015年靈芝研究層次
統計了國際上2010年至2015年關于靈芝研究的文獻1 485篇,單篇文獻可能涉及多個研究方向。其中,排名第一的“藥理學”方向發文量978篇,占總發文量65.86%;排名第二的“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方向發文量950篇,占63.97%;排名第三的“農學”方向發文量810篇,占54.55%;排名第四和第五的“植物科學”與“真菌學”方向發文量686篇和684篇,占比分別為46.20%和46.06%;排名第六到第十分別為“化學”“細胞生物學”“應用微生物學”“食品科學技術”及“基因遺傳”方向,發文比例分別為31.72%、24.18%、22.56%、20.67%及19.73%。見圖2。

圖2 Web ofScience數據庫2010年至2015年靈芝排名前十的研究方向
2.3 研究機構和文獻來源地分布文獻來源區域分布可以顯示著者聚集度和差異性。以“靈芝”為主題詞在CNKI數據庫中高級檢索到文獻753篇,共涉及了40個研究機構,其中表1列出了2010年至2015年發表關于“靈芝”文獻排名前十的研究機構。從表中可以看出,國內研究靈芝的地區主要集中在靈芝產地,如江蘇、吉林、福建、海南等地的機構。排名第一的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是我國建所最早的食用菌專業研究所,為中國農業微生物保藏中心食用菌分中心、農業部食用菌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上海市農業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微生物分室技術依托單位。
表2中是以“Ganoderma lucidum”為主題詞在Web ofScience中進行檢索,共檢索到1 485篇文獻,統計了2010年至2015年國際上發表靈芝研究文獻排名前十的國家或地區,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中國、美國和臺灣,且可以明顯看出中國對靈芝的研究有顯著優勢。

表1 CNKI數據庫2010年至2015年發文量排名前十的機構

表2 Web ofScience數據庫2010年至2015年發文量前十的國家(地區)
2.4 研究基金來源綜合了2010年至2015年國內有關靈芝研究基金來源的前十位,表3為靈芝研究基金來源統計,從表中可以看出國家級基金支持的研究發文量共285篇,占據了總發文量的66.74%,說明了近五年靈芝一直是國家層面研究的熱門對象,反映了國家對中藥材領域研究的重視。

表3 CNKI及Web ofScience數據庫2010年至2015年靈芝研究基金來源
我國靈芝研究起步較早,但初期研究成果偏少,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自身健康,更加關注對靈芝的研究,研究成果也逐漸增加。2000年至2015年已有大批量關于此領域的研究文章發表且成上升趨勢;研究重點著重在靈芝提取物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活性成分分離、栽培技術、產業鏈質量控制等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方面;最近幾年來靈芝分子水平上的研究也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并得到國家層面的重視。
從1980年基因組學的出現,到1990年幾個物種基因組計劃的啟動,基因組學取得長足發展〔7〕。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和后基因組時代的到來,關于模式生物的研究逐漸受到各國生物學家們的重視〔8〕。2012年,《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了一篇關于全基因組解析推動中藥靈芝成為首個藥用模式真菌的文章,為中藥材及天然藥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指導。Chen等運用光學圖譜及二代測序技術繪制了靈芝基因組圖譜,發現靈芝基因組大小約為43.3 Mb,由13條染色體組成,編碼16 113個基因,而且其包含了在次生代謝產物合成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細胞色素P450、轉運蛋白和轉錄調控蛋白,這些均為其成為藥用模式生物提供了重要基礎〔9〕。藥用模式生物靈芝的確立將推動中藥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研究,并促進中藥學研究與現代生物學研究的結合,使中藥資源研究逐步走向生命科學前沿〔8〕。
〔1〕BOH B,BEROVIC M,ZHANG J,etal.Ganoderma lucidum and its pharmaceutically active compounds〔J〕.Biotechnol Annu Rev,2007,13(7):265-301.
〔2〕戴玉成,曹云,周麗偉,等.中國靈芝學名之管見〔J〕.菌物學報,2013,32(6):947-952.
〔3〕陳國良,陳曉清.靈芝有效成分研究綜述〔J〕.中國食用菌,1995,14(4):7-9.
〔4〕趙東旭,楊新林,王幫武,等.靈芝研究的若干進展〔J〕.食用菌學報,1999,6(3):59-64.
〔5〕孫超,胡鳶雷,徐江,等.靈芝:一種研究天然藥物合成的模式真菌〔J〕.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13(6):447-456.
〔6〕羅紅梅,胡鳶雷,李春芳,等.靈芝藥用模式物種的形成與展望〔C〕∕∕??冢褐兴幣c天然藥高峰論壇暨全國中藥和天然藥物學術研討會.2012.
〔7〕李偉,印莉萍.基因組學相關概念及其研究進展〔J〕.生物學通報,2000,35(11):1-3.
〔8〕劉榮,李會會.解碼靈芝基因建立首個藥用模式真菌〔J〕.科技創新與品牌,2013(3):26-27.
〔9〕CHEN S,XU J,LIU C,etal.Genome sequence ofthe model medicinal mushroom Ganoderma lucidum〔J〕.Nat Commun,2012,3(2):177-180.
Bibliometric Study of Literature on MedicinalModelSpecies of Ganoderma lucidum
BaiRui1,Cheng Ruiyang2,Mao Benyong3*
(1.College ofPharmacy and Chemistry,Dali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0,China;2.Guiyang College of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Guiyang 550025,China;3.College ofAgriculture and Biology Science,Dali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Bibliometric method was used to retrieve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fthe bio-Ganoderma lucidum model.Data from 1990 to 2015 were collected,and the literature sources,research institutions,research directions and support foundations from 2011 to 2015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verall quantity of the articles is on the rise,among which the domestic annual publication number rising trend is relatively smooth,whereas the foreign annualpublication number has been increasing obviously.This indicates that Ganoderma lucidum has become a hotresearch topic between 1990 and 2015.The literature analysis from 2011 to 2015 indicates that the domestic literature sources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Ganoderma lucidum origin,and the top three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sources are Chinese mainland,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aiwan;Ganoderma lucidum research focuses on two aspects:one is the separation ofextracts,the nature ofactive ingredients,structure,medicinalefficacy and pharmacologicaleffects ofbasic research,and the other is cultivation,industrial chain quality control and other basic research applications.In recent years,biochemical molecular biology research also occupy a large proportion worldwide.
Ganoderma lucidum;research hotspots;research emphasis;Bibliometrics
Q939.5;R969.97
A
2096-2266(2017)06-0073-03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6.017
(責任編輯李楊)
云南省高校滇西生物多樣性科研創新團隊資助項目(云教函〔2011〕93號);大理大學質量工程資助項目(TDI-05)
2017-03-06
2017-04-09
白瑞,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生藥學研究.
*通信作者:毛本勇,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