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東
牽動著無數國人神經的我國在美交流女學生章瑩穎失蹤一案有了重大進展。當地時間6月30日晚,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宣布,已逮捕一名28歲白人男子,并指控他涉嫌綁架了章瑩穎。FBI同時表示“相信章瑩穎已經死亡”。目前,該案已正式進入司法程序,嫌犯于3日首次接受法庭聆訊。
雖然案件取得突破,但FBI偵辦此案的效率卻引發議論甚至詬病,因為整個案件的情節并不復雜:6月9日下午,章瑩穎離開學校去簽租房合同,在公交站等車時一輛黑色轎車主動停在她跟前,她與駕車人攀談幾句之后上了該車,隨后便失去聯系。這一切已被路邊的監控探頭全部拍到。但FBI卻在案發22天之后才將嫌犯抓獲,以致章瑩穎生還的可能幾乎為零,這樣的辦案效率確實無法令人滿意。
其實,FBI的這種“低效率”并非偶然但亦難以避免,這既與美國的高犯罪率和司法制度有關,也與FBI自身的問題密不可分。
近年來,美國社會的暴力犯罪不斷增加。全美每年發生的綁架案或疑似綁架案高達6萬多起,平均每天都有160多起;此外,還有大量的槍擊案、搶劫案、謀殺案、販毒案等“重罪”案件。如此高的發案率使警方應接不暇,許多案件只能被延緩處理甚至被擱置。章瑩穎一案中,6月9日警方已得到監控資料并識別出涉案車輛的型號,但卻于3天之后才去伊州車輛數據庫進行排查,這無疑有延誤之嫌。
美國法律對個人隱私權與私域空間有著嚴格保護。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明確規定:“公民之人身、住房、文件與財物不受無理搜查和扣押之權利不得侵犯。”因此,警方在未掌握嫌犯綁架章瑩穎的確鑿證據并得到搜查證的情況下,不能對嫌犯住所進行搜查,這無疑在客觀上影響了案件的迅速偵破。不過,雖未拿到“確鑿證據”,FBI卻可憑著電話錄音、車座被清洗的狀況以及嫌犯的網絡瀏覽痕跡等“間接”證據提出指控。
就FBI自身而言,效率不高早已不是秘密。早在2004年,英國《衛報》就曾披露,美國司法部在其當年進行的例行年度審計時發現,2001年“9·11”事件發生后的3年間,因FBI警員的低效率,竟有超過12萬小時的反恐相關的錄音資料沒有翻譯整理;另有大約1/3的有關“基地”組織的重要情報未按規定在截獲后12小時內予以處理。連事關美國國家安全的重要工作FBI都可延誤,何況一宗刑事案件。
FBI前局長米勒“9·11”之后曾坦言,FBI內部計算機系統的混亂狀況令他驚訝。克林頓時期的司法部長雷諾曾向時任FBI局長弗里發出一份題為《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的威脅》的備忘錄,“命令”FBI必須改善信息系統。這些都從側面反映了FBI內部的諸多問題。不久前,特朗普突然宣布解除FBI局長科米的職務。據稱,其理由之一也是對FBI的工作效率感到不滿。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FBI多年積累下來的問題不可能一朝解決。人們質疑此案中FBI的效率,顯然無可厚非。▲
(作者是中國社科院美國所執行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7-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