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華
最近,印度邊防人員非法越界進入我國西藏日喀則地區亞東縣南部洞朗地區,引起廣泛關注。面對中方要求印度汲取歷史教訓、盡快撤軍的警告,身兼國防部長的印度財政部長阿倫·賈伊特利在回應中表示拒絕,并稱印度已非1962年的印度。
筆者在訪問印度時多次聽到印方有識之士表態,認為中印邊界問題走向對抗是愚蠢的選項,因為中印再次兵戎相見沒有贏家。但這次印軍非法越界,表明印度仍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跳出冷戰思維,他們從地緣政治角度出發考察問題,硬生生地把我們在自己領土上的修路行動看成對印度的“威脅”。
隨著事件持續,已有不少國人提出疑問,印度邊防人員非法越界事件發生已有時日,中國在自己的領土上修路本就合理合法,那么為何中方不對越界印軍進行武裝驅離呢?
筆者認為,國家保持克制首先與我們堅持睦鄰友好的長期國策有關,同歷史上處理中印爭端的立場一以貫之。歷史上看,中國軍隊從未隨便動怒,奉行不打第一槍的“有理、有利、有節”。即便是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我們最初也不想打,希望和平談判解決,因為中印過去是朋友,在反帝反殖民主義方面也有著類似命運,中國不愿做“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最后自衛反擊實屬無奈。
同彼時一樣,武裝驅離仍是我們不愿使用的下策。到目前為止,和平解決這次印軍非法越界事件的牌尚未打完。我外交部門在北京和新德里多次向印方提出嚴正交涉,雙方外交溝通的渠道保持暢通,通過對話解決不是沒有可能。
但印方在這次非法越界事件中仍叫囂著“對抗”的人也應認清一個事實,那就是如果通過外交渠道和軍事交流機制未能及時解決問題,中國軍隊的耐心也是有限的。處理不當的話,中印再次爆發軍事沖突不是毫無可能。
印方某些人之所以敢于跟中國叫板,甚至叫嚷現在不是1962年,很可能是認為中方目前在事發邊界的兵力并不絕對占優。他們錯誤地認為,印方可以憑借邊界對其有利的居高臨下地形(乃堆拉海拔4500多公尺,洞朗地區近3500公尺),以及印方在那里的山地師優勢以及不俗的空軍戰力,報當年一箭之仇。
但他們最好不要忘了歷史教訓。事實上,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后,從1965年至1967年的兩年間,印軍又多次在亞東、乃堆拉山口等地對我邊防部隊進行挑釁。其中,1967年9月、10月的乃堆拉山口和達吉山口沖突達到最高峰,印軍出動山地步兵第112旅、炮兵第17旅在中錫邊界乃堆拉山口向我駐軍發起進攻。當時,無奈反擊的我軍對印軍進行了兩次毀滅性打擊。在與現在相同的地理條件下,印軍并沒占到便宜,何況幾十年后的今天,中國軍隊現代化已取得長足發展。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中印兩國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中印邊界問題本質上是西方殖民者留下的歷史問題,在邊界問題最終解決之前,維護邊境地區和平與安寧應是兩國政府和軍隊共同努力實現的目標。印度方面的某些人切莫在追求發揮地區乃至世界領導作用的過程中亢奮過度,而對自身能力以及中方底線嚴重誤判,否則只會自食其果。▲
(作者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南亞中亞所所長、同濟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17-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