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國
《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7月1日上午在香港簽署,習近平主席出席簽署儀式。按照習主席的指示,粵港澳合作的目標是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一流的城市群。這是粵港澳乃至中國經濟發展的又一歷史性機遇。
港灣經濟是全球經濟引擎
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告訴我們,世界經濟最初從綠洲走向江河,又從江河走向路橋,再從路橋走向海洋,而海洋經濟的實質是港灣經濟。
在歷史上,港灣經濟哺育和催化了幾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端于以伯明翰和考文垂為代表的英格蘭中部地區,并很快向以倫敦為代表的灣區輻射。
19世紀中葉,愛迪生發明電燈,開啟以電力廣泛應用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紐約、新澤西和加利福尼亞,美國從東到西迅速發展起來。
在以原子能、航天、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舊金山灣區經濟所引領的創新優勢顯露無遺,斯坦福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西海岸引爆全球信息化的浪潮,孕育出英特爾、思科、蘋果等企業。
從全球經濟版圖看,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75%的大城市、70%的工業資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帶地區。目前的國際一流灣區,如紐約、舊金山、東京等具有開放型經濟結構的灣區,已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引擎和技術變革的領頭羊。
港灣經濟也是經濟不發達的小國實現彎道超車的根本途徑。韓國、以色列、新加坡等小國經濟崛起的根本動力就是從灣區經濟開始。從我們這個星球上看,一片片濱海城市構建的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經濟亮點就是在地理上的港灣附近。因此,全球港灣時代來臨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現實。
粵港澳是中國參與全球化的主戰場
放眼粵港澳大灣區的版圖,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和香港、澳門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分布在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這是我國人口聚集最多、創新能力最強、綜合實力最雄厚的區域,是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是全國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的基地,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其經濟輻射帶動了華南、華中、西南地區的發展龍頭。深圳、香港目前為全球第三、第四大互惠港,廣州為全球第六大貨運港。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總GDP已達1.36萬億美元,超過舊金山灣區。
在優厚的硬件條件之上,我們可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高速開放的自貿區。港灣經濟靠港而生,依灣而興,具備天然的對外開放屬性。港灣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和根本優勢是開放。相較于其他自貿區,粵港澳應率先打造與國際規則相結合、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外資,參與制定國際游戲規則。
粵港澳大灣區同時應成為引領全球科技創新的“銀河帶”。港灣城市匯聚了信息和人才資源,激發了創新活力,也提升了創新結構的發展,涌現出大批創新成果。我們可將港、深、莞、惠、佛規劃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帶,使這些明星城市都能成為科技創新花冠上的明珠。
粵港澳大灣區還應成為內地區域合作的示范區。港灣城市在對外開放中最先發展壯大。我們一定要參照世界級港灣區經驗,協同大灣區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泛珠區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支撐,為大灣區提供勞動力、人才、市場和原材料,大灣區一定要從泛珠區域各省市獲得技術溢出、產業轉移、人才和技術合作等全面提升,使粵港澳這個龍頭帶動泛珠區域一體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應是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該區域內文化多元,有以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也有以港澳文化為代表的現代文化,要打造中華文化輸出的新平臺,展示中華文化軟實力。不僅是文化融合問題,也是習主席說的“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打造國際時尚之都、設計之都,形成高品質世界級城市群,讓年輕充滿活力的城市,比如深圳、東莞帶動強勁消費需求;讓古老城市,比如廣州、香港,能夠擴大自己的青春活力,引領各項現代服務業發展。同時也建議在這個區域多舉辦國際文化藝術節、旅游節、時裝周,使更多中外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時尚品牌。
香港,大灣區的“龍眼”
當然,在大灣區發展過程中,以下兩點需要密切留意:
第一,過去我們也搞過泛珠區域聯合,但每個城市發展是競爭性的。城市和城市間是雞蛋,引領城市是蛋黃,周圍城市是蛋白,引領城市不愿把外溢服務效應讓給“蛋白”,而“蛋白”地區的領導也不甘心做“蛋白”,而要做“蛋黃”,形成“混濁”區域,孵不出小雞。建立世界級城市群,絕對不能像以前那樣形成競爭性、排他性、獨占鰲頭式的發展,而是互補、錯位發展,同心協力、目標一致的發展。應形成以中央為首的指揮層級,匯集新的資源、資本,形成統一方案和規劃。
第二,香港在國際金融、物流領域地位舉足輕重。若把大灣區比作一條騰飛的巨龍,香港就是這條巨龍的“龍眼”。
我們須參照國際經驗,摒棄其不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大灣區。▲
(作者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環球時報2017-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