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摘要】家庭作業是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它的設置要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實現作業的有效性和創新性,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我做主;真快樂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家庭作業是由教師設計,學生在家里完成的一項學習任務。它是課堂教學的自然延伸,是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鞏固和升華,是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小學語文家庭作業仍然是重復性、單一性的書面作業居多,枯燥乏味,缺乏情趣,收效甚微。國家要求規定:中年級課后書面作業不超過30分鐘。那么,如何改變這種現狀,讓學生快樂地完成呢?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嘗試著改變家庭作業的設置方法,精心選擇和設計家庭作業的內容,以利于學生快樂高效地完成家庭作業。
一、我的作業我做主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于減輕學生負擔。”寫是語文家庭作業不變的主題,沒有寫,就沒有大量的識字;沒有 寫,就沒有牢固的記憶。適度地寫,可以讓學生感到快樂,可以使學生練就一手好字。
對生字詞語的復習,不是一味抄寫,而是讓學生給生字找形近字或同音字;還可以成為長出不同詞語的大樹;制作生字卡片,與家長或小伙伴玩猜字游戲。這樣的家庭作業,學生做起來覺得很有趣,不僅使學生很快地鞏固了當天學過的生字,而且把以前學過的字也復習了,還提高了學生辨析形近字的能力。學生也能快樂地完成。另外,聽寫也是一種復習生字詞語的好方法,讓學生找小伙伴互相聽寫,或讓家長聽寫。然后,把錯的訂正再聽寫,直到會寫為止。這種做法,不僅避免了機械無味的抄寫,而且學生為了課后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聽寫,就會在課堂上認真聽,認真記,效果很好。
對于課文的復習,不要整篇地抄寫,而是讓學生選擇一些自己喜歡而且寫得生動的段落、句子摘抄或背誦下來,給學生選擇的權利。把學習的自主權和選擇權交給學生,他們覺得自己是學習的小主人,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完成,體現了作業的自主性。如學習了《爬山虎的腳》《貓》后,讓學生把自己認為精彩的語句抄下來。這樣就讓學生在選擇、抄寫的過程中培養了審美能力,同時積累了豐富的語言,對今后的寫作有很大的幫助。
二、讀讀說說真快樂
(一)設置要讀的作業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
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因此,我在每上一節課之前,都要求學生先自己預習,把課文讀給家長聽,并簽字,第二天學習課文時老師隨機檢查朗讀情況。每學完一篇課文之后,讓學生再讀給家長或小伙伴聽,并評出等級,一學期下來,看誰的等級高,誰就是讀書達人。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我還常常布置這樣的家庭作業:讀一篇文章,一則寓言,一個故事,每個星期專門用一節課到講臺上講給全班同學聽。還常常結合課文的學習,給學生推薦課外閱讀的材料,例如學了《蟋蟀的住宅》后,針對學生喜愛小動物這一特點,推薦他們去讀法布爾的《昆蟲記》,了解更多關于昆蟲的知識。
(二)設置要說的作業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而布置一些說的作業,不僅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喜歡做家庭作業,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對于一些故事性較強或游記類的課文,讓學生回家后將故事講給周圍的人聽,或者以導游的身份給他們介紹課文中的景點。如:學習了《長城》《秦兵馬俑》等課文后,讓學生把這些世界遺產介紹給家長,在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之情。
三、我是快樂小畫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課外布置一些畫一畫的作業,正體現了課標的這一要求。例如在教學古詩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詩的意境,我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畫一幅畫或幾幅畫的家庭作業。學生感到新鮮有趣,不僅能鞏固所學的知識,還能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培養了想象力,激發了閱讀興趣。又如在學習了《鄉下人家》一課后,讓學生根據課文中的內容,再結合自己的家鄉環境畫一幅最美鄉村圖,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學生熱情很高,完成度也高。
四、設置要搜集資料的作業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要求:“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學會搜集資料對于語文學習尤為重要。因此,在布置語文家庭作業時,可根據教材內容,布置一些收集資料的任務。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第四組課文時,我讓學生提前搜集有關戰爭給孩子帶來的災難方面的資料(有條件的可以使用網絡)。學生在直面驚心動魄的戰爭年代后,心靈會受到震撼,在接下來的課文學習中,更能體會出世界需要和平這一主題。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而且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的設置應融自主化、層次化、多元化于一體,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實現作業的有效性和創新性,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