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摘要】高中語文當中有很多文學作品中包含鮮明的人物形象。教師在日常教學當中,可以帶領大家針對這些文章展開欣賞和探討,讓學生從各個方面、各種不同視角來解析這些文章中的人物特點及他們的心理特征,通過對人物的深入了解來品讀文章,進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賞析水平。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學作品;人物心理特征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高中文學作品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通過對其心理和自身氣質的解析,可以了解他們所在時期的一些文化背景和當初所處的社會現狀,這樣對于學生文學素養的完善有很大幫助。下面通過具體的文學作品來解析人物及心理特點,以此來訓練其品鑒水平和文學素養。
一、憑借環境了解人物特性
一篇文章里面涵蓋了很多的環境描寫,不單單只有事情發生的地點、時間、背景,還包括了人物所在的生存境況。其中尤為突出的就是生存的境況,它是人物特性形成的主要因素。因此,老師在引領同學針對文章實行品讀、解析的時候,要格外注重人物所處的環境及環境下的生存境況。有了以上的分析就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人物的特性以及他的心理特征,進而深入地解讀出文章作者想要依靠人物描寫所想表達出來的深層含義。
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問題,引領學生對環境進行關注,并且開展解析,從而顯現出人物人格特征及心理特性的轉變。魯迅寫過一篇名為《祝?!返慕浀湮恼拢恼轮邢榱稚┻@個人物形象尤為突出。文章在剛開始的時候就直接闡明魯鎮這個地方作為一個大環境并沒有什么大的改變,緊接著就開始轉移到單個人物上面,也就是祥林嫂,論述她的轉變最大。這個時候就應該給同學們拋出問題:文章中說魯鎮一直沒有什么大的變化,那么它不變的是什么呢?是什么導致它的無變化性?它的這種不改變和祥林嫂的變化有什么聯系呢?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進行單獨思索或者以幾人為一個團隊進行整體探討。最后探討后得出結論:魯鎮不變的原因是因為環境的關系,它是那時舊社會的縮小版,還有祥林嫂的性格的改變是源于整個大環境的影響。
二、憑借情境發掘人物內在
教師在領導學生針對文章開展人物解析的過程中,應該先從一些簡單的入手,再進行深入探析,從而更好地發現人物的特征,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入了解文章背后所表達的含義,駕馭一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的文藝修養能夠得到提高和訓練。
同樣以《祝?!愤@篇文章為例,教師依靠故事情境帶領學生對文化內涵展開發掘。例如老師可以拋出下面的問題:同學們覺得祥林嫂有沒有抵抗的精神?學生們就可以通過文章中對于祥林嫂的細節上的描述,得出結論:她是具備這樣的精神的,她的性格當中有這樣一面。她有自己的想法,比如想要通過努力工作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不想接受改嫁可以不顧自己的性命;把自己勞動所得的工錢捐給土地廟。教師可以在這些實例之后接著提問:大家對于她的這一系列做法,有什么看法?學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深入地解讀出祥林嫂這樣一個人物的特性,她雖然有反抗精神,但是她骨子里面存在很大的奴性,這種奴性是舊社會一些陳舊觀念的遺留,還有整個大環境的影響。這點體現在她后來在魯四老爺家里努力工作,但是付出和報酬不成正比時,她不但沒有覺得不公平,反而很高興很滿足。通過這點可以反映出,她之前反抗的種種行為僅僅是為了獲得比較安穩的奴隸地位。
三、借助肖像揭示人物命運
老師需要引領學生對作品的內容展開認真地閱讀,多注重作品中對人物的一些細節方面的描述,通過對人物外在的形象的描寫,解析人物的心理,從而展示人物的命運,深入理解這一人物。緊接著同學們可以在認真觀看作品的前提下,思索下面的問題:作品中是怎樣對祥林嫂進行外在的人物刻畫的?這樣描述的作用是什么?學生在對整個作品的細節進行掌控之后,會得出答案:對于祥林嫂的外在形象的描述是根據她所處的境況和身份的改變來展開描述的。通過形象的描述,展現了她境況的改變,涵蓋了她整個悲涼人生的經歷,表現了封建社會壓迫下人們凄苦的奴性生活。
第一次對祥林嫂肖像的描寫是她死了丈夫剛到魯鎮的時候,描寫的是沒有經歷過過多生活折磨的年輕寡婦肖像;第二次是祥林嫂再次回到魯鎮并捐門檻之后卻讓贖罪成為泡影之后描寫祥林嫂一夜變老,一直到成為一個木偶人的形象;最后一副祥林嫂的肖像是乞丐形貌的僵尸。作者在對人物肖像進行描寫的過程中采用了對比方法,透過肖像的變化能夠反映出人物心理、性格和命運的變化,同時表達了作者的同情和憤怒之情。
四、總結
高中是學生提高語文水平和文學素養的主要時期,并且在這個時間段孩子的探索、解析、思維、認識能力等逐漸養成和發展。所以引領學生認真地閱讀高中語文的文章,在了解整篇作品的內容基礎上,透過解析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心理特征,讓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文章,改善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
參考文獻
[1]趙丹鳳.怎樣提升初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語言[J].科技創新導報,2015(9).
[2]李良兵.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探析[J].學周刊,2017(6).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