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
摘 要: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素養的培養,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個基本素質,以此為前提,在音樂賞析環境下,提出了幾點培養建議,希望對今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所幫助。
關鍵詞:音樂賞析;音樂素養;培養方式;健康成長
在新課程標準下,小學音樂教學需要改革,以適應課程改革所提出的素質教育需求。傳統形式的音樂教學只是簡單地向學生教授歌曲的演唱等,而如今則要對學生進行音樂素養培養,使其能夠真正轉變為素質教育。小學音樂教育在音樂教育體系中十分重要,在塑造學生人格、培養其創造力等方面都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所以,對小學生音樂素養培養進行研究十分必要。
一、創新音樂教育理念
盡管素質教育已經在我國推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然而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仍然沒有獲得較好的效果。一些音樂教師進行實際教學時,更多的是將歌曲演唱以及音樂基本知識的傳授作為主要內容,并且在課堂教學中依然由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記憶,很難提高學習興趣。為了真正貫徹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融入新的音樂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以人音版“春天舉行音樂會”一課為例,教師在進行該課教學時,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觀念,一般就是引導學生學習這一首歌曲的演唱,并加以練習,學生雖然掌握了演唱技巧,但是在音樂素養上卻有待提升。基于此,教師便要轉變教學觀念,認識到音樂培養的重要性,為學生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利用多媒體課件,將課堂布置成為春天的花園,使學生能夠有置身于大自然之感,進而在此環境下學習這一課的內容。此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主動進行演唱,提高其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以此激發音樂學習的積極性。
二、培養學生音樂的創新能力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因為音樂本身具有自由性與模糊性等特點,所以在進行音樂欣賞時也為聽眾提供了豐富的理解和想象空間。此外,音樂是一種具有極強創新性的藝術,同時也是對學生創新能力進行培養的重要渠道,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于音樂的無限想象。以人音版“搖船調”一課為例,教師首先要對歌曲進行賞析,因為各個學生所具備的生活與情感體驗都是不同的,所以對于《搖船調》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學生在進行音樂賞析時,必然會產生不同的想象,而教師也要對學生的想象進行鼓勵,通過自己的聯想構建出一幅美麗的溪上搖船圖。另外,我國諸多民族歌曲中有很多與《搖船調》有關的歌曲,由此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對與之相關的歌曲進行賞析,分析其中的不同之處,從而讓學生了解更多的音樂形式。傳統模式的音樂教學主要是以教師示范、學生學習為基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難免過于呆板,無法體會到音樂當中的樂趣,一直以被動的狀態接受音樂知識,使其對音樂學習越來越抵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僅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同時也能夠利用生動、直觀的音樂形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想象空間,將自身所具備的審美情感轉變為理性認識,進而形成一種精神力量,使其能夠在音樂賞析過程中逐漸形成創新觀念與能力。
三、在音樂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
音樂本身是一種藝術形式,其中也蘊含了藝術之美,這種“美”主要是對人的情感世界進行影響。另外,音樂也是充滿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歌詞和曲調中都展現出極其厚重的感情,學生必須要對其進行感受與欣賞。以人音版“木偶的步態舞”一課為例,這是合陽提線木偶戲的一種,該戲種是合陽縣特有的古老地方劇種。教師在教學此課時,可以先搜集一些木偶戲組織學生進行賞析,發現其間所蘊含的傳統文化之美。因為現階段的音樂教學對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較為重視,卻缺乏相應的審美教育,使得學生不能在音樂藝術中體會到美感。但通過木偶戲的欣賞,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地方傳統文化,同時也能在木偶戲欣賞過程中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提升審美水平。由此,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應重視審美教育,加強學生對于音樂藝術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音樂素質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賞析背景下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不僅是提升學生音樂欣賞水平的關鍵環節,也有利于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文章從創新音樂教育理念、培養學生音樂的創新能力、在音樂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三個方面展開了討論,希望能夠為小學音樂教育質量的提升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梁璐琳.高校鋼琴教育與學生音樂素養培養[J].戲劇之家,2015(21):72.
[2]許洪帥.中小學生音樂素養的內涵與培養[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