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君
摘 要:科學實踐表明,學生的認知差異對教育教學效果有顯著影響。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是教師教學實踐中的重中之重,同時也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前提。因此,闡述了導致學生認知差異的因素以及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與學生認知差異相關的一些策略。
關鍵詞:小學科學;認知差異;教學策略
人的認知能力與人的認識過程是密切相關的,可以說是人的認識過程的一種產物。認識過程不同,學生的認知能力也不同,所以對學生實施不同學習需要的檢查是實施差異教學的前提,只有充分了解了不同學生之間的認知差異,才可能在科學教育教學中更好地滿足他們的不同需要。
一、導致學生認知差異的因素
(一)所處環境的差異
學生雖然身處同一班級,但從小到大各自所處環境并不相同。由于學生來自文化背景和興趣愛好參差不齊的家庭,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理解問題的態度,從而導致其認知上的差異。
(二)學習興趣的差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于不同學生對同一件事物的興趣不同,興趣高者學習時樂在其中,反之,則味同嚼蠟,從而導致其認知的差異化。
(三)其他方面的差異
導致認知差異的其他方面,如對事物理解能力不同、學習某個知識速度不同、鞏固程度不同等都會不同程度造成認知方面的差異。
二、科學課堂差異教學的策略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忽視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與探究水平,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針對學生在科學課堂中的認知差異,我們采取一些有效策略來解決。
(一)分層教學,激活學生認知
許多科學實驗研究表明,兒童對學習新知識之前會存在一定的“思維定式”,這就是所謂的“前概念”,而“前概念”會因為不同的經歷存在一定偏差。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如何既要面對全體學生又要尊重其個性的發展,就要將教學設計成不同層次的類型,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
五年級下冊《研究物體的沉浮》一課,部分學生生活經驗豐富,對身邊的沉浮現象比較了解;部分學生經驗匱乏,對沉浮現象知之甚少。不同學生對物體性質探究的起點不同,能達到的研究目標也就不一樣,制訂分層目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研究,于是我根據學生情況把研究目標分為三個層次:
基礎目標:對于生活常識比較少的學生,可以讓他們盡可能多的帶些物品逐一實驗,從而積累一定常識。
提高目標:對于對生活中的物品沉浮情況有點常識的學生來說,可以做一個表格來推測要實驗物品的沉浮情況,從而驗證假設。
創新目標:對于生活常識豐富的學生來說,可以提幾個問題研究,并做合理的總結,推論出哪些材料的物體容易沉或浮。
不同學生不同目標,不做統一要求,尊重學生個性差異,不同興趣、不同基礎的學生給予不同的目標要求。層次化的目標,為差異化教學創造條件。
(二)以簡馭繁,開拓學生認知
小學生處在認知發育階段,對比較抽象的科學理論不能很好地理解,可以通過畫圖的方法,把復雜變簡單,不僅能迎合小學生的興趣,還能使學生樂于參與。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蠶變了新模樣》一課時,讓學生畫一畫蠶繭。學生興趣濃厚,當他們拿著各自畫的“千奇百怪”的蠶繭時,紛紛樂開了花,這樣不僅對比出了誰畫得更專業,同時也從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教學《螞蟻》一課時,讓學生畫一畫螞蟻,這樣學生就知道螞蟻分成幾個部分,每部分都長著什么,印象就比較深刻,對螞蟻的了解也更透徹。在教學《植物的葉》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多搜集一些樹葉并且畫一畫,讓學生比較一下不同樹葉間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總體來說,小學階段的科學還是要符合小學生好動、單純、抽象邏輯思維總是建立在具體形象思維發展之上等年齡與心理特點,讓科學活動富有童真童趣。
(三)課前準備,提升學生認知
根據科學課的性質和有些課的特征、需求,在課前給學生布置收集材料、閱讀資料和體驗觀察記錄等任務,通過觀察和交流等途徑,初步認識生物體的生命過程以及生物的繁殖特性,讓學生經歷與所學內容相關的活動,提高他們的認知,對課堂學習可起到添磚加瓦、錦上添花的作用。
在動物的生命周期一單元中,學習了《蠶的生長變化》一課。在課前很多天,我就要求學生養一只蠶,并隨時記錄蠶在生長變化中身長、體重、食量等的變化,學生興致很高,每天都會互相交流著蠶的信息:你是怎么給桑的?你是如何除沙的?我的蠶今天蛻皮了等類似的問題。而隨著學生對蠶進一步地了解,對蠶的認知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等我再上到這一課的時候,學生駕輕就熟,學得輕松而且快樂。
充分的課前準備,能夠優化課堂教學,提升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題活動。只有充分了解并調動學生的認知水平,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才能走向成功教學的彼岸,才能讓科學的課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