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柳
【摘要】隨著核心素養的提出,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成為當前教學工作的主要目的,作為語文老師,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必殺技”。在中學階段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越發重要。本文以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為主要論題,針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誤區,提出培養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幾點新構想,為當前廣大教師和學生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字】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閱讀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因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是當前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教學目的。隨著新課改的推進,素質教育的深入,高效課堂的提出,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也成為當前高效課堂追求的目標。本文立足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指出新課改背景下閱讀教學存在的誤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策略,加強教師語文教學的豐富性和針對性,為學生將來的發展打下基礎。
一、新課標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
《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語言的積累,語感培養、閱讀能力的提升,發散思維的構建,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動中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因而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立足課標,以課標標準作為我們閱讀教學的指南針,為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特別是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我們知道,要想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首要的因素就是培養學生語感和理解力,讓學生在主動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故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是適應當前新課標的需求,也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必要條件”。
二、當前中學生語文閱讀教學的誤區
我們都知道,語文閱讀是幫助學生理解文學語言精粹,處理文字信息,把握語言文字整體信息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審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直白地說,語文閱讀教學實際上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互動的過程,也是實現師生文三者共鳴的過程。但是,在實際閱讀教學中,我們卻發現閱讀教學課堂還停留在傳統閱讀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師觀念陳舊,缺乏新課程理念的滲透,有的時候甚至離經叛道,遺棄文本的本質,使得閱讀教學成為“和尚念經”一般的“無效教學”。以下是筆者通過多年的工作實踐,總結的當前閱讀教學的幾大誤區:
其一,師生主體不分。新課標指出,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主,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閱讀教學也不例外,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是真正的“讀者”,教師只是幫助學生、指導學生、組織學生的“引路人”,兩者是互為平等的,閱讀課堂應該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良好閱讀技巧和方法的平臺,是互動平臺。然而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我們卻發現,教師是閱讀課堂的話語“霸權者”,也是知識的“權威者”“控制者”,嚴重地控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甚至限制了學生思維,成為“教材”的忠實“代言人”,師生主體不分,導致學生閱讀能力下降。
其二,重知識輕情感。葉圣陶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語文閱讀教學,他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教是為了將來不教。”他還說:“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靈魂。”是呀,文章不是無情物,文本不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富有一定情感的,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進入文章的“情感之海”之中,才能讓學生穿越時空,與彼時彼地的作者相會,和作者產生共振、共鳴。正如大家所說的讀《出師表》不哭定為不忠,讀《陳情表》不哭為不孝的道理一樣。然而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卻往往忽視學生情感引領者這一點,只注重文本知識的挖掘,這種本末倒置的閱讀教學在我們身邊比較常見。
其三,重課內忽視課外。俗話說:“開卷有益。”但是縱觀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卻發現開卷并非有益,因為教師只注重課內文章的閱讀,特別注重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語法、基礎知識等,使得學生思維基本上定位在課內閱讀上,而沒有一點兒創新意識,甚至不敢有創新意識,使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語文“貧血癥”的一員。而課外閱讀恰恰相反,課外閱讀可以幫助學生增加知識含量、拓展知識層面。課外閱讀浩如煙海,內容豐富多彩,如果沒有經過教師的篩選和推薦,那么學生課外閱讀就如同“脫了韁繩的野馬”,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很容易迷失方向。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的閱讀量很大,但是和“開卷有益”的效果相差甚遠。
其四,重視多媒體輕視誦讀對話。新課標指出:“教師要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我們的教學,盡快實施學科和信息技術的整合。”然而在實際閱讀教學中,我們卻發現,教師是注重信息技術和學科知識的整合,利用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電子白板來拓展信息來源、加速了師生的互動,豐富了學生的視覺享受。但過于注重,反而物極必反,學生被教師優美的多媒體圖畫吸走了“靈魂”,忽視教師對閱讀技巧的引導和文字的感悟,讓教師淪為“幻燈片的操作手”“鼠標的點擊員”,這樣的閱讀教學又怎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三、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策略
(一)滿足學生需求,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閱讀的源泉。”一點兒也不錯,只有學生有興趣閱讀,才能提升學生閱讀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呢?筆者認為首先要滿足學生的需要。縱觀當前的《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我們不難發現,教師要培養學生主動閱讀的能力,讓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閱讀。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讓學生自覺閱讀呢?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授閱讀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譬如:課前的五分鐘經典誦讀,每周的讀書交流會,每年的“讀書節”閱讀活動評選等,這些都可以為學生構建良好的閱讀環境,讓學校的板報、班級的“學生園地”,墻角的“讀書一角”,走廊上“讀書臺”都成為閱讀的“天地”,學生可以在此閱讀,發表評論、展示閱讀成果、書寫讀后感、摘錄優美文字等,讓孩子在讀書中獲取快樂。當然教師也可以在課余時間,在班級內舉辦小小的“讀書報告會”“朗誦會”“演講比賽”等類似的閱讀類比賽,這樣不僅可以讓那些愛讀書的孩子在這些比賽中獲取成功,從而看到自己的進步,獲得教師的肯定,還可以讓那些有表現欲的孩子有展現自己的機會,體現自己價值的機會,給學生一次獲取成功的體會和喜悅,從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作為教師,要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學科優勢,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啟發。譬如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可以根據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告訴學生作者還在哪本書寫過類似的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當然,如果你很欣賞這位作家,要在教學過程中表達自己對作者的欣賞,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主動去閱讀。其次,教師還可以在閱讀教學中時不時地引入幾句經典,讓學生在欣賞教師個人魅力的同時被“經典”吸引,教師借此機會向學生推薦有關名人名著、時文佳作、名人傳記等,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教學中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主動閱讀。
(二)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學生主動閱讀的習慣
古人云:“積學以儲寶。”這句話告訴我們,閱讀就是積學的過程,它可以幫助收集、采集零散“碎玉”,使其日積月累,成為“聚寶盆”。所以,閱讀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只有堅持,才能有所收效。正如“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滴水石穿”,絕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就可以形成的。因而,作為語文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開闊學生的視野,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譬如:在班級建立讀書角,放一些學生喜愛的雜志、報紙、圖書,讓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拿起書本進行閱讀。當然,作為語文老師為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還可以為學生限定每天閱讀三十分鐘的閱讀量,并把自己的讀書心得或者摘錄名人名言記錄下來,培養學生閱讀時動手動筆的習慣,每周一篇讀書筆記,并安排一節閱讀課,幫助學生養成閱讀意識,進而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三)指導學生閱讀技巧,促進學生學會閱讀
所謂學會閱讀就是讓學生學會閱讀的相關技巧,即精讀、略讀、瀏覽。只有掌握相應的閱讀技巧,才能促進學生學會閱讀。我們平時所講的閱讀就是每本書都要閱讀一遍,不管是精讀還是瀏覽,只要讀就好,這樣是不正確的。學生只有學會閱讀技巧,才能在課外閱讀中做到舉一反三,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閱讀文本中獲取文本信息,努力實現有效閱讀。我們在這里所說的精讀就是要細讀、一字一句地讀,進而讓學生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文章進行剖析,進而體會作者字里行間的深刻含義,看出句子的精華,體會文學語言精粹、人生哲理,這種方法雖然笨拙,但是功效顯著。略讀則是以較快的速度,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看似漫不經心,但卻在快中求得精華。瀏覽則是相對精讀的一種快速的閱讀方式,是學生閱讀書籍和報紙雜志的主要閱讀模式。因而,語文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會用精讀、略讀、瀏覽的閱讀技巧,促進學生學會閱讀。
四、小結
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升的,需要教師和學生長期不懈地努力才能獲得,也只有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才能讓學生在浩瀚的文學海洋中獲取知識,進而才能真正實現“開卷有益”,實現新課改背景下的有效閱讀,為構建中學語文的高效課堂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金燕青.語文自主閱讀教學的新構想[J].考試周刊,2010(42).
[2]石嵐.新課改下初中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
(中),2015(4).
[3]程博.如何培養和提高初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3(04).
[4]黃珍珍.淺議新課標下高中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策略[J].考試周刊,2015(19).
[5]許遠發.培養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有效措施[J].新課程
(教研),2010(9).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