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娟+陳莉
京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了很多名家名篇,以其文質兼美、語言典范為語文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基于這樣的特點,我們嘗試從單篇入手,構建專題學習,讓語文課堂更加立體。下面以京版教材六年級《珍珠鳥》一課為例來談。
賞畫讀文。欣賞馮驥才先生的美術作品,閱讀作品背后的故事。畫面與文字關聯,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馮先生美術作品“畫中有文”的特點。
品味例文。在“讀文作畫”“排序探究”“據畫補文”的任務情境中品味馮驥才先生的《珍珠鳥》。“讀文作畫”引發學生閱讀探究,在設計連環畫的體驗活動中碰觸、揣摩、感受語言文字,體悟出馮驥才先生用文字作畫的特點和方法——“有形有色”“動詞連用”“人鳥呼應著寫”。“排序探究”促使學生感受鳥兒與“我”越來越親近,正是源于“我”對鳥兒的喜愛、寬容、理解、尊重。另外,從篇章結構的角度關注文章內在的聯系,認識到作者是通過情節的推動水到渠成地揭示了深刻哲理的寫法。“據畫補文”促使學生關聯整篇文章的順序,遷移運用寫法補寫原文中被刪去的一段話,加深了對課文主旨、情感的感受。
關聯閱讀。歸類閱讀馮驥才的敘事散文《珍珠鳥》(再次閱讀)《麻雀》《歪兒》《捅馬蜂窩》《花的勇氣》和小說《俗世奇人》。這組類文的閱讀不僅使學生發現了馮驥才敘事散文的寫作特色——敘事+人生感悟,而且使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了馮先生對于尊重生命的呼喚,感受到在特殊歷史背景下馮先生的一種情懷、一份責任。小說《俗世奇人》的閱讀也使學生感受到了他對民俗文化的尊重和傳播。不知不覺中,一位極具責任感的作家形象便樹立在學生眼前。
說寫聯動。開展說一說、寫一寫“我眼中的馮驥才”活動,為學生搭設學習評價人物的機會。說與寫的語文實踐活動促使學生靜心思考、關聯認知、提升認識,學生在表達所思所感的過程中逐漸豐盈著自己的內心。在這個專題學習活動中,“學得”與“習得”并進,語文學習與生活結合,閱讀與實踐對接,足夠的感性積累到一定程度,形成了“場”效應,促使學生徜徉在文字中,沉浸在濃濃的文化氛圍中。就這樣,馮驥才先生能寫善畫、才華橫溢、德藝雙馨、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形象就深入到了學生心中。這就是專題學習的魅力,是單篇課文教學所不能及的。
總之,專題學習可以給學生一個學習語言文字并加以運用的自由場所。在這個“場”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潛移默化中生長,語文課堂也逐漸變得立體。
本文系“北京市第三批中小學名師發展工程小學語文工作室”研究成果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