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姬++梁志菊+任莉
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接受及掌握經驗,以形成和發展學生的能力與品德。而遷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也是檢驗教學是否達到目標的可靠標志。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掌握和應用學習遷移的規律,以提高教學成效。
1.精選教材
精選教材的標準就是遷移規律,即選擇那些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科學成果作為教材的基本內容。所謂具有廣泛遷移價值,就是指掌握這些基本內容后,在以后的學習或應用中,許多與之相關的其他內容無需重新教學或學習,只需稍加引導和點撥,學生即可掌握。如概括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行為規范等,其遷移價值就比較大。
精選教材要隨科學的發展不斷變化和更新。雖然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具有較高的穩定性,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原來作為學科基本內容的教材可能會失去其原有的作用,所以,應及時注意科學新成果的出現,以新的更重要的、遷移范圍更廣的原理、原則來代替。
2.合理編排教學內容
從遷移的角度來看,合理編排教學內容的標準就是使教材達到結構化、一體化、網絡化。結構化是指教材內容的各構成要素具有科學的、合理的邏輯聯系,能體現事物的各種內在關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關系。一體化指教材的各構成要素能整合為具有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網絡化指教材各要素之間上下左右、縱橫交叉聯系要溝通,要突出各種基本經驗的聯結點、聯結線,這既有助于了解原有學習中存在的斷裂帶及斷裂點,也有助于預測以后學習的發展帶、發展點,為遷移的產生提供直接的支撐。
結構化、一體化和網絡化是一致的,其關鍵是建立教材內容之間的上下、左右、縱橫交叉的聯系,將繁瑣、無序、孤立的信息轉化為簡明、有序、相互聯系的內容結構,有助于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使學生的學習達到融會貫通。
如面對“7+2=?”這道題,有些小學生會先數七個手指頭,然后再數兩個;而面對“2+7=?”時就表現出困難。這主要是因為現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應用題要么是求總數(即整體),要么是求部分數,計數、運算、解題為三張皮,沒有一體化和網絡化,從而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計數與運算的關系。
3.合理處理教學程序
教學程序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考慮。在宏觀上,應將基本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作為教學的主干結構,并依此進行教學。在安排這些基本內容的教學順序時,應該既考慮到學科知識本身的內在邏輯聯系,即知識序;又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發展順序及其可接受性,即學生的認知序。在微觀上,應依據從已知到未知、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等順序來溝通新舊經驗、建構經驗結構。在激發學習動機、引入新內容、揭示重點、難點、反饋等等諸環節都應精心設計,以利于學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學習的內容,并能將所掌握的內容進行適當的遷移。同時也要注意各堂課所教內容之間的銜接,促使學生建立合理的經驗結構。
如小學數學中的幾何教材,包括對幾何形體的認識和計算。如果把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等幾何圖形的認識與計算放在一起教學,只要掌握了長方形面積公式,就可派生出其它幾何圖形的面積公式。所以要把長方形的認識與計算放在首位。另外,對于主干教材的教學,時間上要充裕一些,要求要高一些,以便能在今后的學習中順利遷移。
4.教授學習方法
教學中僅教給學生組織良好的信息是不夠的,還必須教授必要的學習方法。傳統教學的主要弊端就是忽視學習方法的教授,使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難以落實實處。教授必要的學習方法,可以從根本上改善遷移能力,提高學習與教學的效率。
學習的遷移過程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其中包括分析、抽象、綜合、概括四個基本的認知活動成分。學習遷移的發生不是自動的,而是受制于許多因素。在教學中必須依據遷移的實質、過程與機制、影響遷移的條件等遷移理論,充分發揮遷移的作用,提高教學成效。
編輯 _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