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
“書香致遠文化持重”是我校八十余載風雨歷程一直相承的文化特色,新一代教育人應該持續堅守傳承書香,陶冶浸潤的重任。在深化課程改革的進程中,我們深刻地意識到:閱讀是教育的核心,是學生最基本的學習手段,學校應當教會這里的每一個學生在書籍世界里遨游,為學生一生的發展、一生的幸福打好基礎。
一、培養閱讀興趣,掌握閱讀方法
1.興趣是做好一切的原動力。閱讀興趣是從學生內心深處對閱讀所產生的一種主動需求。在學生閱讀實踐中,我校重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給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全面開放學校圖書館,少先大隊開設圖書交換站,班級增設小小圖書角,發動學生家長,建立溫馨家庭書屋,為學生創設了目之所及全是書報,隨手可得的閱讀環境。
2.立足語文課堂教學,掌握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我校首先立足語文課堂教學,注重加強對學生品詞析句能力的訓練,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體驗,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運用詞語。閱讀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年級不同注重教會學生工具書的使用、學習筆記的摘錄、閱讀批注的方法、正確處理段落問題、概括主要內容等正確的閱讀方法,這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內容,指導學生把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使課內和課外有機結合,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二、拓寬課程內容,擴大閱讀范圍
1.挖掘課程資源,優化閱讀課程設置。實踐中,我校立足實際,發掘已有課程資源,不斷整理和規范,依據不同學生的愛好和需求提供了豐富的、可供選擇的語文學科拓展類校本課程。傳承和發揚經典文化引發我們的深入思考,校本課程——《古詩詞誦讀》(分級)、《傳承墨香》《快樂“悅”讀》以及結合我校地域特點開發的《雷鋒讀本》,將雷鋒精神融入小學閱讀內容,學校定期開展美讀、故事、演講、讀書匯報會等各級各類競賽展示活動,成為我校普及型校本課程。
2.保證閱讀時間,確保讀書效果。我校在開足國家課程的同時,利用地方課時開設每周一節校本閱讀課,各年段進行必讀書目的指導,學校每月集中時間對學生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等進行有效指導;根據各班級的實際情況合理充分地利用好學生校內外時間組織讀書活動。家校一體共同推動,較好地保障了閱讀的實效,逐漸營造了濃郁的閱讀氛圍,對孩子閱讀興趣的培養相得益彰。
三、搭建廣闊平臺,感受閱讀快樂
分享閱讀收獲、展示閱讀成果是每一名學生感受閱讀、享受閱讀的過程。實踐中我校注重搭建校內外閱讀活動平臺,學生在參與各類閱讀活動中,增加閱讀體驗,鼓勵學生繼續參與閱讀的情趣。學校開辟讀書專欄櫥窗,定期展示學生的“讀書感悟”“讀書心語”“讀書日記”等文章。各班級板報設有“書香園地”,定期展示“好書推薦”“每周一背”等內容,交流展示學生在讀書活動中的心得體會;校園“紅領巾廣播站”定期播放學生自創作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創設平臺。
四、閱讀成果初顯,打好人生底色
1.形成良好閱讀氛圍,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掌握了多種有效的閱讀方法,這使得學生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孩子們通過學校開展的各種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交流自己的閱讀收獲,分享閱讀成果,使孩子們自我學習的價值得以體現,校園內形成了人人都閱讀、人人都樂讀的良好氛圍。
2.良好的閱讀習慣,助推高效課堂教學。通過反復的指導和課內外的鞏固,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如:朗讀和背誦的習慣;勾、畫、圈、點、批、以筆助思的習慣;品詞評句的習慣;善于聯系的習慣;想象的習慣等。這些習慣的養成,使我們課改新模式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倡導的自主學習得以最大化地體現,優化了課堂教學,可以說,這不僅對于學生現在的學習有幫助,對他們以后的終身學習都大有好處。
3.學生們拓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課本上的知識對于孩子們來說是單一而狹窄的,通過大量閱讀,孩子們視野開闊了,知識豐富了。最近兩年,我市教育局積極開展了小學生“百科知識競賽”“辯論賽”及“漢字聽寫大賽”,我校學生在比賽中表現突出,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漢字聽寫”大賽中,孩子們日益劇增的識字量令人嘖嘖稱贊,孩子們是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識記了更多的漢字。
小學教育是人生的奠基工程,是支撐學生未來發展的基石和保障。親近書籍,愛上閱讀,對于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而言,都是極其重要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激發和維持孩子們的閱讀興趣,讓孩子們的生命里充滿閱讀的喜悅,逐步養成閱讀習慣,形成閱讀能力,打好人生底色,為學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核心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