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蘭
摘 要:以引導學生拓印為例,詳細介紹了教學過程中應用的啟發性教學原則。研究了尊重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的特殊性,老師的主導型與學生主體性相統一等教學規律在課堂教學中具體應用的方法。通過課程評價結構,驗證了正確的教學原則和教學規律在學生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教學原則;教學規律;激趣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在教學中,作為老師的我知道“授人以漁”比“授人以魚”重要得多,但往往在“授人以漁”的過程中忽視方式方法,造成事倍功半的尷尬局面。如何在“授人以漁”的過程中講究方式方法,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學實踐中做了一些嘗試。
前不久,筆者在給一年級學生上《有趣的拓印》這一課時就遇到了這樣的困擾。通過學習《有趣的拓印》學生能在自然界及生活中尋找、認識和發現各種美麗的紋理,能運用正確的方法拓印各種紋理,體驗拓印的樂趣和拓印作品的美感,能養成認真、細心的學習習慣。本節課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拓什么?二是怎么拓?由于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經驗比較少,動手能力差,美術知識更是缺乏,特別是在動手制作時生怕他們在此碰壁,走彎路,擔心不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鐘達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內容,所以,凡是學生在動手拓印的時候會遇到一系列問題教師都一一加以提醒,一堂課下來,口干舌燥,累得不行,而學生呢?看看學生交上來的拓印作品就知道收效甚微。
是什么原因使教師的付出與期待的結果大相徑庭呢?回過頭來審視教學過程,癥結在于自己不相信學生,自己講得太多,學生做得太少。怎樣才能放開學生的手腳呢?在第二個班上課時做了如下嘗試:在魔術激趣后直接讓學生動手去拓印,因為魔術呈現的過程實則就是拓印方法的展現,學生在觀看魔術的同時已經對拓印方法有了一個簡單的了解。這時候學生躍躍欲試,讓學生用剛才學到的方法進行拓印嘗試。過程中收集了幾張有代表性的作業,有的紙太厚,沒能印出花紋;有拓印文具盒的,文具盒表面平平的,也沒能印出花紋。當然,也不乏有拓印相當成功的作業。
教師將所有的“代表作”都貼在了黑板上,讓學生自己來說一說這些作業完成得怎么樣?最喜歡哪一張?想給哪一張作業提建議?大多數學生都選了那幾張形狀完整、花紋清晰的作業。接著就讓這些作業的作者來說一說他們是怎么完成拓印的。只聽一個學生是這樣向大家介紹的:“因為樹葉的正面比背面光滑很多,所以我把樹葉的背面向上,拿一張薄一點的白紙當被子蓋在樹葉上面,再拿出自己喜歡的橙色油畫棒,不要像平時我們寫字一樣把筆豎起來,而是把油畫棒躺下來在紙上來回涂一涂,注意用力要不輕不重。”好一個“把油畫棒躺下來涂色,用力不輕也不重”這不正好掃清了學生在皴涂時的攔路虎嗎?這一回答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贊賞。
實踐出真知,鼓勵出勇夫。這次的拓印效果非常棒,看著學生都已經扎實掌握了拓印方法,筆者就安排了比一比誰拓印的花紋多這一游戲活動,讓學生把目光投向室內和室外,找一找室內、室外哪些東西可以拓印出漂亮的花紋來,并布置在下一節課開展評比活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高漲,課后積極尋找可以拓印的物品,通過交上來的作業來看完成得相當不錯,每個學生交上來的拓印花紋都是那么獨具匠心,有的學生拓印出二十幾種花紋,而且個個是花紋清晰,色彩斑斕。這就為下一個課時《拓印花紋組合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前后兩節課的教學過程對比,得以發現,美術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美術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美術活動培養學生認識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在教學中要把學習內容融于游戲活動中,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使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動眼、動腦、動手,放開手腳積極地投入到美術學習活動中。相信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不能因怕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跌倒”而不敢放手,少一些絮絮叨叨,少一些條條框框,做到該放手就放手,應該充分相信孩子都有自我學習的能力,少一些“友情提示”,多給學生自我發現的機會,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做,放手讓孩子去探索、放手讓他們去交流、讓他們學會發現,讓他們大膽實踐,鼓勵他們不怕失敗、不怕跌倒,讓他們在輕松愉悅、充滿成就感的學習環境中愈走愈遠……
參考文獻:
[1]孔寶剛.兒童文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5-9.
[2]單迎春,王海濤,劉曉旭.兒童文學與英語[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2.
[3]許萬明.小學數學課小結的八種方法[J].中小學教師培訓,1995(X6).
[4]劉冰雪.對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J].學周刊,2017(5).
[5]曹亞軍.試論閱讀教學的內容和方法[J].榆林科技,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