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苑萍
在現代幼兒園教育中,“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就是培養幼兒的一般能力和健康的個性品質,只有抓住這一點,才能使幼兒園的教育具有促進幼兒“整體的、全面的、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效果,這就叫做培養一般能力,塑造個性品質,打好基礎,終身奠基。
傳統的幼兒教育的誤區在于將幼兒教育的功能局限于入學前的知識準備和讀寫技能的準備,甚至將幼兒教育異化為剝奪幼兒權利的急功近利的所謂各種特長技能的訓練,被歪曲為短時的、狹隘的、小學化的知識,拼音的強化灌輸等等。朱慕菊同志說:“這種現象的產生有幼兒園自身素質的問題、水平問題,也有來自外界包括來自部分家長的壓力。”如何克服幼兒教育中與素質教育目標相違背的種種弊端?如何能在可操作的層面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所倡導的培養能力、終身奠基的教育思想落實在教育實踐中?
一、教師應明確幼兒教育的培養目標
在幼兒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明確幼兒教育的培養目標,它主要是指要保證幼兒的正常發育和自身機能的協調發展。在此前提條件下,要通過各種課外活動,不斷增強幼兒的體質,培養幼兒生活和學習中的良好習慣,引導其積極參與幼兒園組織的各種體育活動。除此之外,要培養幼兒的興趣愛好,通過各種豐富的活動發展他們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最后要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從小培養他們誠實、尊老愛幼、勤勞勇敢等良好品德和行為,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提升。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應適當多制訂些適合幼兒身體發展的游戲,并將所要傳授的知識寓于游戲中,讓幼兒在游戲中不但身體得到發展,而且從中受益。如,大班游戲“快樂的千足蟲”,不但使幼兒產生興趣,而且提高了幼兒對數和量的認識,發展了動手能力、想象能力、創造力與合作意識。
二、教學活動嚴格貫徹實施《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
要充分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根據幼兒的認知經驗和水平,制訂科學、合理的方案和計劃,研究設計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教育內容,采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實施保育和教育工作。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認識的發展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外顯的物體操作活動和內隱的智力活動),逐漸建立分化和理解的認知結構。”想象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本動因。我國教學大綱對幼兒的基本培養目標是使幼兒能在學習中游戲,在游戲中學習,度過自己的幸福童年。但是,目前幼兒教育普遍存在以學習為主的現象,幼兒過早地接觸漢字或者是算術等各種書面知識,使學生產生厭惡感,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部分家長也對幼兒培養做出過多的安排,報各種的輔導機構,希望幼兒能學習更多的專項技能,小小的幼兒便承受著較大的負擔。
2.時代性原則
要主動適應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堅持素質教育方向,充分體現21世紀幼兒教育的新特點,堅持以人為本,努力使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實事求是原則
根據幼兒教育實際,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滲透到具體的教育內容中,分解到每一個教育活動中,把《綱要》落到實處。要因地制宜,從具體情況出發,分類指導,整體推進。比如,我們在制訂教學計劃的時候,要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特點,制訂出適合幼兒的教學目標和內容。
三、加強幼兒教育評價方法和制度改革
建立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有效發揮教育評價的功能和作用,使幼兒園的教育評價真正成為促進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我們必須改變對幼兒的評價,不能僅僅從書面知識看待他們,而忽視他們的各種情感和技能,希望教師通過用發展的眼光促進幼兒得到較好的發展,提供各種指導幫助引導幼兒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得到個性發展。比如,當我發現我們班某位學生上課總是不認真,時常做小動作時,我就通過表揚其他小朋友上課很認真,這樣,他馬上就做得非常好。
四、杜絕“應試教育”的消極因素向幼兒教育滲透
我們必須保證尊重幼兒的尊嚴和基本權利,這主要是指杜絕應試教育的消極影響因素向幼兒教育滲透,要立足于幼兒的發展,豐富幼兒的生活,尊重幼兒個性,關注他們之間的差異化,同時通過各種方式了解幼兒內心的思想,保證幼兒積極健康的成長。比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教識字、計算,應多教些社會、科學、健康、音樂等方面的知識,讓幼兒在各方面得到均衡發展。只有不斷地培養幼兒多方面的興趣愛好,才能使幼兒找到自己的特長,從而為未來的學習和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幼教工作者在教育方法上尊重了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尊重了幼兒動手做的權利,尊重了幼兒游戲的權利,也就尊重了幼兒的主體地位;尊重了幼兒教育的規律,也就真正做到了對幼兒實施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王冬梅.如何在幼兒園開展素質教育[J].學園,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