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惠
摘 要: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一體化,是教育工作者協同合作、溝通交流的必由之路。在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同時,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確定了“梯改坡”的銜接目標和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從德育、科學、語言、社會教育等方面進行了深層次的對接,園校之間分別做了課程系列項目研究。
關鍵詞:幼小銜接;“梯改坡”;家園攜手
一、問題提出
幼小銜接是孩子從幼兒教育過渡至小學教育的必經之路,這條教育之路被無數的教育工作者及家長所關注。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截然不同,銜接過程中兒童適應能力、學習能力、行為習慣等都將面臨一定考驗。在立足于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對學前兒童進行幼小銜接——“梯改坡”打通斷層,通過課程觀摩、課堂交流、快樂體驗等形式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明確研究的目標,注重兒童體驗、家園參與,學校客觀地評價、分析、研究具有適宜性、自然性、階段性、規律性的幼小銜接。
二、目標意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幼小銜接——“梯改坡”是在引導學校和家庭遵循教育和兒童成長規律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教育質量。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前兒童進行小學適宜性教育,幫助學前兒童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階段的平穩過渡,讓幼兒建立自信心,健康快樂地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促身心和諧發展。
三、研究基本內容、方法及步驟
(一)基本內容
幼小銜接——“梯改坡”的基本內容是“幼小協同·科學銜
接”,其中包括課程觀摩、活動觀摩、跨年級跨班教學、跨園跨校教學等。
(二)實施方法及步驟
1.前期探索:與小學校長達成“幼小協同·科學銜接”合作交流的共識。觀摩探究不同年齡階段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目標結構和方法。
2.交流互動:走進小學校園與課堂,初步感受小學的學習生活,對比交流不同教學方式給孩子的收獲。
3.實施落實:探索、互動、交流,開啟教學模式新體驗。
(1)幼兒園科學領域(數學)優質課競賽。
(2)好課漂流——跨年級跨班采用“師動、生不動”的形式開展數學教學活動。
(3)課堂體驗——在大班開展一年級語文課活動。
4.宣傳引導:加強全園教師和家長的宣傳學習工作。
(1)開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學習活動。
(2)針對大班家長開展主題講座。
(3)在大班開展幼兒生活活動自主管理活動。
(4)家園攜手讓畢業典禮成為孩子一生受用的課程。
5.總結匯報:活動實施后及時對宣傳活動的部署情況、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進行總結。
四、幼小銜接——“梯改坡”反思分析
在這些活動過程中,我們從沒停止過反思與分析,最值得反思的有以下兩點:
(一)幼兒園教育教學與小學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差異
幼兒園教育重游戲、興趣、創造和體驗,課堂節奏動靜交替、輕松愉悅,讓幼兒在玩中自然習得。小學教育側重于知識、技能、規則培養,課堂節奏層層遞進,讓兒童反復運用加深鞏固。
(二)幼小銜接中家長對兒童教育觀的轉變
進一步緊密加深家園聯系,適時組織宣傳普及科學育兒的知識和方法,勢在必行。
五、幼小銜接——“梯改坡”積累與沉淀
(一)幼小銜接抓落實、展特色,以兒童為本、以園所為根
觀摩探究不同年齡階段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目標結構與方法。研討有效方式將小學與幼兒園教學“梯階改緩坡”,幫助學前兒童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兩個不同階段教育的平穩過渡。
(二)幼小銜接全方位、多角度,以體驗為本、以感悟為根
讓孩子走進小學校園,初步感受小學的學習生活;讓幼兒園教師走進小學課堂,對比交流不同教學方式方法給孩子帶來的
收獲。
(三)幼小銜接搭平臺、攜家園,以“0障礙”為本、以快樂為根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主要宣傳內容。首先,通過閱讀《指南》書籍,進一步提高廣大師生、家長的法規意識和責任意識,促進學前教育事業科學化、規范化。其次,特邀小學教導主任來園開展以“做智慧家長,遠離揠苗助長危害”的主題講座,為大班家長答疑解惑,提高科學育兒能力。最后,在小學舉行大班畢業典禮,通過體會小學課堂,讓孩子學會感恩,讓“快樂”成為“畢業”的代名詞。
之所以進行幼小銜接——“梯改坡”的教育活動,是源于基礎教育是山角下的教育。除此之外,針對這個教育的人也很重要,教育者本身更是需要在幼兒園和小學間進行有效的銜接和互動,而且需要系統、專業、持續的研究和發展,才可能真正做到“梯改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