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無雙


近幾年研究發現,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已經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關注。提高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體育課是增進學生健康、提高學生運動的重要途徑。因此,體育課在青少年學習和成長過程中變得尤為重要。而我們在體育運動之前,往往需要做一些準備活動。
一、準備活動對學生生理及心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準備活動是體育課的開始階段,學生身體處于相對安靜的狀態,如果一開始就投入到強烈的體育運動,學生身體會感到不適,不僅不能發揮正常機體水平,而且會出現運動損傷的情況。運動生理學理論告訴我們:準備活動會促使血液循環加快,需氧量增加,機體的代謝速度加快,還能使體溫略微升高,肌肉和肌腱的彈性、伸展性等處于良好狀態,提高肌肉的收縮力和動作的協調性,避免運動損傷。因此,做準備活動不僅能夠克服內臟器官的生理惰性,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也使身體的關節、韌帶以及各個肌肉群得到充分的熱身,降低運動損傷,促使各器官迅速進入最佳工作狀態。
此外,準備活動還可以調節心理狀態。它能使身體的體溫升高,促使細胞的代謝過程加快,在較高的體溫中,神經傳導活動會使大腦皮層處于最佳興奮狀態,對即將練習內容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從而使學生更快投入訓練中。
二、小學體育課堂準備活動的有效性策略
1.準備活動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
小學生中有低年段和高年段之分,年齡跨度比較大。因此,在選擇課前準備活動時要符合其年齡特征。一年至三年級的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喜歡模仿,在準備活動中要選擇一些簡單易學的動作或者趣味性強的游戲活動。如,在立定跳遠教學中,讓學生模仿“兔子跳”或者“青蛙跳”等游戲,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四至六年級的學生性別意識逐漸加強,性格逐漸內斂,活動上更傾向于比較強的一些競技性運動。如,快速跑教學,以“叫號賽跑”或“追逐跑”等游戲,不但可以訓練學生的反應能力,而且還可以訓練學生在跑中增強沖刺跑的能力。
2.準備活動的內容形式應具有多樣性和針對性
在選擇準備活動時,教師要考慮到準備活動的內容和活動方式。過于簡單化、教條化的基本熱身體操,如果被長期使用,久而久之,不但起不到熱身的目的,而且會讓學生感到乏味、厭煩。因此,盡量把準備活動的內容安排得豐富多彩,形式盡可能新穎、多樣一些。例如,多種形式的徒手操、輕器械操、肋木操;多種形式的走、跑、跳及活動性游戲,健美操的基本動作等,采用多種形式的準備活動既可以使學生很快對體育課產生興趣,又能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進入運動狀態,達到熱身的目的。
另外,體育課要有針對性地安排準備活動,這樣有助于之后的課堂教學。如高抬腿跳,主要運動身體的下肢,我們可以通過摸高跳、跨步跑、壓腿、踢腿等方法把下肢的關節、肌肉、韌帶活動充分,以更好地學習原地高抬腿跳,預防運動損傷。
3.準備運動要適宜,不宜過多
做準備活動,一定要控制好運動量。運動量太小,則起不到準備活動的作用;反之,就會影響部分內容的教學。總之,教師要根據學生上課時間的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準備活動,使之出現良好的機能狀態,如果學生的興奮較低,可進行節律輕快、幅度較大的準備活動,提高學生的興奮性。如果學生的興奮性過高,可進行緩和而有節奏的準備活動。如果學生剛剛上完課間操,則應突出安排一些專項準備活動。如果學生平時的機能狀態較好,準備活動的時間可稍短些。準備活動一般在10分鐘左右為宜,而平均心率在110/分左右,最高心率在140/分左右并持續2~3分鐘為宜。因為這樣可以在大腦皮層產生一定的痕跡反應,有利于正式內容的學習。至于運動量的控制,我們可以通過摸測學生的脈博來了解運動量的大小。總之,控制好準備活動的運動量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它將影響到基本部分的教學。
4.準備活動還要考慮當時的氣候條件
在氣溫偏低時,人從室內到室外,溫度驟然降低,人體在氣溫下降的環境中會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皮膚和肌肉的收縮,肌肉伸展度降低,關節和韌帶僵硬,神經系統對運動器官調控能力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若立即開始鍛煉,有可能造成肌肉拉傷或關節損傷,而且由于心跳加快,還可能引起惡心、嘔吐等不適應癥狀。因而在運動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熱身,時間要稍長一些,強度和密度要稍大一些,避免在運動中受到傷害。因此,做好準備活動,如氣溫偏高,準備活動的時間可相對短些,以減少能量的消耗,集中精力學習基本內容。
總之,準備活動做得是否到位,對教學完整堂體育課的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節體育課的最開始部分,直接關系到體育課的教學質量。體育與健康課中準備活動絕不是可有可無、可長可短的,它在避免運動損傷,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究、完善,使之朝著科學化、現代化的方向健康發展。